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的关联性
2016-01-16张丝艳李文胜徐震雷官锐园
赵 佳 张丝艳 李文胜 李 红 徐震雷 官锐园△
①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公教部(北京) 100191 ②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③北京大学医学部 △通讯作者 E-mail:guanry@bjmu.edu.cn
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的关联性
赵佳①张丝艳②李文胜③李红③徐震雷①官锐园①△
①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公教部(北京)100191②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③北京大学医学部△通讯作者E-mail:guanry@bjmu.edu.cn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的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两所综合大学的429名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大学生自我实际饮酒量、频率和饮酒后果,以及预期其他大学生饮酒量、频率和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等。结果:大学生饮酒量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9,P<0.05)。排除性别差异后,在5种饮酒场合中不同学校男生的饮酒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生仅在自己房间中的饮酒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预期同辈的饮酒量、预期同辈由饮酒导致的不利后果与大学生自身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预期同辈饮酒量,自身吸烟频率及性别能够有效预期个体的饮酒行为。结论: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可以由性别、自身吸烟行为及其预期同辈饮酒量预测,可以尝试通过促进大学生彼此交流、共同建立校园行为规范的方式对大学生饮酒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饮酒行为;预期同辈饮酒量;社会规范
分的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方程模型中,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对孤独感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情感支持主要涉及网络交往中可以得到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到的关心、鼓励与信任,社会成员支持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归属感的问题[4]。随着在微信环境中感受到的关心信任及归属感的增多,大学生越容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并对此有着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因而孤独感也会随之减少。工具性支持虽也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但却是正向的预测。由于孤独感更加强调的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而工具性支持主要涉及网络交往中是否能够得到的服务或者物质帮助,或许这并不能对孤独感起到直接的缓解作用,而且有可能对自身人际关系满意度低的大学生,对微信平台的利用更多的是在工具性方面,而非情感和社会成员的互动和支持方面,这才使得工具性支持对孤独感有正向的预测。综上可以认为,高校有关方面通过引导大学生提高在微信平台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减少其孤独感,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于丽娜.微信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S1):156-158
[2]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3]王冠华,张福珍.微社交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3):16-18
[4]粱晓燕,魏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测评初探[J].心理科学,2008,31(3):689-691
[5]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77-779
[6]池思晓,龚文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94-96
[7]梁栋青.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3-1015
[8]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9]杨玉妍.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李小玲,唐海波.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97-1399
[11]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80-1081,1083
[12]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蒋怀滨,林良章,陈静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8):37-39
[14]李小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4):97-99
[1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16]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http://www.cjhp.com.cn/
饮酒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因有害使用酒精造成330万人死亡,或占全球死亡总数的5.9%。Andrade等[1]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有将近20亿人饮酒。在中国,饮酒是一种普遍行为,并且近年来呈现出增长趋势[2]。早期饮酒行为与成年期的物质依赖密切相关,可作为成年期酒精依赖及其他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预测因子[3-4],因此饮酒行为的早期干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研究中已从生物学影响因素,建立在家庭环境之上的饮酒期望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出现在青春期早期的饮酒相关危险因素[5]。根据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青少年会积极的寻找“全体社会中特定群体期望的行为准则”来构建自己的行为,这种群体期望的行为准则也称为一种社会规范(Social Norm)。已有研究显示,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饮酒率较高,饮酒行为较为普遍[6]。亟待对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实施切实可行的干预。目前,已有众多关于大学生饮酒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鲜见从预期同辈行为的角度对饮酒行为影响的探讨。本文将通过了解由大学生预期同辈行为所形成的校园社会规范及危险健康行为对大学生饮酒相关健康行为的影响,以期有助于国内大学生健康行为干预的开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两所高校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所高校分别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北京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2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99.3%)。其中,男性253人(59.0%),女性174人(40.6%),未知2人(0.5%);年龄为18~22(19.8±1.1)岁;学校:教育部直属高校295人(68.8%),北京市直属高校134人(31.2%);医学专业119人(27.7%),非医学专业310人(72.3%);年级:大一202人(47.1%),大二109人(25.4%),大三118人(27.5%);民族:汉族398人(92.8%),少数民族31人(7.2%);住所:学校385人(89.7%),父母家36人(8.4%),其他8人(1.9%);恋爱状况:暂时没谈恋爱289人(67.4%),在谈但未同居127人(29.6%),在谈且已同居13人(3%)。
