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梦”背景下,“中国梦”对身份建构的启示

2016-01-15刘瑾花开红

关键词:身份建构田纳西美国梦

刘瑾 花开红

摘 要: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都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是冷漠和虚伪,自我身份难以建立和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提倡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为生活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人们构建合理的生存环境、完成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身份建构;约翰·厄普代克;田纳西·威廉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8-02

“美国梦”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双重属性,因为其内容和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核心。但是在追寻“美国梦”的同时,人们渐渐失去自我,无法找到自我身份。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展现了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是冷漠、残酷和虚伪,自我身份难以真正建立和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为生活在以“美国梦”为主流文化的人们真正完成自我身份的建立、构建合理的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梦”

(一)“美国梦”的异化

“美国梦”是“梦想在一个国度里,每个人的生活应该可以更富足,每个人根据他的能力与成就都有机会成功”[1]。“美国梦”所强调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早期殖民拓荒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对未来拥有美好的憧憬,精神上得以慰藉;然而,随着物质极度的发达,异化力量愈演愈烈,以“美国梦”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精神与物质的发展不再和谐,“美国梦”实现的标准,更多的是以物质的是否成功来予以衡量。外表上幸福的家庭,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最终在异化的世界里,“美国梦”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难以实现。

(二)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涵盖了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精神中谈到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提倡人们经受磨难,在开发蛮荒的过程中披荆斩棘,向未知探索[2]。此种精神贯穿在美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文学是对现实社会最好的反映,因此,“美国梦”对美国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其“兔子四部曲”深度剖析了美国当代史的众貌。在“美国梦”所倡导的物质极度繁荣的环境下,勤俭奋斗早已被一味追求物质所代替。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世俗文化以及过分强调物质主义,是对当时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映射[3]。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自我价值和梦想的破灭,最终产生对自我身份的迷失。

《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去夏突至》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表现困惑中人们试图重建自我的力作。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而且在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虚伪和冷漠,久久无法逃脱。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生产能力下降,大萧条对国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度的困扰。因此,此时的精神的价值异常重要。

二、“美国梦”背景下的身份建构和迷失

身份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的创建者Stryker认为,个体会在社会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个体会把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内化为各种自身具备的身份,所有身份的整合就构成了个体整个自我,而个体的自我也是在各种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出来[4]。个人的身份贯穿于个人所有生活实践之中,与各种角色身份和社会身份发生交互的作用,并与价值观紧密联系[5]。

通过社会身份的认同和建构,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尊,还可以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找到存在的意义[6]。

(一)追梦-身份建构

表面上,美国人为了实现“美国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财富。其实当代人心中所存的“美国梦”是虚无的,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而真正面对当代人的现实,却是冷漠和令人不敢直视的残酷。

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系列作品所对应的年代正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人们自我价值和身份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在“兔子系列”最后一部作品中,财富满足了,似乎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此情此景“兔子”似乎重新找回了梦想和自我价值。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中,能够体现“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是吉姆,对未来拥有美好的憧憬。另一个人物汤姆,与吉姆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不同,汤姆的梦想是获得自由,这也是“美国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二)遗梦-身份迷失

约翰·厄普代克斯的作品中,全面的反映了美国战后社会的变化。主人公“兔子”,姓阿姆斯特郎(Angstrom)。Angstrom是从丹麦字Angst(焦虑不安的意思)衍生而来,这就注定了哈里一生焦躁,无归属感[7]。哈利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个人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悲剧。尽管他们不断地探索,试图想改变自己,但是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也只能面对着自己幻想的“美国梦”诞生和破灭。

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所蕴含的悲观情绪以及精神荒原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由于梦想破灭之后的困惑。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北方现代化的侵蝕下,南方逐渐将金钱视为新的宗教,人与人之间最终演变成物质利益关系。在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努力重建自我,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玻璃动物园》的人物无一获得完整的身份,他们每个人的个人身份都彻底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威廉斯展现出来的真实,是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冷漠、残酷和虚伪,最终在身份危机的重压下,他们陷入焦虑和压抑。

三、“中国梦”与身份重建的相遇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从互文性角度出发,两者又有互通的地方,涉及到两国的经济、政治、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语境中,两者更要加强联系,促成文化的借鉴和交流。

(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存在都拥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们的提出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梦”更加注重自我的成功,提倡“白手起家”,帶有明显的美国特色。“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体现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区别。“美国梦”强调自我价值,是对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强调国家整体利益,集体主义,倡导爱国,诚信,友善。

(二)“中国梦”启示下的身份重建

“美国梦”是在开拓北美大陆、美国独立和南北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追求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梦想。个体对于自由、民主等价值的认同,造就了国家的整体梦想,个体的梦想是“美国梦”的根基。“美国梦”直指自我的成功,其立足点是社会的个体。在物质极度发达的美国,异化力量愈演愈烈,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下的主人公,缺乏精神层面的孜孜以求,过度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最终使得“美国梦”失去了初始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当代人心中所存的“美国梦”是虚无的,外表上幸福的家庭,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而真正面对当代人的现实,却是冷漠和令人不敢直视的残酷。

2013年,中美元首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要实现整个民族的梦想,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国民的梦,最终还是人民之梦想。它首当其冲强调的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其次才是个体的梦想,其实“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与个体共有的梦想。当每一个体在追求这个梦想时,都会发掘个人无限的力量并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个人的价值也会通过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体现出来。作为中国梦主要内容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3个方面中,国家富强是首要的,有了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民族振兴,然后才有人民幸福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没有国家富强,其他的梦想都无从实现。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人们不会迷失在个人的价值观之中,而是超越了自我,追求能够赋予个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民族之梦。这些都是值得那些在追求美国梦中实现自我身份建构的人们去学习、吸纳和借鉴的。

“美国梦”曾经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念激励美国人民生生不息地奋斗。但是随着梦想的破灭,也让这些追梦的人们陷入了无限困惑、迷茫和痛苦之中。面对美国当代社会物质极度发达,而精神世界却萎靡不振,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挣扎在虚幻的梦想之中,一味地逃避,寻找所谓自我的“梦想”,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分散开来,不去面对周遭的现实,没有坚强的价值观,自我道德修养,最终无法完成身份建构。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提倡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为生活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人们构建了合理的生存环境、完成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参考文献:

〔1〕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党建,2013,(2).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郝蕴志.信仰的无奈:约翰·厄普代克与信仰世俗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4〕Stryker S.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R].Menlo Park,CA:Benjamin/Cummings,1980.

〔5〕Hitlin S.Values as the core of personal identity:Drawing links between two theories of self[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66:118—137.

〔6〕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J].社会学研究,2005,(5).

〔7〕Samuels,Charles.1982.Updike on the present[C]∥William R.Macnaughton.Critical Essays on John Updike.Boston:K.Hall and Co.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田纳西美国梦
年底了,你借的钱该还了
我想帮你瞒过岁月
当务之急,请让快递员进!小!区!
一天不独处,我就会变得虚弱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