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话语与儿童情绪情感发展
2016-01-15涂德兰
涂德兰
摘 要:“话语”是人们在交流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动机性、易感性和信号性功能。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其“话语”将会直接影响儿童,使儿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淡化教师权威,逐渐从话语霸权走向话语平等,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认同和信任的氛围。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情绪自控,注重与儿童交往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帮助儿童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引导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健康发展。
关键词:话语;教师话语;儿童;情绪情感
一、话语:教师与儿童的亲密接触
“话语”即为人们在交流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通过语言,可以传递情感,展示个人风采,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师“话语”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石欧教授认为,无语言就无教学,语言是一切教学的前提,教学围绕语言并通过语言实现。教师话语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儿童情绪情感和学习的效果,甚至“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1]
首先,通过“话语”,激发兴趣,具有动机性功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可能是儿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其一颦一笑都会牵动儿童的心灵,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儿童学习的内在驱动。当然,教师的话语也是儿童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其次,通过“话语”,沟通情感,具有易感性功能。语言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人的心扉;语言是一座桥梁,它能连接心灵的港湾。当然,教师的话语,乃至儿童的话语,都显得那么的重要。教师透过话语这扇窗户,能够感染儿童,激励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通过“话语”,增进了解,具有信号功能。语言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在与儿童进行交流的同时,教师能够把握儿童的情绪变化,开解儿童的情感问题,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话语,还可以传递对儿童的信任、期望、赞许、制止、批评等信息,调动和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或制止其小动作、心不在焉等不当行为。
二、教师话语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关系分析
情绪对儿童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意义重大。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而情绪低落的儿童,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这将阻碍他们发展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话语”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载体必然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教师话语的总体特征
话语本身是人们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传递意义的媒介。但后现代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却认为,话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意义上,尤为重要的是,话语是权力制造的产物。按照福柯的话语和权力观,话语与权力是共生的,二者彼此相互包含。[2]
1.霸权:控制
话语霸权就是语言的专制、暴政、封闭和保守,它只承认某一类话语而否认其他话语的正当性与合法性。[3]
理论上说,人人都应该拥有话语的权利。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乃至今天的部分教育教学活动中,儿童作为教育主体是“失语”的。教师凭借其知识的权威地位,占据了师生对话的大多数,并且控制着对话的内容、形式、时间等,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容置疑地灌输给儿童,剥夺了儿童发表自己看法、见解和疑问的权利,对儿童语言和思想进行了潜意识的控制;在教学活动中,其话语占去了约70%的时间而且教师对提问的答案通常是知道的,这意味着教师与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平等的。从话语的形式来看,局限在问答形式,并且问题单一、封闭。[4]儿童在这样的学校生活中,其话语是处在被动的,甚至没有话语的机会或权利。
2.平等:自由
平等是指师生之间享有话语权利,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它需要彼此接纳, 彼此倾听。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给儿童充分说话的机会,知道师生之间是一种对话、交流和沟通,是一种基于平等之上的对话和理解。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儿童异己的观念抱以理解的态度,允许儿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尊重儿童。在这种宽容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儿童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教师不再作为话语的独享者,而是作为话语的倾听者、接受者。
(二)教师话语特征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影响
情绪与其说是心灵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游戏,不如说是所有个别成就得以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基础。它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和生活的。它历来支配着我们把握事物和形势的方式[5],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6]。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乃至儿童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着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提出“情绪的三因素说”,即情绪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认知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7]具体来说,情绪体验最初来自感官的外部刺激,然后传到大脑皮层,并用认知经验加以解释。可见,情绪是这三因素整合的结果,其中外部刺激是在情绪的产生中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与儿童交流的语言就是儿童情绪产生的外部刺激,所以其话语特征将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
1、霸权与儿童的消极情绪情感
教师话语的膨胀和儿童失语的现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和健全个性的发展,容易造成儿童缺乏安全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话语霸权意味着教师享有无上崇高的地位,他们可以任意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当儿童惹教师生气时,他可以无顾忌地责备孩子,剥夺孩子申辩的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用叹气、抱怨和发脾气来发泄自己的烦躁和懊丧时会引起儿童哭泣、恐惧、不满、淡漠、抵触等消极情绪反应。据调查,使儿童难过、不高兴的主要动因有:
①受到老师、家长批评、责罚了,如训斥了;
②老师、家长不喜欢我;
③家长、教师不允许做喜欢做的事;
④受到老师的误解、或者不公正的批评、对待等。[8]
