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在高中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16潘晶
潘晶
[摘 要] 古诗词是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诗词鉴赏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却没有什么兴趣,也难于领会其内涵。而流行歌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为广大学生所熟知,将与古诗词相关联的四类流行歌曲应用到教学中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流行歌曲 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05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古诗词,为何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呢?细细分析起来,大致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诗词特有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以至望诗词而止步;二是现在中学古诗词教学常常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沉闷的教学当中失去了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那么,我们能否尝试将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与教学难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流行歌曲人们常称之为“通俗歌曲”,而诗词则为文人所推崇,一“俗”一“雅”,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深究,两者之间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创作来源生活,也表现了生活,在这一点上与“雅”文化是异曲同工的,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二是作为人们的基本情感与对生活的态度,并不会受到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古人所经历的某些心路历程在今天同样适用,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同样能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共鸣,所以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甚至是直接引用的;三是诗词在创作时非常讲究,有一定的严格规定,特别是格律,这就使得诗词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音乐美,从诗词当时的流传形式来看,诗原本是吟的,词原本是唱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们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要不怎会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说。
前面说过,流行歌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甚至可以说,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远高过其对古诗词的了解,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时代优势进行教学,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假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至少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加深印象;二是通过对诗词与歌词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是通过对诗词曲的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与古诗词相关联的流行歌曲其歌词创作有几种不 同的形式,也即前面说过的改写古诗词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诗词的、直接引用的,针对这几种形式创作的歌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不同的尝试。
一、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
将古诗词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是对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释,是当代音乐人的创新。把这些流行歌曲以多媒体形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以恰当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扉,深入他们的心里,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里面的典范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王菲那恬淡的声音似乎把我们拉回到几百年前的宋朝,看见苏轼月下独酌,思念自己的亲人。苏轼的词大多是狂放的,这首词也不例外。《水调歌头》全词基调乐观,意境豪放而宏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词的上阕,苏轼引用古老的传说,幻想自己能脱离现实,飞到神话中去,但在最后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觉得“何似在人间”。在词的下阕,作者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并转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词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期盼与对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流露出苏轼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虽然流露出一些消极思想,但积极乐观的一面是主要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的身影在学生心中渐渐明朗起来。王菲优美的歌声渐渐接近尾声,细细回味这首词,似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的无奈,他的苦闷,他的豁达……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古诗词的新课讲授。初高中教材中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岳飞的《满江红》,李叔同的《送别》等诗词均可借用歌曲进行辅助教学。
二、对歌词与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
在现代歌词创作中,有许多是在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而再创新的。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诗词、歌曲共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歌词与古诗词的对比欣赏,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
如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一“弃”一“乱”蕴寓着诗人往昔岁月中的多少坎坷、愤懑与不平,又牵动着诗人几多济世忧国的痛苦、无奈与忧愁,而后者则诉尽了情感失落后之忧郁;同是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者着力展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后者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无力解脱。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很快便会发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歌词与李白的诗,虽都能表现出两者相似的忧伤,却不能表达出李白诗中那种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只得放浪于江湖之上,超脱现实世界,以排遣无穷尽的烦忧、激愤和无奈。
此种教学方式可作为古诗词的对比欣赏课。初高中教材中杜牧的《山行》(毛宁演唱的《白云深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进演唱的《巴山夜雨》)、《诗经》里的《蒹葭》(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等都可采用此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歌词内在的意蕴与作者的才气略逊一筹。
三、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常常巧借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意象来表现其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提高他们的兴趣与赏析能力。
如“梅”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现代歌曲的歌词创作中就常借用这一意象。可先让学生通过歌曲《一剪梅》(题目就借用了古词牌名)了解梅的高洁品格:倔强、坚韧、百折不挠,再让学生赏析与梅相关联的诗词。如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等。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课外诗词的鉴赏课,特别是高三复习备考时,既可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又能舒缓学生考前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模仿古诗词
有不少流行歌曲的词作者,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词曲上模仿古诗词的笔法曲调谱写而成的歌曲,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古雅之中透露着现代气息,何不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去品鉴、模仿?
如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许冠杰的《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周杰伦的《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此种教学方式适合于语文科第二课堂学习,范围不宜太广,主要是针对少数对古诗词特别有兴趣的学生。
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古诗词欣赏不仅存在文字上的还存在着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等障碍。教师的任务是扫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境,将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这一点也是利用流行歌曲辅助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的,切不可把诗词欣赏课变成了音乐欣赏课,那就本末倒置了。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