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6-01-16张辉

关键词:文化产业升级制造业

张辉

(台州学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地方高校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张辉

(台州学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转型升级的一条新的路径。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从产业整合的路径来看,地方高校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价值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发挥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在产业融合的场域中,地方高校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建构起合作共赢的共生关系。

文化产业;制造业;产业融合;地方高校

目前,文化的经济驱动力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形成了文化在经济或生产力上的新的功能。这种文化的经济力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腾飞起到了强有力的驱动作用。文化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可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外围层和外围产业层。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居于核心层,主要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各类新闻资讯、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应的版权服务。外围层则是对核心层产品的直接消费而产生的娱乐休闲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艺术服务。外围产业层则包括与核心层和外围层相配套的文化产品、文化用品及相关设备的生产和销售。[1]

在目前的产业划分中,一般将文化产业视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因而将其划入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形成往往需要有充分发展的制造业和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服务业作为基础。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打通传统的产业边界,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外围层、外围产业层紧密联系在一起,重组相关各行业各领域的资源,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这种突破的主要指向即为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推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原有结构。以文化产业为驱动,推进制造业产品的创意化和高端化,通过两大产业的深度整合改进产品供给侧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结构,必然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径和新的面向。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了调整和变动,受此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布局和分工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调整和重组。处于前列的工业化国家开始进入“再工业化”阶段,而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工业化后进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试图对本国制造业进行改造。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经济结构中居于支柱地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也是经济转型的基础。但在发展历程上,总的来说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阶段,从全球制造业的布局上看,我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制造业现阶段的主要优势仍集中于大规模加工制造和组装这样的低附加值、非核心环节上,产品研发投入不足,设计缺乏原创性,品牌建设与管理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与之配套产品营销相对较弱,对应的技术和文化等附加值提升困难。制造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产品增值程度较小。

这一状况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中等城市表现得尤为典型。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崛起,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集群产业或块状经济。沿海二三线城市的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大都属于低进入门槛的行业,其经济增长模式大多建立在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具有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低、文化含量低的特点。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另辟出路,可能会严重地阻碍相关经济区块的可持续发展。

在如何对制造业进行升级,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寻找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路径的问题上,传统思路是将产业升级等同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应的改革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剩余产能,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而可以完成产业升级。而产品内价值链升级的思路则认为,同一行业内部依然存在着价值分布的不均衡。简单地跨行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以服装产业为例,意大利、法国的服装产业领先全球,中国的服装产业虽然产能和生产规模上领先,但在品牌、设计、质量及价值创造上却远远落后。而被视为高端技术产业的电子行业里,沿海地区大量的组装电脑配件、电子玩具等的企业,同样缺乏核心竞争力,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在当今的全球制造业分工中,企业通过提升自身在价值链内或价值链之间的地位,增加价值的获取已被普遍看作是产业升级的关键。[2]其实现过程需要提升产品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从而达到产品高附加值状态。所谓的高附加值指的是技术含量或文化价值高于一般产品,独立于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价值。拥有这种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中升值的空间大、利润高,在对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当前关于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路径研究,重点围绕在如何提高产品的硬性附加值上。较少讨论软性附加值尤其是文化和品牌附加值的提高方式。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供给侧改革要求的提出,国内市场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结合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坚持技术创新路径的基础上融合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要素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关于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互动关系,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两种方式。王亚川对文化产业集群的两种模式进行了总结。[3]一种模式是产业群落的集合,通常以一项主导产业为核心,将大量从事该主导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产业聚落。另一种模式是产业链的聚合,它基于产业的纵向关联,通过产业链上的各有关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由产业链上不同的企业分别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和销售及配套服务。上下游的企业彼此关联、分工协作、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彼此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联动性,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聚合群落。也有学者在探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时关注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毛蕴诗等在分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时,从行业边界模糊理论出发,指出政府应该转变文化产业的经营机制,利用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4]并且提出要以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为手段,既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又体现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共同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按照融合主体的不同,王亚川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分为两种模式。[3]一是文化产业与非文化产业的融合,以非文化产业为主体,渗透传统的文化产业。这种融合方式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例如动漫产业就是传统的漫画与三维技术结合的产物。另一种模式是文化产业内部不同层次间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是以文化产业为主体,以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为中心,整合、扩展相关的外围产业层而进行的一种内部的整合。

