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6-01-16李启堂刘国友宋君伟张文佳
李启堂 刘国友 宋君伟 张文佳 刘 洋
中国.北京市平谷区精神病医院 101201 △通讯作者 E-mail:lgyou111@126.com
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李启堂刘国友△宋君伟张文佳刘洋
中国.北京市平谷区精神病医院101201△通讯作者E-mail:lgyou111@126.com
【摘要】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至第6个月时,两组间的康复状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915,P<0.01);第9及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t=-3.589,-4.034;P均<0.001)。生存质量方面,干预至第9个月时生理领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2.333,P<0.05),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有非常显著差异(t=3.208,3.017,2.888;P<0.01);第12个月时生理领域仍有显著性差异(t=2.367,P<0.05),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有非常显著差异(t=3.296,3.329,3.207;P<0.01)。结论: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又称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意味着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疾病的临床转归已不适用于概括疾病状态的全部,生存质量已成为衡量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同样,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也不再仅仅是控制症状、降低复发率,同时也要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己成为临床护理和治疗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被作为最重要的临床疗效评估工具之一[1]。
既往研究表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精神症状、神经认知缺陷、药物副反应、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自知力等方面[2]。国外最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受自身不良应对方式的影响[3]。而在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有研究[4-7]结果显示,心理治疗、个案管理、家庭干预、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为探讨家庭、社区干预、技能训练及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对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8]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病程≥2年且近1年来未达痊愈标准;③年龄15~59岁;④患者及其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者;②伴严重躯体残疾,无法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者;③明显使动性缺乏及社交技能缺陷者。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病程及服药种类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社区内维持原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针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区康复指导,前3个月在社区内参加社区技能训练,此后每月入户1次,每次1~1.5小时。对照组每月入户1次,由精防医生进行日常随访,除严重药物反应及应急事件外不进行额外的康复指导。
1.2.2干预内容干预组患者和家属共同参加。采用集中训练方式,由1名精神科医师负责,以Liberman的社会独立生活技能为内容[9],分别包括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让患者了解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及意义,制订康复计划,交往和应对生活的压力等;药物自我处置技能,患者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有关知识,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主动与医务人员商讨与药物作用有关的问题;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掌握处置持续症状的常用技能、拒绝饮酒和吸毒的技能等。训练中以看录像、角色扮演、正性反馈和课外作业等方法帮助患者克服认知功能障碍。学习采取每周上课2次,每次60分钟。3个月训练结束后每月1次进行社区随访或家访并作干预性指导,由社区精防医生负责。
干预性指导内容包括:①心理指导:开展家庭危机干预指导,提高精神残疾人和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患者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②活动能力指导:帮助精神残疾人开展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职业康复、认知矫正方面训练;③社区工作指导:帮助患者家属、亲友掌握协助患者开展康复的基本技能。
1.2.3评定工具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10],共26个条目,用来评估4个领域: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每个条目以0(很差/很不满意)~5(很好/很满意)计分,总分为26~13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2.4评定方法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各量表的评定,在0、3、6、9、12个月使用以上各评定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
1.3统计处理
通过SPSS 16.0对两组患者进行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间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的各分量表及总评比较
入组时无差异,第6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5);第9及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P<0.001),见表2。
2.2两组间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入组时,生存质量的各个维度及总评无差异。至第9个月时,生理领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领域及环境领域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第12个月时,两组生理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见表3。
3讨论
生存质量是医学领域用于评价个体或人群健康状态的综合性指标之一。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关心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成了精神卫生工作者关注的焦点[11]。
本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心理指导、活动能力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对患者进行干预至第6个月时,两组的康复状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至9个月以后有极显著差异。在生存质量测评中,第9个月时两组间生理领域有显著性差异,心理、环境领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持续至第12个月。考虑通过康复训练,患者最大限度的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化劳动,提升了自我存在感,社会无用感降低,而生理领域包含了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心理领域包含了自尊、积极与消极等内容,所以随着康复水平的提高,生理、心理领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与郭细先等[12-13]的研究相近。在康复指导过程中,患者能更多的接触到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以及在休闲娱乐方面受到的指导,可能与环境领域的提升有关。在社会关系领域中自始至终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考虑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性格不良,交往能力差,以及存在的社会歧视或患者的病耻感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在执行过程中社交技能训练不足有关。
有研究指出[1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生活质量各因子均与问题解决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呈显著负相关,较多使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较少应用自责应对方式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好。本研究在训练过程中,重复培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患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社会中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以及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还持续存在,势必增加患者的自卑感,影响患者回归社会,所以,给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将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Hofer A,Baumgartner S,Edlinger M,et al.Patient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I:Correlates with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psychopathology,and side effects[J].European Psychiatry,2005,20(5):386-394
[2]杨晓婕,李占江,郭志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知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5):645-648
[3]Brenner K,St-Hilaire A,Liu A,et al.Cortisol response and coping style predict quality of life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1,128(1):23-29
[4]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7):430-432
[5]陈素卿,蚁丽芬.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应2年随访[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23-524
[6]刘向明,刘翠美,王栋.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155-1156
[7]沈丽珍,丁皎,孔丽华,等.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81-1483
[8]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68
[9]Liberman R P.Social and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medica-tion management module,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in mental illness,department of psychiatry[J].USA,1986,18(9):88-88
[10]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11]申文武,张倬秋,陈娟,等.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0):1176-1179
[12]郭细先,徐莉,陈连洲,等.住院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6):580-582
[13]马云,李占江,徐子燕,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496-497
http://www.cjhp.com.c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Li Qitang,Liu Guoyou,Song Junwei,et al
Pinggu County Psychiatric Hospital,Beijing 1012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community.Methods:20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fter 12 months of observation,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the existing 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evaluation form,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were compared.Results:The rehabilitation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2.915,P<0.05),in the 9th and 12th month,the difference were even larger(t=-3.589,-4.034,P<0.001).In the quality of lif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9th monthes in physiological field(t=2.333,P<0.05),and psychology,environment field and overall fields(t=3.208,3.017,2.888;P<0.001);in 12th month,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psychology,environment field and overall fields(t=2.367,3.296,3.329,3.207;P<0.05).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cluding the skill training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Key words】Community;Schizophrenia;Rehabilitation;Quality of life
*基金项目:北京市平谷区科委科研项目(编号:pgqkw-001)
中图分类号:R749.3,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8-1125-03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8.002
(收稿时间:2016-02-08)
·论著·(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