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难点研究

2016-01-16冯小燕,包有或

关键词: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难点研究

冯小燕,包有或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摘要:网络“微”世界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制造了诸多难点。在分析网络微文化的基础上从多元价值观存在、网络群氓化、民主的滥用三个方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论述了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权的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难点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网络微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号:2014sk01)。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034-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icro-world brings many difficulties of comm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icro-cultur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riffraff trend of network, abusing of democracy,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comm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icro-cultur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network micro-culture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leadership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张和基本技术的普及,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与现实社会并重的人类生活新空间,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载体的网络微文化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个新的网络文化发展领域,其已成为互联网中网民社交和情感思维表达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发展迅猛、影响面广的网络微文化中,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权,以统领网络微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正视网络微文化的崛起

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六七十年代曾预言未来社会将是“地球村”“人人都出书”的社会,今日无“微”不至的网络社会无疑证明了这一点。随着Wi-Fi覆盖提升、3G的成熟和4G的启用,网络基础逐步完善,上网成本降低,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达25.9小时,微博使用人数达1.89亿人。[2]微博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3亿,微信发展同样迅猛,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发微信、刷微博已经成为网民生活中的必需,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包括微视频、微小说、微表情、微公益、微支付、微频道、微慈善等不断出现的以“微”为首以新概念为内容的微文化的影响。

1.网络微文化的含义。

网络“微文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微”为基本特征的反映人们虚拟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内容的精神现象。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是网络微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复杂的生活变化,短小精悍的微文化能让人们利用短暂的时间获得所需,同时利用微文化进行自我表达、相互交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

2.网络微文化的特征。

首先,主体倾向草根化。技术的低门槛和现代人的倾诉欲望直接促使大量的网络草根加入了“微”行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微博空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抒发人生感悟,与别人分享所见所得。话语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多元发散的格局。

其次,表现形式微式化。“微”是微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形式要求简洁、精准、短小、快捷。几秒的微信语音传达,几分钟的微视频,十几分钟的微电影,几十字的微博,几百字的微文学……,这种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用户最多的信息需求。在各种“碎片”式的闲暇时间里,随手打开电脑或手机,都可以参与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

再次,内容彰显个性化。在网络的虚拟实践中,网民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与别人平等的话语权,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更加看重自己的主体地位,利用微媒体进行自我表达,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的内容更加彰显网络主体的个性化特点。

最后,功能兼具多样化。在“微”世界中,可以搜索查找轻松获取信息,可以针砭时弊、畅谈心得进行自我表达,可以即时通信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可以引来众人关注,引发舆论狂潮。利用微平台,政府可以实现政务公开,企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公民可以参与国家治理,凡此种种表明网络微文化存在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二直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的难点

网络微文化主体的网络行为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制约和导向的,但微文化空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存场域,这就决定了它在造成“多元价值存在”的过程中必须将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突出出来,以此抵抗来自海量的复杂性的和无序化的网络微文化体的影响,从而导引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统领网络微文化的发展,在多元价值存在中处于核心地位,还存在许多难点。

第一,多元价值观存在冲击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到了关键攻坚期,整个社会面临着道德重建和价值重构的任务,在微文化发展中多元价值观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可以为其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可能取代其统领、主导地位,弱化其实质影响力。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中兴起的消极价值观腐蚀性大。市场经济发展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在网络场中悄然盛行,被大肆渲染,冲击着网络伦理道德的底线,不断扩大着网络传播的可承受程度,不仅对整个网络文化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破坏作用,亦严重冲击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腐蚀和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容易将游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各种异质集合起来,提供与正统相异的价值标准和理论依据,使受影响者的越轨行为合理化、常规化。这种腐蚀性极强的价值观危害着网络微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传统社会遗留的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影响深远。虽然封建统治早已结束,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官本位主义、神权思想、狭隘民族主义等封建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念在网络微文化中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官本位、特权思想、封建宗法观念潜移默化地诱导人们去追逐名利,甚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近些年以神权思想为代表的封建唯心主义思想在网络微文化中传播,“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者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等以各种名目发帖、留言、撰写文章,进行非法宣传活动,收罗信徒,聚敛钱财,破坏社会稳定。而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是利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体大肆制造、散播谣言,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仇恨,宗教极端势力利用音视频灌输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暴恐技能和爆炸物制作方法,策划恐怖袭击。例如,2013年1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艾孜提艾力·吾舒尔在互联网QQ群、手机微信群发布带有煽动性宗教极端思想内容信息,古努尔·马木拉洪利用互联网传播暴恐极端音视频被依法批捕。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第四,西方资本主义色彩浓重的价值观迷惑性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的文化及其价值观逐渐涌入我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融会的过程中,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微文化散播开来,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强势的话语霸权,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说成是代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利益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观念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支持者甚多,认为中国只有以“普世价值”为核心价值观,中国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行于国于民不利之事。针对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错误的“普世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讽刺批判地指出:“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相异的制度,存在着对立和斗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必然既对抗又借鉴,而且对抗和斗争是主要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鼓吹和推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以此来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界线,是国家的一种“新边疆”。[4]

