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装饰的文化意蕴

2016-01-18张小彤

关键词:装饰北京建筑

张小彤,万 辉

(东北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北京现存的 20世纪初“洋风”建筑群,也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实物遗证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保留建筑为日本公使馆、英国公使馆、法国公使馆、奥匈公使馆、意大利公使馆、比利时公使馆、横滨正金银行、美国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1]27-38。留存的建筑物均为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原样,建筑物多为砖石结构,建筑装饰精美华丽。

一、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源由

东交民巷原名江米巷,早在元代早期就已存在,位于大都城南城外,那时该地为贩卖南方粮食的区域,糯米北方人叫江米,因此得名。东交民巷位于皇城口,明清时期这一带是朝廷行政机构的办公地点,衙门、王府和宗庙等,设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和御医院;鉴驾库、翰林院、惇王府、达子馆;会同四译馆、贤亲王祠、庶常馆、高丽馆、宗人府监狱和太仆寺;肃王府、詹事厅、纯公府、堂子;荣公府、户部银库、经板库和邵忠祠等[2]65-67。从明代至清代,东交民巷一直为朝廷的行政管理中心,同时起到对外交流及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等作用。东江米巷之名逐渐被东交民巷所代替,意指与全国各地相互联系沟通之意。

1.国内时代背景

自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暴力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为这些国家入侵中国奠定了初步基础。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大不列颠通过《上海租地条约》取得第一块租界地,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内部划地立界、建立殖民地的先河[3]。19世纪上半叶,大不列颠公使最先提议委派使臣驻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进京常驻”的要求。1900年以前虽有十一国设立公馆,但所占地区不超过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随着外国使馆的建立,外国人逐渐增多,东交民巷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外国商贩、银行、店铺等也开始增多。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各国公使馆遭到义和团围攻,其以安全毫无保障为托词,提出各国公使馆应有驻军保卫其自主权以及使馆所在区域不准有国人居住等[4]。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割据了东交民巷,除西班牙使馆保持原样,其他十国均扩大所占面积,修筑建筑、兵营等(图1)。

2.国外时代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全球历史经历了开天辟地的大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劳动模式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全球不同背景的文化在经过猛烈撞击之后逐步冲破了隔绝的世界,获得了协同繁盛。西风顺势东渐,欧美文化各家新学说、新思想相互撞击:(1)欧洲新古典主义对古代传统建筑及装饰式样的光复;(2)现代美学思想,着重突显线的形态和有机形体等向往天然纯净的新艺术运动;(3)提倡现代工业地德国包豪斯把传统手工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统一结合的设计基本观念;(4)以及日趋发展壮大的现代国际式风格等百家争鸣的局面[5]55-71。

图1 庚子(1900年)后北京使馆分布

二、20世纪初建筑类型梳理

20世纪初期北京近代建筑类型,大体上经历了从仿洋风到正统的西方历史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乃至“国际式”风格的转变,大致分为三类:(1)仿洋风式;(2)西方历史风格式;(3)中国传统复兴式。

1.仿洋风式

20世纪初,西方建筑文化的全面入侵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碰撞,所形成的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其表现形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西方建筑主体上糅合中国传统装饰要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兴建的新式官署建筑中一部分属于这类,建筑采用砖墙承重,周围环绕泉廊,曲线形的山墙、繁琐的柱饰、宝瓶等细部装饰浸透着巴洛克特征,同时砖雕纹饰中揉入了卷草、花篮、寿字、万字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此类是变体的洋风建筑;另一类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主体中夹杂了西方装饰要素,形成了洋式店面,以商业、服务业建筑表现最为明显。

2.西方历史风格式

20世纪初,比较正统的西方历史风格建筑,主要集中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基本上属于 20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使馆区之外的纯西式建筑,较有象征性的是建于 1906年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京奉铁路由英国修建,因此东车站也体现了 20世纪初英国的流行式样,中央候车大厅才用三角形屋架,正面山墙为三心拱形状,拱脚处饰以大块云龙雕饰,南侧高耸的穹顶钟楼打破了整栋建筑的水平感,钟楼的造型和线脚极具装饰性。整栋建筑基本是灰砖砌筑,墙体间以白色石材,形成条纹状的装饰效果,门窗等建筑转角等局部也装饰以白色线脚,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6]26-40。

3.中国传统复兴式

20世纪初期,由外国建筑师主持,在北京兴起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恢复浪潮。1917年美国沙特科与何士建造师事务所设计了北京协和主体一期工程;1920年美国人莫非策划设计了燕京大学校园和建筑群;1927年美国建筑师莫律兰设计了北平图书馆;1930年荷兰籍教会建筑师格里森设计的辅仁大学新楼。这一批建筑都是在新功用、新材料基本上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风貌的尝试,主要模仿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和宫殿式建筑的设计手法,为后期中国建筑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使馆区的建筑装饰艺术

