APP下载

叙事空白及其意义生成

2016-01-19涂年根

涂年根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叙事空白及其意义生成

涂年根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要:叙事空白是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篇幅等于0的叙事交流现象。简言之,叙事空白就是故事世界中的某些事件在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叙事空白并非意义的虚无,而是故事世界中的一些事件在文本中的缺席。它是文本中部分文本篇幅的“空”和“无”,却是事件和意义的“有”和“多”。叙事空白的意义来自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补使得作为一种中断的叙事空白成为连接作者意图和读者经验及意愿的桥梁和纽带,也使叙事空白成为一种特殊的叙事交流方式。

关键词:叙事空白; 无与有; 读者填补

众所周知,故事世界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在文本中是没有叙述出来的。目前学界对于文本中已经叙述出来的事件及其话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于“如何讲一个事件”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对于“为何不讲一个事件”的研究却相对忽视。换言之,我们对于叙述之光照亮的部分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但对于我们隐隐能够感觉到的黑暗之地却不屑一顾。事实上,叙述者所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故事世界只是整个虚构世界的一小块;在整个虚构世界的事件进程中,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读者能够看清楚的故事世界的部分越多,说明我们所不能看到的部分越多。这正如我们用探照灯照亮一个黑暗的地方,探照灯照射的面积越多,说明光照之外的黑暗面积也就越多。在对叙事交流活动的研究中,我们只关注到了“有声”的交流,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无声”的交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提出“叙事空白”这一叙事理论的新范畴,虽然许多文章中有“空白”甚至是“叙事空白”“叙述空白”等类似提法,但并未对此概念作过明确的界定。本文拟对叙事空白加以精确定义并对其与其他类似概念异同加以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叙事空白的意义生成机制进行探究。

通俗地说叙事空白就是这样一种叙事交流现象:故事世界中发生的某些事件在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对叙事空白的科学定义也许可以从零叙这一概念中得到启发。众所周知,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托多罗夫(Todorov)所作的“故事”和“话语”之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区分,并进而提出叙事速度的测量方法。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叙事的速度是由以秒、分、时、日、月、年计量的故事时间和以行、页计量的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当故事时间仍在持续而文本篇幅却为零时,叙事速度达到最快状态:零叙。傅俢延用一个图表清晰地阐释了这种叙事现象[1](P122)。

图1

傅俢延此图是从叙事速度的角度切入的,但如果我们从文本层面来看,零叙实际上就是某些事件没有叙述出来。换言之,故事世界发生的某些事件没有在文本获得相应的文本篇幅。本论文的研究课题叙事空白的定义就是在零叙这一概念的直接启发下确定的。本文认为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而篇幅等于0的叙事现象就是叙事空白。这一概念看似与零叙的概念雷同,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事件是否被叙述并不仅仅取决于叙事速度的快慢,而且取决于叙述视角。例如发生在叙事聚焦范围之外的事件通常不会被叙述出来,呈现为叙事的空白,但此时的叙述速度却不一定为零叙。所以叙事空白与零叙虽然定义相似,却不是同一个概念:零叙只是叙事空白的一种。叙事速度不为零叙时,文本也存在叙事空白。

叙事空白是文本某部分的缺失,但这种缺失本身已构成一种叙事。它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在叙事文本参照下的无文本的叙事,是一种不写之写,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因此,从文本角度来看,叙事空白是文本的“空”和“无”。但事实上,它并不是绝对的虚空,它只是不在场而已。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存在,是一种缺席的在场。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话说,它虽然不是一个存在者,但却是一种存在。“无”和“空”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中的意义指的是什么也没有,意指 “空空如也”,指称一个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所在,但叙事空白的“空”并非空无一物,不是void和empty。“无”也不是有的阙如。它是一种存在着的“无”,有着的“空”。叙事交流中的空白现象不同于省叙与省略,它是文本中部分文本篇幅的“空”和“无”,却是故事事件的“有”和“多”。叙事空白的意义生成是“有”与“无”,“空”与“满”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结果。作为叙事交流的重要手段,叙事空白乃是叙事话语中的沉默和空白,是缺席。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着的“无”,是有中之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某人斥责他人说“你算老几”,以此说明他人在某组织或某事件的处理中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但我们不能忘记,这句话中的不“算老几”其实也算老几。同样,叙事空白中的“无”不仅不是虚无,而且可以表示很多。关于叙事空白的意义来源,或许我们可以从钱锺书先生的相关论述中获得启发。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指出:

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宜互衬,马融《长笛赋》已摹写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奄忽灭没,晔然复扬。”寂之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或阒响之静(empty silences),亦有蕴响或酝响之静(peopled silences)。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乐之响息之时太久,则静之与声音若长别远睽,疏阔遗忘,不复相关交接。《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此境生于闻根直觉,无待他根[2](P449-450)。

