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印前质检常见差错例析
2016-01-19常高峰
常高峰
随着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图书编校质量的一系列保障机制相继推出。如何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成为出版界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
热词:印前质检 编校质量 质量保障
为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界上下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图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成为出版界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认为作为图书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学习,注意总结,方能真正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防线。本文即根据笔者在印前质检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作一例举、分析,以期对同仁能有所助益。
一、图书印前质检的基本方法
印前质检是在图书发印前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的一次检查,印前质检能发现图书在整个编校过程中所遗留下的不足及缺漏,因此能较好地起到把关和查漏补缺的作用,而且图书印前质检环节在发现编校过程中所遗留下的差错,如字词、标点、逻辑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可以说,图书印前质检在一定程度上对保证图书编校质量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此,图书出版机构必须要强化图书印前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
图书印前质检的职责是对即将下厂付印的清样进行抽查,进而对全书的编校质量作一个整体评价。因此要做好印前质检工作,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要明确的是到底怎样进行检查。质检不是对所抽查的部分稿件进行校对或编辑再加工,而是要把粗查和精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时间等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对全书负责。首先要注意的是确保封面、内封、版权页等都准确无误,不能出一点差错。拿到质检稿件后,我们先要进行以下工作:①要清点全书页码,包括暗码,要做到准确无误。②仔细核对目录、天眉和地脚的内容等。③检查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内封和版权页等处的文字。通常在检查的时候,封面和内封文字要结合版权页一并核对,确保这三部分书名、作者名和著作方式等内容一致。封面、内封与版权页中涉及的书名、作者署名、著作方式等内容不一致,这也是我们在质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其次,要知道具体检查什么。质检同编辑一样,首先必须注意政治问题。导向正确和无政治性差错是第一位的,这是由国家的出版性质所决定的。其次要关注知识性、逻辑性和各种语法方面的问题。质检应侧重的方面,具体体现在关注语法逻辑性、出版法规的贯彻执行、表述欠妥而有可能会伤害他人的差错等方面。最后才是各种字词和标点符号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在质量检查方面,质检人员也应遵从编辑加工整理原则,即改必有据。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事先标示出来,事后与编辑或专家进行交流,最后判断问题的正误。
二、印前质检常见差错例析
以上谈到的是图书印前质检的基本方法,笔者试从实用的角度,结合这两年从事图书印前质检工作中经常遇到、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挑选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总结并作一分析。
1.标点符号差错
我们在编校工作中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字词和内容上,往往忽略标点。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在质检过程中发现的标点符号常见差错为:①标点符号的一般性错用、漏用、多用;②破折号误为一字线、半字线;③专名线误用为破折号;④标点符号误在行首。
[析]上面介绍的几项是编校过程中标点符号常见的差错,建议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应认真学习理解《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加强责任心,争取在工作中把此类简单问题消灭掉。
2.字词差错
字词差错一般分为:①一般性错字、别字、多字、漏字等;②同一错字重复出现;③词语错用;④使用术语不符合规范。
例1:形近字误用,如:已—己—巳;侯—候;未—末;戍—戊—戌;等等。
例2:别字,如:带—戴;份—分;度—渡;迭—叠;等等。
例3:词语错用,如:胜地—圣地;分辩—分辨;品位—品味;截止—截至;等等。
例4:术语不符规范,如:“村干部”误为“村官”等。
[析]以上也是编校人员在图书编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文字上的差错,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易于辨别的字、词,由于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不认真”而未改;二是难于辨别的字词,由于编校人员“拿不准”而未改或改错。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编校人员在以后工作中要加强责任心,在对书稿进行加工润色的过程中对字词必须仔细辨别,严格区分,要坚持改必有据的原则,切忌无知妄改。
3.数字用法错误
数字用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断开移行,包括小数、分数和百分数;②干支纪年采用阿拉伯数,如:乾隆43年(应为:乾隆四十三年);③年份简写,如:七八年;④省略计量单位造成歧义,如:20—30%(应为:20%—30%),5—8万元(应为:5万—8万元);⑤四位数字表示的年份简写为两位数字,如:80年(应为:1980年,根据语境判断);⑥两数字表示概数时中间用顿号,如:一、二十(应为:一二十);⑦“零”与“〇”误用,如:二零一四年(应为:二〇一四年)。
[析] 以上为数字用法常见差错,建议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学习理解《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以方便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4.版式错误
版式方面常出现的问题为:①封面、内封与版权页,目录与正文中相关项目不一致。②同级标题字体、字号、占行格式不一致;标题排在一面末行;标题未按词转行;“的”位于行首。③每一章开始页天眉有的用暗码,有的用明码,不统一。④单页码天眉级别大于双页码。
[析] 版式是一本书的门面,版式处理如果不科学、不合理,会影响整本书的效果;如果版式体例极不统一,即使内容再好,也会影响整本书的质量。因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版式的规范、统一。
5.知识性差错
常见知识性差错一般为:“地方法规”错为“地方法律”;“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错为“人大副委员长”;“审计署审计长”错为“审计署署长”;纪元年号换算有误[如:乾隆四十三年(1768年),应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等。
[析] 以上也是我们在编校和质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要想在书稿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只能寄希望于我们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政治理论修养,广闻博识,牢记以上常见知识性差错,才有可能在工作中发现这些隐蔽的错误,以免贻害大众。
6.注释差错
注释部分常见差错为:①作者姓名、著作方式或出版社名称有误等;②注释不符规范。
例1: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年版 。
例2:[澳]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例3:参见[澳]何包钢:《不同区域的协商民主》,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33页。
针对例1,我们经查原书可知,此例中编著方式与出版社名称有误,“主编”应为“选编”;“上海三联出版社”应为“上海三联书店”。
例2和例3为同一部书稿中注释部分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为:①《浙江大学学报》例3未标注版别“人文社会科学版”;②例3标注了涉及文章所在的页码“第33页”,而例2却没标注页码,故格式不统一,不符规范。
[析]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编校人员要注重对参考文献等引用文章内容的核查,并注意注释的格式要前后保持一致。
7.涉及的法律、法规等常见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法律或各种规章制度发布和施行日期有误;引用过时、失效的法律/法规等。
[析]此类问题在法律图书印前质检中多次出现。要想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只能寄望于编校人员在书稿编校工作中加强责任心,针对书稿中出现的法律或法规等,都要一一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应包括书稿中牵涉到的,如:法律或法规名称,发布和施行日期,文字,标点等。
结合笔者从事图书印前质检遇到的实际工作情况,本人认为,要想使图书编校质量得以提高,作为参与图书编校流程的各有关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学习,注意总结,方能真正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防线。
(作者单位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