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域 新境界
——读《开放大学建设再论》有感
2016-01-16纪河
纪 河
新领域新境界
——读《开放大学建设再论》有感
纪河
摘要:彭坤明教授的新著《开放大学建设再论》以新型大学建设为目标,以实践探索为主线,从实现国家战略的高度,分析了开放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大学属性、发展定位、实践途径、质量保证等主要问题,立意高、视野广、观点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关键词:开放大学建设;《开放大学建设再论》;终身教育体系
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做出“办好开放大学”科学决策五周年之际,彭坤明教授推出了新著《开放大学建设再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再论》)。这是作者继《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纲要》和《开放大学建设初论》之后,关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和开放大学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又一部力作。基于作者对新型大学建设的深入思考,新作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的重点与难题,其成果既丰富了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亦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再论》的价值与意义
“十二五”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新型大学建设更是其中的焦点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国家开放大学以及江苏、广东、云南、上海、北京五个省市的开放大学先后更名并挂牌。“5+1”开放大学试点工作的启动,预示着新型大学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其试点经验对于我国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试点工作五年,《再论》一书的出版正是围绕开放大学建设的诸多实际问题进行的经验总结,可谓恰逢其时。其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聚焦实践问题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一类是经验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前者强调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而后者则关注理论本身的洞察力与精确度。很显然,研究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深度决定了其研究的理论高度。随着《纲要》的颁布,建设好开放大学已不再限于理论探讨,而成为实践课题,为此,我们必须依据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来逐一破解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基于作者身为开放大学建设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深厚积累,《再论》一书列举了实践中必须加以重视的十大问题,例如关于大学属性问题,作者指出“开放大学具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但由于对国家战略以及新型大学与终身教育体系相互关系理解的偏差,导致了对开放大学应当具有的大学属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服务功能轻大学实体的倾向”(《再论》第Ⅹ页),将新型大学建设中的定位、属性以及实践中存在误读清晰地加以勾勒。类似问题还涉及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办学机制、制度设计、支持服务、质量保障等等。如作者所言:“(本书)始终以新型大学的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题,尤其是以实践探索为主线,即关注实践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为推进实践服务……”(《再论》第7页)正是因为《再论》聚焦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问题,才使得其理论架构体现出“实践性”特征,是围绕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真”研究。
2.梳理对策路径
试点五年来,开放大学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社会各界包括建设者自身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开放大学以及如何建等问题依旧存在许多困惑。对此,将开放大学建设置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再论》提出了“新常态”论断,即“开放大学新形态在内涵与展现方式上的稳定性和丰富性,在建设行为上的持续性和自觉性”(《再论》第80页)。也正是这种发展思维,《再论》对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辩证分析,逐一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第五章深度解读,在总结开放大学建设试点五年主要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系统分析了人们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出立足国家战略、立足规律遵循、立足类型创新、立足新的常态和立足难题突破的发展思路,为我们的政府决策和规划制定坚定了信念、拓展了思路。由于《再论》强化开放大学建设的对策分析,体现了“有效性”特征,是围绕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正”研究。
3.完善理论架构
从学科体系上划分,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应属于远程教育学范畴。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师生分离形态下的教与学,是关于教育形式与方法的研究。而开放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涉及教育形式的研究,还关系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等问题。“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即开放大学的建设内在地要求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道上,开放大学的建设也许只是一块小小的石头,但这‘一石’可能激起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创新的‘千层浪’”(《再论》第7页)。基于这种责任与担当,彭坤明教授先后用三部论著解释个人对开放大学建设的认知。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其理论架构已初见端倪。其中“宽学严教”的办学理念,“大学”“平台”“体系”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型,信息化、社会化、人性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等,对于总结和提升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经验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再论》丰富了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引导性”特征,是围绕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元”研究。
二、《再论》的主要特点
当前,开放共享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走向开放的大学体制和开放大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看待开放大学建设与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的关系?新型大学是否依然保留成人高校的办学属性?诸多问题,让开放大学建设充满各种政策障碍和认识上的冲突。令人欣喜的是,类似的问题在《再论》一书中都有所回应。通读全书,笔者有以下印象:
1.立意高
作者始终将开放大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来加以定位。即“建设开放大学是党和政府为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强烈需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构成了教育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论》第20页)既然是国家战略,开放大学的建设就不仅是一所新型高校的建设问题,而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与推进。将开放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开放大学建设融入地方学习型社会(社区)的发展进程,促成了“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主要建设模式,而地方政府也成为推进开放大学建设的主导力量。
2.视野广
正是基于对国家战略意义和地位的认识,作者从我国教育创新的总体趋势和大学发展模式战略选择层面来看待开放大学建设过程的具体问题,并得出了“开放大学建设将促进教育整体开放”的基本判断。既然大学如何走向开放是一个新的问题,就需要开放大学先行先试;既然大学走向开放是一个过程,就需要开放大学的建设模式不断突破创新。身为开放大学建设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作者的视角始终关注着发展中的这些核心问题,例如政府决策层面、教育制度层面以及大学机制与体系构建层面等。当前的开放大学建设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其走向,才能建设符合人们需求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要把握方向,首先在于宽阔的视野,过多地纠结于办学规模、经济效益等具体问题,往往只会事倍功半和徒劳无益。
3.观点新
开放大学建设是个实践性课题,但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引领,这种实践的成果只能是肤浅或是零碎的。因此,我们的发展进程既要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特征。《再论》一书正是这种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例如对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作者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判断,并总结出形态上的“异派同源”,发展上的“殊途同归”,服务上的“异曲同工”,实体上的“同分异构”,创新上的“求异存同”,价值上的“同梦异彩”六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生动形象却又发人深省。类似的还有关于建立“宽学严教”的质量保障制度以及坚定不移的特色发展路径等等。
4.解析深
