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6-01-16杨金保

关键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杨金保

(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日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软实力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流程,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能够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更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测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7-00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soft power, the paper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ft power. Considering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four level indicators and 22 secondary indexes using factor analysis index selection. This system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which provides the objective basis to evaluate innovative personnel of soft power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for more scientific measurement.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加大,社会各个层面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更强调对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与创新等综合素质。[1]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与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愈来愈高的双重压力下,高等教育正在“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徘徊,即用人单位招人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对明显的矛盾正显示了人才素质供需间的显著不适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提出适应了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适应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且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44次提到“创新”,明确提出创新精神教育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毫无疑问,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最具挑战性的课题。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软实力的涵义

1.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集合,是具有博、专协调平衡的知识结构,有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以及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3]

2.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于1990年提出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他指出:所谓“软实力”,指的是国家、团体或个人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威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4]软与硬是相对的,“硬实力”更多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可以通过相应的标准或者分数去衡量;而“软实力”则较为内在,不具有强制性,且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或标准去衡量。就个人而言,“硬实力”是与身体健康状况、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有关因素的总和;而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则是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特征,并与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有关的多种因素的总和,它以自身硬实力为基础,通过自身软、硬两种素质的转化和传播,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并使其认同、接受、支持自己,以有效放大自身的硬实力,并使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复合型知识结构、操作水平等“硬实力”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以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软实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较弱。[5]“软实力”是人才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真正长远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作用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无可替代。[6]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硬实力”,更应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培养,从而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培养计划,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

软实力具有无形性、难以复制性、隐性难量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人才软实力培养的质量无法通过直观感知,而需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同时,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软实力建设体系,势必影响人才软实力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缺乏软实力培养的客观依据成为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科学客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实地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水平,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重点加强的方面和薄弱环节,进而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准确反映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内涵和主要因素,以保证其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指标的选取方法也要科学,同时,所选指标要能够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相关数据,以克服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隐性难量化、非物质形态性等特点造成的指标难以量化等困难,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2.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评价、预测等作用;同时,任何指标体系都不能是绝对不变的,它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变化的状况进行适时地调整,即具有相对动态性,以及时反映人才的培养质量。

3.简洁性与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能够涵盖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重要特征。然而,大量的选取指标,必然造成数据分析的困难和结果误差的增大,同时,指标重复、冲突等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所选指标应在相对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前提下,尽量简洁,为评价结果的得出降低难度。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流程如下。

1.确定初步指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经验选择及专家咨询的办法获得初步指标。

2.指标筛选。应用因子分析法,在专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初步指标进行打分的基础上,判断其主要内容,进行指标筛选。这一步骤是获得有效指标的重要环节。

3.指标体系确定。针对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最终评价指标,进而确定指标体系。

五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

1.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其算法。[7][8]

(1)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是寻找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子模型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借助降维的思想,通过数据抽取,寻找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具有较强相互关系的变量进行有效分类。

设有原始变量X1,X2,…,Xn,其中含有p个相互独立的公因子F1,F2,…,Fm(n≥m),еi为原始变量Xi特有的特殊因子,且еi与Fi相独立,则因子模型可表示为:

(1)

(2)因子分析的算法。

①原始数据标准化:

2.持续提升巡视干部业务能力。从纪委、组织、审计和财务等单位抽调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巡视组。以提高政策把握、调查研究、文字综合等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巡视干部的教育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巡视干部学习教育,不断强化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切实提升做好巡视工作的本领。

(2)

③求R的特征根及其单位特征向量C:

(3)

(4)

④对A进行正交旋转变换,使第j个因子代表的公因子fj的载荷系数向更大(向1)或更小(向0)变化,即

(5)

⑤根据因子载荷大于0.8提取关键因子,即可判定为最终指标。

2.指标筛选。

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与经验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剔除、筛选相似指标,确定初步指标,其中包含心理层、道德层、应用层和创新层共4个一级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针对初步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5级打分法设计调查问卷,其中各个指标相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重要性程度依次表示为“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以此为依据邀请专家进行打分。此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包括电子邮件、邮寄、传真及现场访谈等形式,面向各类相关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2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30%,各类企事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占40%,高校教师占42%。在发放的200份调查问卷中,收回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89.00%。

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相关人员,同时应用SPSS 16.0软件对调查数据实现因子载荷矩阵及两极分化,能够达到对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16.0软件,应用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进行分析,即可得正交旋转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正交旋转载荷矩阵

根据关键因子提取原则,要求因子载荷大于0.8,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即可满足指标选取要求。[9]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38%>85%,符合因子提取原则;表中大部分因子载荷均大于0.8,符合关键因子提取的基础要求,但是情绪调适力、成就导向、奉献精神、人生观、领导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人格等七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8,按照因子提取原则应予以剔除。

六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将指标筛选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共得到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七结语

从国外对软实力、国家软实力的研究到国内对各类软实力的研究,“软实力”这个概念正在被国内理论界和教育界广泛讨论并逐渐接受。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通常具有难以复制性、隐性难量化、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基于因子分析法进行的指标筛选,使所选指标与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相关性大大提升,更能反映其主要特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广泛应用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更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测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珏,徐丽,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227-231.

[2]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11/159843.html.

[3]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3):9-11.

[4]杨晴川.中国提升“软实力”乃明智之举——专访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N].参考消息,2006-8-10(12).

[5]唐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J].学园,2013(32):44-46.

[6]杜立文,戴维,等.提升应用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软实力”的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83-86.

[7]王琴,张淑莲.因子分析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9):141-144.

[8]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72-484.

[9]张梦露,张忠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8):123-125.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oft Power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Yang Jinbao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China)

Key words: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soft pow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actor analysis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