钱锺书先生认为“大音希声”中的“大音”指的是听不到的声音才是“希声”,而不是没有声音。如某个声音的“先声”或“余音”都是不能听到的“希声”。有些声音,人类的耳朵听不到,但这种声音确实存在。我们古人的“余音绕梁”,鲁迅先生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等都是这种“大音希声”的典型例子。而无论是“余音”还是“惊雷”都不是由声源所提供的,而是由听众自己所填补的。钱先生认为这种“希声”是声音聆听音乐过程中暂时出现的静寂。这种音乐演奏过程中的短暂的安静与其周边的乐声相互作用,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才能产生“繁会之音”,才有可能“独闻和焉”,才有可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因为这种声音流淌过程中短暂的静寂正如若有若无的轻抚一样会让听众产生无限的遐想。声音过程中的静默是听力叙事文本中某部分文本的缺失,这部分声音文本的缺失是其前面声音的余音,也是其后面声音的先声。这种静寂在声音的序列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也是“声音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钱锺书的话说“当声之无,有声之用”。这种静寂中蕴含着,包孕着,酝酿着声音,它是一种“无声之音”。钱锺书认为这种蕴酿声音的静寂就是老子笔下的“希声”,他说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流淌过程中的静寂都可称为“希声”,任何静寂称为“希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这种静寂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第二,这种静寂必须是声音持续过程中的静寂。用钱锺书的话说如果这种静寂持续的时间太长,那声音的流淌过程就彻底断了,无法与后来的声音接续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了,这种静寂就成了无法蕴酿新声的“阒响之静”,就不是“希声”了。钱锺书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声音中的“有”与“无”的对立和转化,是听众自己将没有声音的地方填补了声音。用钱先生的话说:“此境生于闻根直觉,无待他根。”大音希声中的大音不是由声音的发送者提供的,而是由声音的接受者提供的。换言之,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认为应该或可能出现的声音,输入到耳朵之中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叙事空白就是文本篇幅的部分缺失,而不是绝对的虚无,是“有中之无”。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只能是琵琶女弹奏许久之后,在激发了诗人的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以后的“无声”和静默,而不是尚未开始弹奏的“静默”。正如某些“无字碑”一样,也是有中之无,因为几乎所有的碑都是有字的,没有字的碑就不叫碑了,叫石块。正是因为其他所有的碑都是有字的,所以某块无字碑就成了有中之无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沉默是话语流中的沉默,不是沉默寡言者或哑巴的黯哑,这两类人都不能有真正的沉默。从不言说者是不会在特定的时刻默默无言的。沉默只存在于真实的话语中,也就是说只有话语流中的沉默才是有意义的沉默。而从不言说者的沉默不是真正的沉默,因为后者是无法呈现意义的沉默。沉默要获得意义必须是在“此在必须具有它本身的真正而丰富的展开状态可供使用”的情况下,也就是沉默的意义来源于此在的延伸和展开。萨特(Jean-Paul Sartre)也曾指出:“沉默本身也是相对于词语确定自身的,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从它周围那几组音符取得意义一样。这个沉默乃是语言的一个瞬间;沉默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拒绝说话,所以仍在说话。”[3](P103-104)从不言说者的沉默则不符合这个条件。也就是说,由于他从不言说,所以倾听者无法找到他的沉默与他的真实话语之间的差别,他的沉默不能成为一个能够表意的真正的沉默,因为听众无法推断出他的沉默的真正含义,所以这一叙事空白就无法填补。

对于叙事交流来说,叙事空白的意义就在于对叙事接受者的吁求。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话来说,“空”是对“满”的召唤,叙事空白是对读者填补的召唤。根据阐释学的理论,作者不是文本意义的唯一来源,不能垄断文本意义的生产,文本不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读者不是文本意义的被动接受者,他与作者在叙事交流过程中处于平等合作的地位,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生产。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生产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叙事空白的填补,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经验及意愿与作者意图及文本互动协调。叙事空白的填补对于促进叙事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作为一种中断的文本空白成为连接作者意图和读者经验及意愿的桥梁和纽带,它作为叙事交流的重要一环对叙事交流的激发、展开和完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多次修改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4](P330)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叙述了美国军人弗雷德里克·亨利与英军医院的美丽护士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凯瑟琳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曾经的未婚夫就在战争中牺牲了。亨利也产生了厌战心理,于是一对相爱的人想方设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离了战争,来到瑞士。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谁知凯瑟琳却因难产住进了医院,虽然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凯瑟琳和她腹中的胎儿仍然被残酷的死神无情地夺走了。上面所引用的就是该小说的结尾:当亨利预感到凯瑟琳的状况恶化时不顾护士的劝阻,执意要进病房去见自己的爱人。在这一片段中,叙述者“我”对于自己当时的心情没有作任何的叙述,当护士阻止自己进房间时,叙述者只说了句“不,我可以的” ,可见叙述者已经痛苦到不愿意多说一个字了。最精彩的是下面那句话“那位也出去”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样的话,如果我们跟对面两个人分别说,我们肯定是先对其中的一位说:“你出去”,再转过头对另外一个说“你也出去”。但文本中的叙述者说的却是“那位也出去”,说明他连头都没有转动一下,就像一个僵硬的石像一样。可见叙述者“我”已经痛苦到了多么麻木的境地了。叙述者对自己的痛苦未置一词。海明威在这里所运用了叙事空白,文本对“我”的神态和心理活动都没有作任何的描写和叙述。作者只是通过一句“那位也出去”就将一个痛苦到麻木僵硬的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叙述者在传达主人的痛苦心情时没有将其直接叙述出来,而是将这个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叙述出来了,让读者通过这一结果顺利推导出叙述者想要传达的事件: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我们将这种叙事空白的传达方式称为有果无因式。这种叙事空白的运用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一效果的获得离不开叙事空白的巧妙运用,更离不开读者在特定语境激发下对叙事空白的填补。