第二,网络群氓化考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匿名、开放、平等、自由、包容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的虚拟实践中中国大众拥有话语权,公共生活参与热情得到极大释放,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反腐、打拐、救助、慈善等领域辐射出巨大的正能量。但同时这种参与性的效果也存在负面影响,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青少年群体占57.3%,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9.3%,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67.8%,中国网民向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扩散。

年龄结构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26.6%30.7%23.4%12.0%7.3%学历结构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12.1%36.1%31.1%9.9%10.7%收入结构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1-5000元5001-8000元8000元以上32.1%35.7%18.9%8.1%5.3%

在微文化领域中“三低”情形更为明显,网民的这些特征意味着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公共生活参与可能带有先天不足的特性,比如“盲目跟从”“非理性”“暴力倾向”等,加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积累和理性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群氓化态势,盲目仇富、仇官、谩骂、“拍砖”、“人肉搜索”,例如一些“出轨门”,引爆舆论,迅速汇拢网民注意力从而形成庞大的、临时性的集合体,群体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信息传播态势,大众的威势话语力量在这些事件中展露无遗。一些网民甚至将虚拟空间的话语暴力延伸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暴力,对“小三”围追堵截。在诸如暴力拆迁、司法腐败、舆论监督、公益慈善等公共事件中,由于微文化的浅阅读、碎片化,使得大众在大多数公共事件中,往往急于跟随意见领袖,对于“异类”则给予无情的谩骂与侮辱。正是由于存在网络群氓化,所以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一些事件由于某些大V别有用心的歪评,水军的加入和跟风网民的灌水跟帖,最后网上传播的却是负能量。网络群氓化考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引领网民理性上网,疏导爆发式网络情绪,使微文化在正生态下健康发展。

第三,民主的滥用消解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随着人们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民主意识从政治领域延伸到网络领域,然而网络的高度匿名化、自由化助长了大众的情绪性民主,从而有可能使多数人的民主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社会强势力量容易利用欺骗、暗箱操作、发动大批网络水军等手段制造虚假的网络民意,以维护并巩固少数人的利益。网络民主商业性的主导形式也容易造成网络民主的滥用。网络炒作现象是一种滥用民主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一种混合了广告、新闻、公关等元素的暧昧文化形式,基于广泛动员的大众参与,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制造了一种虚假的文化民主现象。[5]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进行思想操控,不断突破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等价值规范底线。如郭美美等人通过炒作成为名人。这种建立在造假、欺骗基础之上的炒作损害了公民社会信任的基石,容易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这些炒作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如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对立与敌意加大,网络民粹主义情绪蔓延,社会共同体认同意识的日益淡漠等等,这些都在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网络恶搞是民主滥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恶搞是文化民主化的一个结果,恶搞图片、恶搞视频映射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如医疗、教育、就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提升底层的话语权和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但在网络恶搞的文本体系中,处处充斥着底层对主导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抗拒性的态度和立场,甚至恶搞蕴含着人类精神灵魂的民族英雄、宗教人物、文化经典等,缺乏正面的价值和理想的支撑,无助于公民诚实、理性、真、善、美的养成。在民主滥用的网络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遭遇碰触和质疑,面临着急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提供动力支撑来代替网络上的炒作、恶搞、谣言诱发的“仇恨、对立、敌意、自私、暴力”等负面情感。

三把握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权的原则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的难点,需要从以下方面把握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领导权。

1.坚持价值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作为主导型价值观,必须不断地改变并统摄着非主导型价值观,采取有效和适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非主导型价值观采取肯定态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有机契合,对于错误的价值观,要加以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防止其侵蚀和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和多元价值共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对微文化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的兼容性更高,整合力更强。

2.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网络微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面向各领域和人群的。要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的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做好网络微文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措施有力、进展有序的培育践行体系。同时加强底层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网络微文化的各领域。

3.坚持法律治理与道德教化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力。任何社会要使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从运用法律治理和道德教化双重手段规范网络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贯彻到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确定中去。通过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双管齐下,共同约束网络行为,使网民的个体自由与网络社会秩序在良好的网络生态下协调发展。

4.坚持主题教育与网络互动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通过建立专题网站等方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设,加强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形式上丰富传播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同时开展网络互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利用网络传播的活力,开展传播互动活动,例如政府利用微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党务政务的公开,利用微视频、微图片等宣传政策法规,利用微信与网民在线交流等。总之,运用多种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因势利导,网络微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24.

[2]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DB/OL].http://www.cnnic.net.cn.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0.

[4]任贤良.推动网络新媒体形成客观理性的网络生态[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6-11.

[5]孙卫华.网络与网络公民文化—基于批判与建构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0.

Difficulties of Comm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icro-cultur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Feng Xiaoyan, Bao Youhuo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manding; network micro-culture; difficulties

Class No.:D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难点与策略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