描述产品价值内涵的微笑曲线充分体现了附加价值的地位和作用。附加价值较高的是位于前端的研发设计和位于后端的品牌营销两个环节制造、加工和组装的环节则处于曲线的中部,附加价值较低。这一特征在部分以生产民用消费品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区表现得尤为显著。增强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个环节的价值内涵。品牌、营销环节处于产业链终端,它们是产品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阶段,也是决定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因此,从价值内涵的角度来看,提升制造业产品价值的关键应该着眼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如上文所述,产业附加值既包括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硬性附加值,也包括以文化附加值、品牌附加值为代表的软性附加值。文化产品真正的价值在于蕴含于其中的符号和虚拟价值,这一特征决定了多产业协同、跨边界交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将其嫁接、转移到制造业产品上。将文化产业的文化理念、创意思想、符号价值注入到微笑曲线的两端,丰富产品的价值内涵,进而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一融合过程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延伸融合。利用文化产业的相关资源在研发设计或品牌营销阶段赋予产品新的创意、理念和价值,亦即将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至文化产业,使微笑曲线的两端突破低附加值的瓶颈,提升产品的高端价值链,从而增强产品在中高端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两者的交叉融合。它是以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为驱动,以技术手段为支撑,面向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使文化产业融入数字终端、电子等制造业,以此带动传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面发展与升级。三是两者的关联融合,主要体现在外围产业层,即由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发的相关制造业产品的发展与升级[5],如文化用品、载体、器材、道具、设备等。三种路径中,交叉融合和关联融合都是以文化产业为核心,提升、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对制造业影响范围更多地受到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方向和规模的限制。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则是以制造业为核心,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的渗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项。

二、地方高校在产业融合中的功能

在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可以采取的策略一般有三种方式:单立研发机构、创意外包和与高校合作。在这三种策略中,高校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如浙江这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集聚区,单立研发机构是一项投入较高、产出周期较长的备选策略。为数众多的中小规模的企业一般难以独立承受单立研发机构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即使勉强可以,也会面临较大的研发难度,承担快速的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设计、营销等环节往往是其不擅长的短板,创意外包即是将这些环节外包给文化创意企业或高校研发中心。相对于第一种策略,创意外包可以减少过多的研发投入带来的风险,进而提高制造环节的利润。这种方式对于承担外包文化创意企业或高校研发中心的灵活性、在地性和集聚性有一定的要求。地方高校是其区域内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意资源最为富集的组织,在区域产业整合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要解决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难题,尤其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业聚集,中小规模企业分布密集为特征的制造产业集群的整合提升问题,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比较有利而且可行的策略。

对于地方高校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地方高校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培养人才,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5]二是协同创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科技含量。三是校企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在高校内外搭建平台,创建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基地。这些论点主要以高校为主体,将高校基本功能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与产业融合相对应,做一些高校职能具体化的尝试和分析。但较少有从产业融合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在这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综合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产业融合升级不外乎三种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和升级产业集群。在这三种方式的视阈之内探讨地方高校的作用问题,可能更为直接和有效。