我们再以《红楼梦》中叙述者对凤姐与贾蓉之间的暧昧关系的传达为例。小说中第一次提到两人之间的互动是贾蓉到凤姐处借玻璃炕屏,凤姐故意要急他,便骗他说已经给人了。贾蓉也知道凤姐是故意逗他,所以他就半跪着不起,嬉皮笑脸地向凤姐撒娇:“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吧。”[5](P100)首先贾蓉的话中明显是夸大其词,不可能因为没借到屏风就被打一顿。听着倒像是奶油小生向颇具女王范的情人撒娇。凤姐说出的话就更耐人寻味了:“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5](P100)凤姐的话表面上是说炕屏,实际上指的是人。如果这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下面的话就更直白了。贾蓉正准备将屏风抬走,凤姐又把他叫回来。但又不说什么事,出了半日神,又笑道:“罢了,你且去吧。晚饭后你再来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5](P100)至于当晚贾蓉何时过来的,两人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叙述者都没有交代。也就是说文本在这里出现了一处省略。读者只知道他们要做的事是不能有其他人在场的,而且这种事必须精神饱满才能做的。男女之间,以这种轻佻口吻说话甚至单独会面是超出了封建大家族的家庭伦理规范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这一回中,王熙凤为了教训贾瑞,安排了贾蓉来毒打并敲诈他。试想一个有夫之妇如果被不怀好意的男人所窥伺,肯定要告诉自己的丈夫并让自己的丈夫来处理,可王熙凤没有告诉贾琏,却告诉了贾蓉,并让他来替自己惩罚贾瑞。一个女人居然将这么私密,这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告诉一个男人,让他分享只有夫妻之间才能分享的与性有关的私密,可见贾蓉与凤姐之间确实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除此之外,当凤姐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是贾珍和贾蓉一手促成的,便前去兴师问罪,贾蓉跪在地上不住地求情,凤姐一见便心软了,并指着他说:“今日我才知道了你。说着,把脸却一红,眼圈也红了,似有多少委屈的光景。”凤辣子还有脸红心软的时候,可见她对贾蓉还是有情的。若无私情,脸红什么?其实早在小说第七回焦大醉骂中,叙述者就暗示了凤姐和贾蓉的不正当关系。当焦大大骂贾府这些人“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之时,叙述者没有讲其他人的反应,独独提到“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闻得,便都装着没听见”,当懵懵懂懂的宝玉问她什么是爬灰时,凤姐连忙喝住。叙述者说他们“装着没听见”,也就是说他们心里有鬼,因为焦大将他们见不得人的乱伦之事暴露出来了。总之,叙述者在传达凤姐与贾蓉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时并没有叙述出来,而只是将这个事件的某部分叙述出来了,通过以少总多,以简驭繁的方式将两人之间乱伦关系表述出来了。这种叙事空白的表述方式让读者可以见一叶而知秋。我们将这种叙事空白的传达方式称为以少总多式。同时这种叙事空白的运用让读者对腐朽的封建大家族内混乱的伦理关系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让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补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从而使文本在叙事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增殖。

叙事空白的本质是叙事文本中某些篇幅的缺席和不在场,而不是绝对的虚无。换句话说叙事空白是某些文本的“有而不在”或“有而没来”。但即便它不在或没来,它仍然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空白的本质是一种“有着的无”和“有中之无”,而不是绝对的虚无。它是文本中部分文本篇幅的“空”和“无”,却是故事事件的“有”和“多”。叙事空白的主要传达方式包括有果无因式与以少总多式两种,而叙事空白的意义生成则是读者在统筹作者意图,文本提示及自己的经验、意愿等各种因素之后对空白加以填补的结果。叙事空白的填补让叙事交流能顺利完成,而叙事空白本身也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叙事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 傅俢延.讲故事的奥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 钱锺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赵琴]

【文学研究】

Narrative Gap and Its Meaning Generation

TU Nian-gen

(ForeignLanguagesSchool,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Narrative gap is a narrative phenomenon with above-zero narrative time and zero text passage. In other words, some events in story world were not been narrated in the text. Narrative gap is not absolute void, but absence. It is the presence of meaning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corresponding part of the text. Meaning production of narrative gap is the result of narrative gap filling. It′s the readers′ filling of narrative gap that connect author′s intention with readers′ experience and wishes. Thus narrative gap becomes a special form of narrativ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narrative gap; absence and presence; reader′ filling

作者简介:刘桂荣,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理论与中国艺术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艺术批评思想研究”(HB15YS071)

收稿日期:2015-03-21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