1.2方法
两所高校内统一培训的学生作为调查员,在征得被试知情同意后当场进行问卷调查,当场核对回收问卷。调查问卷参照郭帅军[7]等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的研究进行编制,包括:①自我饮酒行为:被试饮酒量、频率、不同场合的饮酒量及饮酒行为后果,共11个条目,如“你通常1周喝多少酒(单位:升)”“上学1年里是否因为饮酒陷入警察干预的纠纷”等;②预期同辈饮酒行为:被试对同辈饮酒行为及饮酒后果的估计,共11个条目,如“通常1周,你认为身边的普通同学喝多少酒”、“上学1年,你认为学校普通同学是否因为饮酒陷入警察纠纷中”等;③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年级、民族等;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等,如吸烟等。
1.3统计处理
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完成问卷数据的录入,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非正态资料非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相关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饮酒量及饮酒场合的性别、专业差异比较
大学男生1周饮酒量为(0.91±1.701)L,5种场合中的饮酒量分别为酒吧(1.35±1.744)L、家庭聚会(1.27±1.684)L、节日聚会(0.71±1.242)L、体育赛事(0.54±1.096)L、自己房间(0.69±1.391)L,大学女生1周饮酒量为(0.31±0.840)L,5种场合中的饮酒量分别为酒吧(0.59±1.138)L、家庭聚会(0.66±0.815)L、节日聚会(0.33±0.691)L、体育赛事(0.16±0.497)l、自己房间(0.39±0.742)L。由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通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饮酒量的性别差异除在“自己房间”(Z=-1.665,P=0.096)内不存在之外,在其他场合中均有统计学意义(Z=-4.959,-3.572,-3.015,-3.840;P<0.05),1周饮酒量的性别差异也有显著意义(Z=-5.779,P<0.05)。排除性别差异后发现1周饮酒量在不同学校中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5种场合的饮酒量比较中,不同学校的男生在5个场合中饮酒量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专业的男生仅在体育赛事中饮酒量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对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女生在5种场合中的饮酒量的比较发现,仅有不同学校的女生在自己房间中的饮酒量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场合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不同专业的女生在5种场合中的饮酒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大学生饮酒行为与预期同辈饮酒行为的差异
对大学生最近1周饮酒量、最近1次社交饮酒量、不同饮酒场合中饮酒量的自我行为及预期同辈行为之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预期同辈的饮酒量均值均高于其自身实际的饮酒量均值,且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对大学生自身由于饮酒导致的实际后果与预期同辈由于饮酒导致的实际后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预期同辈由于饮酒导致陷入警察纠纷、进行危险性行为、使自身受伤、使他人受到伤害及参与打斗的后果相对其自身实际由于饮酒导致这些的后果的几率更高,且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3大学生饮酒量与预期同辈饮酒行为等因素的相关
将大学生自我实际饮酒量与自身吸烟频率、预期同辈吸烟频率、预期同辈饮酒频率、预期同辈饮酒量、年龄、性别、总绩点共8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实际饮酒量与自身吸烟频率,预期同辈饮酒量,性别和总绩点4个变量均存在相关关系,见表5。
2.4大学生饮酒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基于以上相关分析的结果,以最近1周饮酒量作为因变量,以自身吸烟频率,预期同伴饮酒量,性别和总绩点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预期同辈饮酒量(X1)和自身吸烟频率(X2)和性别(X3)3个因素依次进入了回归方程,见表6。该结果表明大学生预期同辈的饮酒量越高自我饮酒量越高,吸烟频率越高饮酒量也随之增高,同时男生比女生的实际自我饮酒量更高。
3讨论
3.1大学生饮酒量的差异
3.1.1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饮酒量的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生饮酒量的差异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要比在医学和非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在以往的研究中张景怡[8]等人及李玖菊[9]等人的研究发现,医学教育的背景对于饮酒行为的发生是有保护作用的,也就是说医学生相对于非医学生饮酒更低,但是其中也发现较低年级的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饮酒行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受专业知识影响,一般比非医学专业学生更清楚饮酒的危害,从而会促进自身健康行为,减少饮酒行为。但饮酒行为的发生是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专业在其中起多大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明[10]。本研究中,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饮酒量在许多场合中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抽取的医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有关。低年级的医学生还在接触医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对饮酒的危害还不够重视可能是造成其饮酒行为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异的原因。
3.1.2不同学校大学生饮酒量的差异有研究证实,当同伴饮酒时,青少年就面临饮酒的压力,饮酒同伴越多,饮酒程度越高时,青少年面临的压力就越大,越可能采取与同伴相同的行为而饮酒[11]。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容易产生饮酒吸烟等危害健康的行为。本研究中,不同学校学生饮酒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校园环境氛围造成的,在校园环境氛围较好的学校中,学生感受到关于饮酒的同伴压力可能较小,因而饮酒量相对要低。因此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学校环境,加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减少饮酒这样的健康危险行为是十分有益的。