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只表现在第三产业数量规模上的比重加大,还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即第三产业中以低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一层次的比重下降,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第二层次的比重上升。[6]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优先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在区域产业融合的实践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因为企业经营者的能力、视野和专业的限制,难以在宏观层面制定有效的企业提升转型的战略。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处于地方学术高地、理论高地的优势,根据其对区域发展宏观态势的把握和判断,在这一层面以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为本地企业的转型提供咨询服务,把脉下药,帮助企业制定有关的战略规划。二是过通过开发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创造新的产业链条,丰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其他学术机构不具备的地方性、本土化优势,在政府和有关企业制定有关规划时,可以以研究当地文化的学者为主组成团队,调查、评估本地的文化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寻找和培育旅游、民俗、体育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如前文所述,从制造业本身的升级转型来看,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将文化创意为主的要素纳入到各生产经营环节,从而实现从物质生产到技术、知识生产的生产结构软化的过程。该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战略,通过逐渐剥离整合生产经营过程中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转向通过外部市场化追求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高端环节的价值,藉此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这是在微观层面上各生产环节的重新规划与整合的问题,企业受原有产业特点的限制,往往缺乏足够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一过程。地方高校在这一层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科专业多样化的优势,将工科类、艺术类和工商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开发力量与企业各生产环节对接,开展系统化、滴灌式、即时性的助推服务,实现共赢的效果。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由集群产生的创新网络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会为其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标识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受园区层次限制和园区间竞争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工业园区虽然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发展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现实途径就是依据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发挥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促进本区域内产业的有序升级和集聚发展。这一过程一般需要政府出面促进和规划,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各类文化平台和有高校背景的文化类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在某一区域入驻,将工业园区和高教园区打通,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专业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让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因子从文化产业中溢出、扩散。同时激发高校的科研活力,使制造类企业通过不断为产品注入新的价值内涵来应对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高校的文化支撑平台建设,也会使平台自身和相关的文化类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逐渐吸引集群外一定范围内的其他企业加入,逐步增强区内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建立起根植于集群内部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集群的扩张和升级提供可靠的、持续的动力,也为地区经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三、结论与建议

地方高校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已成为比较普遍的共识。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既有的研究往往以地方高校自身为出发点,从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试图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如果将地方高校作为行动主体之一,纳入到区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场域之中,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地方高校助推产业融合的可能路径,也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地方高校在产业结构升级、价值链延伸和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等互构过程中的角色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文化资源创意与整合的作用。只有主动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高校资源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地方高校文化产业才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文化和人力支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也要主动担当起加强区域产业整合升级的使命,为丰富区域社会发展内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此,地方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从地方特点出发,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地方高校的服务模式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比,更尊重人和人的价值,对于集聚地文化特质的要求更高,对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使用要求更高,在聚集空间上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产业关联性不高。地域资源为主导是地方高校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产业也能够促进地方制造业的发展。地方高校立足本地,对本地文化特质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其自身也是当地的文化高地。两者的相互整合,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互相提升能级水平,促进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二)地方高校立足区位优势,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为基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地方高校其独有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设计、项目申请和科学研究、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策略等问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的文化产业人才开发战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开发战略,主要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性研究,第二类是具有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开发战略,第三是能够把握文化产业市场规律的管理经营型人才的开发战略。地方性高校可以运用对地方文化资源深入的研究能力,对地方文化产品内涵独特的发掘能力、对地方文化市场准确的把握能力和的开拓能力,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在培养的人才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性的优势,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相关产业紧密对接,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操作层面上,一是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开办特色学科专业;二是可以根据地方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工作站,开展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平台建设。

[1]李舒,张志强.文化、版权、创意与信息等四产业概念辨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264-271.

[2]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整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58-63.

[3]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4):15-19.

[4]毛蕴诗,梁永宽.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9-13.

[5]代君,张丽芬.地方高校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基于文化传承创新的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45(6):157-160.

[6]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34-39.

On Local University’s Roles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ZHANG Hui
(Taizhou College,Linhai 317000,China)

In China’s new norm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urgently need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new path.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From the path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lay a unique part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value chain promo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performance.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integration,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colleges and local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construct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win-win cooperation.

cultural industry;manufacturing industry;industry integration;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6

A

1008-8318(2016)02-0083-05

2015-11-03

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共生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台州文化产业为例”(编号:15SGHZ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辉(1962-),浙江临海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