由建筑的性质可分为三类:(1)使馆及兵营建筑;(2)银行建筑;(3)其他建筑,主要包括国际俱乐部、圣弥厄尔教堂、祁罗弗洋行、怡和洋行等[7]。

1.建筑造型特征

该地区建筑类型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风靡欧洲国家地一种折衷主义建筑式样。设计师不仅肆意借鉴古代多种建筑类型,而且自由整合不同建筑样式,较少考虑传统营造方法、传统比例均衡,追求外观造型优雅,形成更加独特的样式[8]26-31。

庚子年前东交民巷内建筑多由旧有中式房屋改建,也有少量为新建。1990年义和团运动中,使馆区房屋被焚毁破坏,之后使馆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直至 1912年形成一处全新的欧式街区,这里所表现出的折衷主义大都是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由于中国工匠参与建设,这些建筑造型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建筑外部装饰常采用立体造型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建筑构造上突出表现为简约、实用之感。这一时期的建筑在构造上以简单实用为主导,以保证建筑的完整性为主旨,建筑外观造型基本可归纳为几何长方体[9]21-25。

东交民巷日本公使馆原本馆建筑师为片山东熊,公使馆由办公用区及工作人员住宿区两主体构成。本馆利用原有四合院改建,保留北、东、西三栋房屋的基础上,重建南房。南房为一层外廊式单层砖木结构建筑,首要为招待外宾,室内陈设为西式;其余三栋房屋为工作人员使用,室内陈设为和式,这种处理沿袭了当时日本国内住宅中盛行的西方馆、和式馆组合的方法。其建筑风格属西方折衷主义中的仿古典主义类型,建筑正面七开间,正门用砖砌拱券结构,两侧的砖石柱子上刻有精致华美的雕饰,拱券门顶上砌有三角形雕饰山花,弥漫浓厚的西方古典主义装饰格调,正门两侧各有三个连续拱券门廊,柱子有装饰线脚,屋檐边上有女儿墙作装饰,在空间上增加了建筑的审美之感,同时弱化平房顶的坡面[10]59-68(图2)。

图2 日本公使馆本馆[11]23

2.建筑装饰图案

建筑在艺术类型中属于造型艺术,所以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从建筑的总体造型到局部装饰都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因而形象比拟在建筑装饰中应用最广泛。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一般采用自然界、神话故事、人物传记、历史记录、吉祥图案等作为装饰题材。从屋顶的各种脊兽到梁枋、门窗各类构件的雕刻、绘画等纹饰,都有以象征性手法表现为或皇权至高无上,或神灵法力通天,或去灾免祸,或长命百岁、人丁兴旺,或振兴门庭等[12]73-94。而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以欧洲古典建筑的造型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题材、技法等交汇融合,或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制与欧洲古典主义或新艺术运动装饰要素并用。可归纳为两种类型:(1)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基础上采用使馆国家风格的建筑装饰形式,如英国公使馆、法国公使馆、德国公使馆等;(2)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添加中国传统元素的装饰,如俄国公使馆、日本公使馆、美国公使馆、意大利公使馆等。日本公使馆本馆主入口角柱、正面端墙角柱均有精美砖雕,可以看出施工的是当地的中国工匠,当时日本还没有掌握这种技艺的工匠(图3)。

图3 日本公使馆本馆三角山花砖雕大样[2]15

3.建筑装饰色彩

色彩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中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不论是建筑的外观装饰色彩还是保持建筑完整性的室内装饰配色及各个构件均十分考究,与建筑的用途、规模、等级都是相互关联的[13]3-4。中国传统建筑颜色的运用也都是有明文要求的,如黄色琉璃瓦只可在皇家建筑上出现;寺院建筑只有皇帝批准才可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寺院一般为青瓦;贵族等府邸允许使用绿色琉璃瓦或青瓦;民居建筑只能用青瓦等。建筑色彩的演化叙说了历史的特征、民族文化、地域特点,色彩的灵活变化也是种类繁多的、十分绚丽多彩的,也可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色彩的建筑。

受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影响演变而来的工业色彩,在传统和实用性之间搭建起一架桥梁,从而扩展了建筑装饰色彩,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追求也随着时代产生变化,不再局限于宗教主题色彩。而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同样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冲击,各类建筑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黄色、红色等表明等级身份的颜色不再是皇室专用色彩。

4.建筑装饰材料

中式古代建筑使用材料多为木材,属于木结构体系,当中运用繁多的为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但能够构建单间甚至多间,还能够构建不同的几何形状及其他特殊图形的建筑,同时也能够构建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复杂建筑,墙是起围合、划分空间等作用的建造构件[14]60-70。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建筑材料多为石材,墙壁厚实,窗户窄小,建筑面积因石材的制约室内空间不大。西方因打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模式,形成对万物的崇拜,从西方古代建筑中能够得出他们对于石材的信任,是欧洲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当解决人类同自然的从属地位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导。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从而衍变而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倡的是 “天人合一”,用木材作为传统建筑的基础材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揭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新材料、新技术影响,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筑采用了砖石建筑结构,既沿袭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同时又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相结合。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不仅丰富了当时的建筑装饰及建筑材料种类,而且在美观的同时也保证了实用功能的完整性[15]。横滨正金银行建筑为砖石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转角体量做成三层弧形塔楼,顶部冠以半圆形穹顶,银行外立面以红砖和石材交替砌筑,并将立面做三段式处理(图4)。

