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提高路径探究

2016-01-15李红

关键词:执政能力经济新常态

李红

摘 要: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执政能力是执政资源开发的“总开关”。在经济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然而,新的时期,对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和意识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执政能力;执政意识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06-03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是执政资源开发的“总开关”。其基本内涵是指执政党执政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执政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治国安邦所必需的各种意识和观念的总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萌生了最初的执政意识,但由于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深,加之长期革命思维的惯性作用,党并没有真正确立执政意识,仍然是以一种革命意识指导自己的执政实践。革命意识和执政意识是不同的:革命意识是运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意识,其思维的聚焦点是寻求“造反”的依据和动力;而执政意识则是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政权、管理社会的意识,具有明显的“零和博弈”思维特征。

制度的作用,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因此,制度首先是一系列规定、要求,以及若干规定和要求组合而成的条例。在党执政资源系统内,制度资源是搭建各种资源要素向国家与社会输送的桥梁;制度资源开发不仅始终贯穿于执政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而且是其他资源要素持续开发的重要保障。因此,保证党执政资源可持续开发,制度资源的开发至关重要。这在党的历史上是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党的制度不健全、制度运作失效的结果。对此,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就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1]因此,党执政资源的开发要获得可持续性就必须要在制度资源建设上下功夫。

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情,同时也是在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影响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政党角色上实现了转变,但在执政意识上并没有实现及时的转变,也影响了党执政能力的提高。由此严重束缚了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主要表现为:

第一,新兴资源的开发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难以生长。就经济资源来看,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并且在党内、在社会上开展了一系列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政治运动,把工作的中心不是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放在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束缚了经济社会的升级和活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由于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就社会资源的开发来看,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公民社会没有生长的空间。

第二,革命时期所积累的意识形态资源和组织资源消耗过大。在意识形态资源方面,由于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夸大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扩大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混淆了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界限,动辄上纲上线,其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被肢解为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碎片,意识形态资源开发过度所导致的“过犹不及”的局面反而减弱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就组织资源而言,“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采取的“踢开党委”“揪叛徒”“打倒一切”“清理阶级队伍”“吐故纳新”等措施也使党的组织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从中央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普遍被批判、揪斗、游街,党政机关普遍陷于无法正常运转的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基层组织活动与党员的组织生活被停止的局面,从而使党的组织资源流失和消耗空前。

第三,某些执政资源要素的历史性错位。主要在表现中國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积累的制度资源与党执政环境的不匹配。在革命战胜时期,为了保证党组织的战斗力,在贯彻党民主集中制原则时党更多强调的是“集中”。但随着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应该更多的强调“民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意识到发展民主的重要性,但总的看来,无论在党组织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这种“旧”的资源要素被运用到新的环境中来,必然会造成不适用的问题,进而有损于党执政资源配置效应。

二、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可行性路径

(一)求真务实,服务群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造福于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并在行动中实践这一思想,备加关注“三农”、减免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顿经济市场、打击假劣的产品和食品、关心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尊重人的生命、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依法治理医院、公检法安、学校等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特别重视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严肃惩治工作失职和腐败的官员。这桩桩件件都是以民为本、以民为天的体现,都是求真务实的体现;桩桩件件都深得人心民心,人民拥戴爱民亲民为民的党;桩桩件件使得干部感到压力大了、官不好当了、责任重了、敬业心强了、思想端正了、贴近群众了。中央实实在在的行动和“钢性”措施,端正了党风,是反腐倡廉最有说服力、最有成效的工作,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造福于民的最有说服力、最有成效的实践。

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共产党人不断强化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把“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导向、最高政治要求和政治道德的最高境界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勇于实践自己的承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的展现。党中央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政治的、全局的、事业兴衰的高度增强群众观点,把造福于民作为天职,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检验工作成败的标准。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使党真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坚定立场,贴近群众

贴近群众是造福于民的根本途径。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体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头脑里没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正确对待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方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实的好,党群干群关系就密切,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党群干群关系就受损,我们的事业就受挫。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政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什么是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是世界观和党性的问题。

为民造福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始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造福于民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2.改进作风,深入群众。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中央要求全党“要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切实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实践“两个务必”,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知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谋民利;才能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考虑,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具体抓、深入抓、抓落实。坚持调查研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利益。我们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视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就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政务公开,依靠群众

民主建设是造福于民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党的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不能颠倒主仆关系。如果主人不知道应知之事,人民应有权力不能正常行使,讲当家作主岂不是空话。坚持公开透明不仅是工作程序问题,而且是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政治问题,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真正在政治上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力,维护人民合法利益,也是民主建设的着力点。

1.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党就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党内民主越充分,党的意志和政策就越容易变成党员的自觉行动。因此,除党和国家的机密外,要还权于党员,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党员的基本权利。

2.扩大基层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现在的问题是政务公开、办事透明度较差,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不健全,很多问题领导说了算,群众的知情权被剥夺,其参与、选择和监督权也被弱化。由此造成民主风气不浓、群众说话分量不重、党群沟通渠道不畅、各层次监督力度不大。知情权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尊重主人的地位和主人的知情权。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事实也证明,公开增加透明、公开维护知情、公开有利监督、公开保证公正、公开促进廉政、公开赢得信任、公开凝聚人心。公开是发扬民主的前提和集中的基础,公开才能保证干部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才能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才能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形成压力和动力。坚持公开,让党的干部和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2]。

3.加强制度建设。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前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重大决策通报制、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坚持干部述职和群众评议制、领导责任追究制等;逐步实行重大决策群众表决制、选民直接选举制、会议公开制等,用制度保证权力授予过程、行使过程和运行结果的公开透明,保证公正[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还权于民、问计于民、依靠人民。相信党员、相信群众的最好体现是坚持公开透明,保证人民知情权;尊重人民、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体现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333.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270-271.

〔3〕杨小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研究综述:现状、评价、前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经济新常态
加强作风建设的理论解析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网络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