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自主预学的策略研究
2016-01-16顾建伟
顾建伟
[摘 要] 自主预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优质自主预学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品质和能力。针对当前思想品德学科自主预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优质自主预学要符合营造轻松预学环境、优化设计预学内容、灵活设置预学时机、适时指导预学方法、创新预学效果检测方法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自主预学 策略 环境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1
自主预学是指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独立对课堂所需掌握的内容进行提前预热,并有所分析、探索、收获、困惑的过程。通过优质自主预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更具导向性地参与课堂合作探究,也能让教师依据有效的预学反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的双赢。
一、当前思想品德学科自主预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自主预学的两种常见形式是课外预学和课内预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预学意识和习惯、学业负担较重、印象中的思想品德小学科地位、自主预学方法不得当,以及教师预学案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有效检测预学效果等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在自主预学的过程中出现如下主要问题:对自主预学不感兴趣,课外不预学;课外预学不独立思考,应付了事,从书本处胡乱抄写,甚至借助各种资料直接获取现成预学答案;课内预学时间仓促、资源匮乏、思维狭窄;自主预学时没有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只求完成预学案,不注重预学时的思维质量,既没有实质性收获,也没有困惑。这些都说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科自主预习不太重视、不太感兴趣,同时也不太懂得方法。
二、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自主预学的策略
1.营造轻松预学环境
营造轻松的预学环境是学生自主预学的基本保证。具体做法:在新授课环节,尤其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实履行“增效减负”的承诺,优化课堂教学,尽量将作业在课堂中完成,课后不留或少留作业,力争不让预学成为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紧扣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课时情况,每周精心、科学、合理地设计1~2次预学案,且每次预学以10~15分钟为宜;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自主预学积极的评价,善于用发现的眼光赞许学生。
2.优化设计预学内容
预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预学的主要载体,预学内容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预学的兴趣、热情及效果。在设计预学案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预学案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设计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预学问题。过于宽泛、无目的、思维指向不明的预学案,既浪费了时间,又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预学的兴趣。
(2)生活化原则。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这一层面来说,在思想品德预学案中巧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及问题,才能更务实,更吸引学生。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预学问题设计应围绕一个主题,由浅入深地提出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学要求。例如在预学“遵守社会公德”时,针对“游客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这一不文明现象,设置这样的问题:①如果你看到有人乱刻乱画,你会上前劝止吗?为什么?②如果上前劝止,你应该怎么劝止?③针对这一不文明现象,除了上前劝止,你还有其他建议吗?
3.灵活设置预学时机
一方面,选择学生学业较重的时机布置预学任务,其结果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很可能招致学生罢工;另一方面,学生过早预学会遗忘,过晚预学会仓促,过频预学会厌恶。因此,教师选择预学时机很关键。具体而言,学生学业重时,思想品德学科尽量不布置预学任务;同时根据教学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灵活设置预学的时间段和频率,交叉采用课外预学和课内预学的方式。特别提醒的是,我们还可以打破常规思路,充分利用学生假期提前规划思想品德学科的预学任务。
4.适时指导预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方法指导,要通过方法渗透不断给学生创造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具体而言,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来进行预学;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探索精神,强调自主预学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加注重思维参与,而非单纯在书本上、资料上找现成答案;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问题意识,强调预学过程必须有所困惑,发现并标注问题。
5.创新预学效果的检测方法
传统的预学效果检测,一般采取教师整体批阅预学案、课堂抽查预学情况等方式。这种方式要么由于耗时过长,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批阅,要么由于覆盖面小,检测效果受限。因此,创新检测方法很有必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动有责任心的组员做好本组成员预学内容的收集、检查、记录、汇总、反馈工作;可以将预学检测巧妙地融入后续的课堂探究活动、巩固提升环节,以导学促预学,以悟学促预学。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