可见,教师对儿童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其话语更是不可忽视。例如:一次期中考试后,有位老师在班上分析试卷时,用冷酷和蔑视的口气命令道:“不及格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举高点!”顿时课堂气氛十分紧张,有好几个同学低下头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场景!如果这位教师舍身处地为儿童考虑考虑,明白不及格原本就不好受了,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曝光,只能更添孩子的焦虑和自卑,试想一下,谁还有心思和热情去学习呢?如果儿童多次体验类似这样的消极情绪,多半会逃避学习、远离学校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赞科夫也曾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情绪生活”。[9]可见,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话语的重要,并且注意到自己的话语对儿童情绪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
2、平等与儿童的积极情绪情感
平等对话,给予了儿童表达自我的机会,折射出教师与儿童在权利上的平等。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自我调节。教师对儿童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儿童信心百倍、情绪活泼、愉快。有一名5岁的儿童,某天早上到园的时间较早,他帮助老师擦了椅子,老师及时给予了表扬,当天,他整天都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表现很好。
据调查,影响儿童高兴的动因主要有:
①因受到成人夸奖、表扬;
②家长、老师喜欢我;
③小朋友喜欢我,或者愿意和我一起玩,我和小朋友玩得很好等。[10]
从这个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的情绪状态,而话语这一载体传递着教师的情感。显然,教师的话语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一种公平、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给予儿童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将会消解教师话语的权威,彰显儿童的魅力,使儿童的情绪情感沿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启示
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多尔(W.Doll)曾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没有被抛弃,而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境共存,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11]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儿童的重要影响,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鼓励、赏识的话语引导儿童,帮助儿童防止或克服有害的情绪。把握每一次和儿童交流的时机,启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一)转变教育观念,淡化教师权威
转变教育观念需要教师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理解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教师的附庸者。另外,教师要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正确看待儿童具有个性的行为和思想。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儿童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淡化教师权威需要教师尊重儿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儿童发生矛盾时,不要以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来裁定谁是谁非,而应以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态度给予儿童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例如,两个孩子为一张椅子而发生争执,没有夺到椅子的孩子就去向老师告状,老师就凭借这个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去责罚另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实,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事情的真相是:这个告状的孩子是故意去抢别人的椅子,而这个受到责备的孩子是为保卫自己的椅子而去争抢的,那么这个受到责备的孩子似乎很委屈,她的情绪情感又会怎样变化呢?作为教师,是否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要对孩子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例如,一个儿童对教学活动中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感兴趣时,教师应该说:“好像你不太喜欢这个学习任务,为什么呢?说给我听听好吗?”
的情绪,而应该说:“看到纸团在教室里被扔来扔去我心里感到不高兴,能不能现在就停止扔了呢?”根据吉诺特的解释,当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后,儿童会产生内疚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
(三)实施对话教育,创造信任氛围
教师的话语是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外在刺激,教师过于霸占话语会导致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表露。只有实施对话式的教学,在充分了解儿童的需要,满足他们的正当、全理的要求,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认同和信任的氛围,儿童才能愉快地接受学习,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性需要不断增加,儿童非常希望被人注意、重视,渴望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受到欢迎、赞扬,儿童将会感到喜悦、愉快;在交往中受到忽视冷落,甚至排斥、拒绝,儿童的情绪将会低落,抑郁。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儿童的情感交往,把课堂看成是一个话语群体,而不是唱独角戏的阵地。在处理儿童的问题时,要以言语表示对儿童的关心、鼓励,注意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儿童。此外,还需要关心儿童之间的交往,引导儿童开展积极的交往,建立一个和谐、愉快的交往环境。
(四)注重互动交往,形成合理思维
教师要注重与儿童交往的互动性和真实性,善于处理儿童在学校中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时,教师应该抱着接受和理解的态度给儿童提供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改变其情绪状态。相反,如果教师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或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反应置之不理或给予压抑性的批评等做法,都足以加深儿童的消极情绪。当儿童处于消极情绪时,教师通过语言可以调节儿童的情绪,帮助儿童从消极的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上去,从而控制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也可以交给儿童一些宣泄情绪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减轻情绪反应的强度,缩短情绪体验的时间,从而使情绪得以较快地恢复平静。
参考文献:
[1] 张斌、张莉.改进教师话语 提高教学质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2] 冯永刚.刍议德育教师话语霸权[J].江苏高教,2007,(5)
[3]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7
[4] 李 华.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4)
[5] O·F·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
[6] [7] [12] 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01、216、226
[8] [10]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7~268、267~268
[9] 魏明霞.儿童的情绪与学习[J] .河南教育,1999,(5)
[11] 肖聆伊、刘长亮.从话语霸权走向平等对话——对教师话语霸权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