图4 横滨正金银行

5.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建筑是物质、精神、科技及文艺的统一体,建筑的物质包括实用功能和建筑技术两部分。总体上看,引进外国技术和材料体现了物质的进步,是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第一次碰撞所产生的结果;由于中式古代建筑风格受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较深,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学说的不断冲击下,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装饰文化风格,这一时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传统思想制约,不能形成较为规格的整体、不可能完全符合物质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凡带有风格特征的建筑,其核心均为建造者的民族心态,带有明显的民族痕迹,同一风格经由不同民族建造表现出来的风格均不相同,民族心态代表了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及审美趣味等。

我国 20世纪初建筑文化的改变初步始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变革内力的双重影响。清末被迫实施的改革,促进了传统建筑功能及结构的变革,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各类新式建筑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传统制度、传统思想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虽然这一时期建筑装饰风格不能形成准确的风格体系,但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开端,也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建筑的繁荣奠定了必要基础[16]104-117。

四、使馆区建筑装饰的保护与利用

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半殖民地的建筑遗存印记,是北京城市中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区,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大参考借鉴价值,同时也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最真实、最可靠的课本。

1.历史教育价值

现今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已不是庚子后西方各国的使馆区,中国近代建筑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我们可珍贵的文化资源,应注意对其保护,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使其成为现代城市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东交民巷作为保护地区表明该地区的历史走向及文化背景,其重要性不光是建筑本身的含义,而是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相互融合所产生的历史性群落地域,且分布在这里的近代建筑极富有特点,对于研究当时建筑装饰题材、建筑工艺及其建筑身后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7]。历史终已尘埃落定,警醒世人,需牢记在国人心中。

2.使馆区建筑群近况

2001年,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作为近代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名单保护的建筑有13处:(1)淳亲王府:东长安街 14号,现为公安部;(2)英国使馆旧址:东长安街14号,现为公安部;(3) 花旗银行旧址:东交民巷 36号,现为北京警察博物馆;(4)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东交民巷34号;(5)日本使馆旧址:正义路2号,1909年建成,现为北京市人民政府;(6)意大利使馆旧址:台基厂大街1号,1910年前后建成,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7)正金银行旧址:正义路4号;(8)日本公使馆旧址:东交民巷21号,1886年建成;(9)法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 15号,建于 1910年前后,曾为前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及王后的行宫;(10)奥匈使馆旧址:台基厂6号,1910年前后建成,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11)国际俱乐部旧址:台基厂大街 8号;(12)法国兵营旧址:台基厂三条3号,现为北京市总工会;(13)比利时使馆旧址:崇文门西大街 9号,建于 1910年前后,现是紫金宾馆[18]94-120。

3.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现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凭借街道、院落、建筑、建筑构件、园林景观多方面构成的艺术有机体,应当全面地将历史的发展轨迹保存并展现,是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保护[19]。在全面保护的基本要求上,还原建筑本身面貌,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保留传统街巷;(2)不同程度地维护庭院,使全部街巷保留 20世纪初的院落形式;(3)确保原真性的建筑风貌;(4)单纯要维修加固的建筑采用不损害原有建筑的方式来进行;(5)保护区中具有明显历史信息的物品应原封不动地保存;(6)可持续性保护策略。

五、结 论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作为政治权力中心风云变幻,而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筑更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缩影与见证,不仅是特定时期里出现的特殊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屈辱历史的开始,抛开历史原因,这里的建筑及装饰代表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建筑艺术辉煌,建筑的演变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及文化思潮等方面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及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1]王世仁,张复合,村松伸,等.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张复合.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董良. 东交民巷的前世今生[J]. 北京:中华民居,2011(12): 46-50.

[4]张宗平. 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J]. 北京:北京社会科学,1995(1):87-93.

[5]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邓庆坦,常玮,刘鹏. 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董良. 国中之国 城中之城——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异域建筑[J]. 北京:中华民居,2011(12):52-62.

[8]郝曙光.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王俊杰. 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性探析[D]. 开封:河南大学, 2013.

[10] 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 张复合.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 楼庆西. 装饰之道[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杜爽.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14]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近代建筑[M]. 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

[15] 郭承波.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风格探析[J]. 文艺研究,2013(12):162-163.

[16] 杨秉德. 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7] 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26.

[18]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9]李树栋. 北京东交民巷保护规划中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2(1):74-76.

猜你喜欢

装饰北京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鲤鱼旗装饰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建筑的“芯”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