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2016-01-15申洋
申洋
摘 要:现在,媒体的触角已经遍及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全媒体向主流价值观发起了挑战,增加了交往双方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全媒体开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互动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在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当中获得理想的工作效果;创建网络交流社区,及时引导学生的消极错误思想。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教育;影响和挑战;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44-02
现在,媒体的触角已经遍及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在日趋多元化的媒体影响下,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不管是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出发,我们都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一、全媒体的概念与内涵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明确提出“全媒体”的定义。在传媒界当中,人们仅仅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由媒体形式不断变化和丰富所带来的、不同媒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功能逐步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这一概念。近年来,人们对全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地渗透到了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相关领域当中。
从总体上来看,“全媒体”就是综合利用文字、音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通过声、光、电、图、文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的新的传播形式。也就是说,“全媒体”当中的“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综合应用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影视资料等各类传播工作,使人们同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面感知传播内容;二是指根据受众需求的同时,选择最合适的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给受众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实现传播对象的全覆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所有信息普遍采用全媒体传播的时期,就是所谓的“全媒体时代”。
二、全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思想观念来看,全媒体时代的人更加务实,学习、工作和生活更讲求实效、实惠、实用,这对平和、宽容、理性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形成了冲击,不少人因此而丧失了信仰,迷失了本性。从工作机制上来看,全媒体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单一的工作模式,尝试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推行“分类培养”。从工作内容上来看,全媒体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工作内容。从工作方式上来看,全媒体时代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向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引导式教育”、由一般宣传向重点宣传的转变。这4个方面的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4个方面的挑战:
1.全媒体向主流价值观发起了挑战,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同时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等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媒体信息参与者呈现出了“草根性”,使媒体具备了“无屏蔽性”。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全媒体使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得教师、家长和主流媒体失去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威。由于信息传播的无屏蔽性,使得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和反动信息。而思想活跃、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并成为负面信息的忠实受众,甚至是传播者。因此,较之于传统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2.全媒体增加了交往双方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大学生易形成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在全媒体时代,虚拟社区、QQ、微信、彩信等各种现代化媒体工具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变化。进入虚拟社区、QQ群等虚拟平台,人们交往无需使用真實的姓名和身份,交往双方因此而变得神秘起来。这使大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畅谈心中的苦楚与快乐,满足其平等对话的心理诉求,但也容易使之放松道德要求,迷恋网络而无法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
3.全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途径,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全媒体时代给人们营造了开放、共享、自由和个性化的环境,这将使大学生的性格特性受到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喜欢追求时尚和个性,拥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得了个性张扬的机会。全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广泛传播模式。大学生身处校园之内,就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甚至还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向外界发布信息,这就使大学生在网络之中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具有了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的可能性。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全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信息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全媒体正在给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不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有可能过分地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无原则性的自由。
4.全媒体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也影响着大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以往,学生是借助教师的指导,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完成知识的学习的。在全媒体时代,他们则可以借助互联网,自主地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眼界的开阔,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他们在海量信息当中难以快速地检索到有用信息,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背景,也使大学生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全媒体开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互动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充分考虑到时代元素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之提供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并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营造具有互动性的教学环境。而要做到这些,教育者就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全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以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在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当中获得理想的工作效果。全媒体技术新颖快捷,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就可以完全弃之不用了,而应该是将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完美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来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的思想交流环境,尊重学生,用心交流,学会倾听,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对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讲解和灌输,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叛逆性较强,容易产生抵触和排斥,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如果能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多校化、当代大学生浅阅读量大且思维活跃的特点,就可以将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式改变成实时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如,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重要的网络交互工具,大学生经常会将其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整理成方案的形式,然后通过微博或微信发布出去,如果他们通过@教师的方式使教师及时查看其微博或微信,就会减少许多现实交流上的不便,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容易听到发自大学生内心的声音。
3.创建网络交流社区,及时引导学生的消极错误思想。在全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资源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校园当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物,“拇指一族”随处可见。大学生们通过手机可以瞬间全面地传达和了解各种信息,而大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可以毫无保留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反映出来,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创建学校自己的网络交流社区,实现在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如,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地向学生推送时政热点和校园通知,根据宣传需求发布一些富有正能量的励志图片、文摘或小视频;开办在线辅导与咨询网站,在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当中及时地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向,肯定和鼓励其积极健康的观点,教育和引导其消极错误思想。
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彰显出更大的价值。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必然面临着改造和创新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校园媒体,校报、校刊和校园电台等传统媒体必然会成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日趋发达的背景下,这些传统的宣传媒体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欧美国家来看,有两种做法可供我们借鉴:一是增加学生在校园媒体活动当中的参与频率,二是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亚洲,香港城市大学引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校园电视台的编辑工作,并将电视节目分享到校园网和You Tube等网站上。在国内,复旦大学也由团委编辑出版了《复旦青年》报,为学生提供复旦学生网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并为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开通研讨平台,对一大批学生形成了凝聚力。处于全媒体的大背景下,校园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结合,走全媒体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工作当中彰显出更大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韓笑,胡秋宏.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鲁俊海.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6).
〔3〕张传宇.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D].复旦大学,2010.
〔4〕李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