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宽广的学术视野,使得作者可以轻松驾驭目标主体在不同领域内流转,哲学思辨、社会分析、经济视角,正是将开放大学建设放在改革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将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使得许多看似复杂的教育问题在作者笔下游刃有余。关于开放大学建设的社会价值定位,作者谈到:“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教育正逐渐呈现出整体性的开放态势和信息化特征……虽然教育的开放并不等同于开放的教育,同样,大学的开放也不能等同于开放大学,但以构建开放教育模式、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无疑是高等教育和所有大学的共同任务……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正在实现整体性的转型,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大学形态的转型发展,开放大学的建设绝不是唯一的标志,也不是唯一的主体……通过开放大学的先行先试和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教育模式以及大学形态的整体转型开辟路径、提供经验,这显然是开放大学建设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应有的定位和价值目标。”(《再论》第71页)寥寥百字就清晰勾勒出国家战略、教育改革、大学开放以及开放大学先行先试的价值意义。类似的理性思索使得我们对于开放大学建设工作中初步的、比较零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走向系统,一个更加专业的研究领域呈现在我们面前。
5.气势盛
与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同,《再论》并不是按照概念、原理、应用的基本逻辑展开,而是近似针对开放大学建设发展中十大难题(详见原作前言)而进行的专题研究,因此,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特点。由于开放大学建设先行先试的定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建设者一方面要承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教育信息化示范作用的重任,同时又要面临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薄弱以及各种制度、政策上的障碍。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首要在于统一全体建设者的思想认识,树立决胜意志。细读《再论》一书,尤其是第四章“走向自觉”,面对“增强自信、升华情感、珍惜机遇、勇于反思、责任担当”这些标题关键词,感悟“道路自信、模式自信、价值自信”的语句,使人不禁油生一种昂扬的斗志。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整体推进,我们将迈入攻坚克难、破解难题的新时期,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犹如古时沙场,两军对垒,决战时刻,勇者胜!我们必须拥有这种事业奋斗的激情与敢于担当的勇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个角度而言,《再论》绝非学者的书斋之作,更像是集聚智慧与勇气的檄文。
三、解读《再论》的启示与体会
2016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随着这份规范文本的出台,相信会有一批新的省市加入到建设开放大学的队伍中来,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作为开放大学建设最前沿、最具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再论》必将对相关院校的教育实践发挥积极的指导意义。就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来说,笔者有三点体会。
首先,开放大学建设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的引领。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工作五年来,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实践经验,随着试点范围的推广,我们迫切需要从理论从战略上重新规划开放大学发展的蓝图。正如《再论》所言:“试点以来,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虽然注重了理念的更新,或者说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实践,但理论创新的成果则显得相对不足,理论的指导作用也不够充分。……开放大学的建设要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状态,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理论的研究。”(《再论》第Ⅻ页)由此,加强理论研究既是开放大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化的需求,也是开放大学建设走向自觉和新常态的标识之一。任何成功的实践探索必须以科学理论作为其灵魂,唯此,才不会在方向和结果上出现重大的误差。同样,这样的实践既可以检验理论,又可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自身。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者,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份责任,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要以高度的理性来探讨新型大学建设如何回归大学的内在逻辑,以更为冷静和理智的研究和探索来建构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也算是来自开放大学建设实践前沿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界的一种期望吧。
其次,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创新工程。“作为新型大学,创新是其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开放大学必须坚持以创新为驱动,把创新价值作为自觉追求。”(《再论》第116页)《再论》将开放大学的创新价值与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总结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定位、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化原则、融入所有的社会发展区域、相对优势有效整合的策略、开放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六个特色发展路径,并要求确立“互联网+”思维。实践层面的不断突破和深入,也使得我们理论研究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饱满的情感、更科学的手段来思考评价推广这些实践成果。我们需要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认真汲取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更要积极关注我们实践层面的不断突破,唯此,我们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回应实践需求,并丰富自身体系架构,走向成熟。
最后,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是一个追随实践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开放大学建设已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相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多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关于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基础性问题还未澄清。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坚定 “起点”意识,多做研究,少做定论,用发展观和“过程”意识来看待分析各种实践难题。我们从事的是“新型”大学的建设,它需要我们不断突破传统、固化的思维,用“创新”来引领来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因为创新,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将成为事业发展新的起点。同样,这份事业正处于建设进程中,我们的思想还有误区,许多经验和做法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浮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问题。这种“过程”意识还意味着信念的坚守。我们深信,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开放大学的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目前所遭遇的困难只是事业发展应有的考验,而任何挫折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综上,《开放大学建设再论》一书从实施国家战略角度,立足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对新型大学的建设进行了深度解读。既聚焦开放大学建设的热点难点,积极谋划对策;又注重实践难题的理性辨析,推进理论创新,将开放大学建设推入新的发展领域与境界,是极具前瞻性、创新性与应用价值的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引领之作。
责任编辑虞晓骏
New Frontier,New Realm:Thoughts onAnotherDiscussiononOpenUniversityConstruction
JIHe/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Aiming at new university construction,AnotherDiscussiononOpenUniversityConstructionby professor PENG Kun-ming, tak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as the key, analyzes the main issues of proper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practice approach and quality guarantee from the level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ttributed to its great significance, wide horizon and new idea.
Key words: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University; Another Discussion on Open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16-01-20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1.005
作者简介:纪河,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研究(jihe@js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