3.1.3大学女生在自己房间内的饮酒量及饮酒行为大学女生在自己房间中的饮酒量与男生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其他场所中性别差异均显著,且大学女生“自己的房间”中的饮酒量还存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在其他场合中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女生的饮酒量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这可以侧面说明大学女生在私人空间中饮酒行为与男生差异并不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公共场合中大量饮酒视为不雅,大学女生在公共场合中的饮酒量可能更多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在自己的房间这样的私人空间中,社会赞许性影响减弱,因此性别差异减弱了。而不同大学的女生在自己房间内的饮酒量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在社会赞许性减弱的情况下教育背景和其他影响因素可能会增强,使得女生在私人空间中的饮酒量呈现出学校之间的差异,但这样的影响如何存在还需进一步研究。
3.2大学生普遍存在过高估计同辈饮酒量和同辈饮酒所导致的实际后果的现象
在国外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通常会过高估计同辈的饮酒量,从而导致他们增加自己的饮酒量来达到规范[12]。有学者认为,该现象可能被解释为由“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即使一个人公共行为是可以识别的,个体仍然会认为其态度与别人不同[13]。一般个人会认为自己的态度更为保守,由此而高估了同辈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中也同样呈现出大学生高估同辈饮酒量的现象。而在过高估计同辈饮酒量的情况下,个体至少会有以下3种应对方式:①朝着感知规范方向改变其态度;②使规范更接近他们的态度;③拒绝所有的参照组。学者认为后两种方式对于个体来说通常成本过高,因此个体常选择接受感知规范改变自己的态度。根据该理论,大学生过高估计同辈饮酒量将会使自身态度发生改变,过高估计同辈饮酒量的学生自身饮酒量将会更高。同理,由于过高估计同辈饮酒导致的实际后果,也可能会使学生自身类似的不良后果增加。
3.3性别、吸烟频率和预期同辈饮酒量是预测大学生自身饮酒量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的文化中,饮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交方式,而对于男性饮酒的态度往往要比女性宽容,对女性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并不赞许,在进入大学之后饮酒的性别差异变得更为明显。陈跃萍对广州地区大学生饮酒的调查情况男生饮酒率超过86%,女生超过70%,男生的饮酒频率超过女生[14]。刘志浩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吸烟、男生、高年级均是饮酒和过量饮酒的危险因素[15]。李春秀等对社交性吸烟的研究发现,年龄因素、同伴吸烟行为的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16]。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性别会影响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与之互为影响,本研究中还进一步发现吸烟频率对饮酒量也会产生影响。由此对吸烟与饮酒行为同时进行干预,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国内外研究显示,女性饮酒发生率呈增高的趋势,女生在饮酒量和饮酒频率以及饮酒模式上逐渐向男生接近[17],因此女生的饮酒行为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对同辈饮酒量的预期是大学生饮酒相关社会规范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社会规范的方式干预大学生的饮酒行为是一条可行之道。已有研究表明,基于实际的证据,让大学生了解很多年轻人并不饮酒,或饮酒也是在安全和适度的范围之内,这样的做法已经成功地减少了大学生有害饮酒行为模式[18]。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工具等传播社会规范,让大学生了解周围同学的实际饮酒状况,将有助于修正大学生对同辈饮酒量的预期。目前为止,在国内的校园内鲜见社会规范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运用,而校园内的环境、条件尤其能够为社会规范法的推行提供便利。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媒体、社交工具和校园环境来传播社会规范,将是接下来健康行为干预中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lcohol-drinking Behavior status,Consequence and Prediction of Peer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Zhao Jia,Zhang Siyan,Li Wensheng,et al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lcohol-drinking behavior status,consequence and the prediction of peer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thods: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used in the analysis among 432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in grade 1 to 3 in tw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 Beijing.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alcohol-drinking behavior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including gener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the actual alcohol consumption,frequency etc.Results:The difference of alcohol consumption caused by gender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Z=-5.779,P<0.05).Controlling gender difference,there were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in colleges among male student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For female students,the difference of alcohol consumption existed in drinking in “their own room”(Z=-2.056,P<0.05).Predicted alcohol consumption of peers,the unfavorabl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drinking and the behavior preference of students themselv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erceived alcohol consumption of peers,smoking frequency and gender could be used to forecast the drinking behavior effectively.Conclusion:Predicted alcohol consumption of peers,self smoking frequency and gender can forecast the individual drinking behavior effectively.Tring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establish distinct campus social norm together will be an accessible interven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Drinking behavior;Predicted alcohol consumption of peers;Social norm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8-1191-06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8.021
(收稿时间:2016-02-10)
·论著·(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