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策略研究
2016-01-15黄霞春
黄霞春
摘 要:产业升级是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发展规划,是行业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产业升级对国内的企业不仅形成了极大的外在压力和倒逼影响,也促使企业在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往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具有差异性,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的参与度不够,导致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工作开展不如人意。将从产业升级背景、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高职院校培训现状、问题以及培训对策等方面阐述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产业升级;社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47-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推行产业升级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
一、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产业升级就是使产业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状态跃迁。
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一个产业调整的过程,主要是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个转变导致企业对生产方式进行大量投入,采购先进的设备、引进和开发新技术、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程度大大提高,大量缺乏技术含量的烦琐工作由机器替代。因此,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2.25亿人,而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同时呈现出中、西部劳动力缺口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不均衡态势。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提供人力保障。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控中心通过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高级技能人员和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口最大,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01、1.91、1.81、1.8。
从以上两组数据来看,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质量、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查
一般意义的外来务工人员就是指那些保留农民身份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即“农民工”。根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总人数约为2亿人。一般而言,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分为两类:一是老一代务工人员,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进城工作,目前已经逐步退出了城市。二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是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父辈相比,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具有“三高一低”的群体特征,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职业期望较高、物质和生活享受要求较高、劳动耐受能力较低[1]。
也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关注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变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
总的来说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特征为劳动耐受能力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较差、生活期望值较低、较为安于现状。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特征为文化素质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劳动耐受能力差、个人能力发展意愿强烈。
三、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现状
社会服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高职院校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在场地、设备、设施、师资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开展职业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和贡献者,以我国目前高级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来看,我们高职院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能力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使得其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办教育的方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教育工作,其对象是高初中毕业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本质是学历教育。而培训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注重的是技能性和实用性,我们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培训,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培训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要根据受训人员岗位需求来制定,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是滞后于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即使是接到企业的培训订单,高职院校的培训授课内容也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培训内容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培训的受众——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要兼顾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培训课程开发难度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难以保证。
3.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擅长理论课程的教授,但是在培训实践课程上,主要是现实企业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学工作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来开展,因为生产技术的革新都是从企业最先开始,高职院校的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对学科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了解不多。因此,想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能力,师资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瓶颈。
4.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和学生的全日制教育不一样,外来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职员工,长期的脱产培训容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不具有操作性,即使分散安排课程,也可能因为企业需要加班而存在课程遗漏,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采取的传统的面授方式恰恰无法解决培训课程安排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新的培训方式,以满足课时不固定、上课地点不固定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对策
1.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建立健全的社会培训机构。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职能,而开展社会培训是社会服务最迫切的需求,现在国家正面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远远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提出了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种种要求。
高职院校有师资力量、技术储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管是出于社会进步的外在压力还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都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把做好社会培训作为学院发展的另一契机。同时,设立专门的社会培训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学院现有的师资、教学设备;对外拓展培训业务,联系对口企业,为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打造社会培训的品牌。
2.加强社会培训教材开发。坚持以教材开发为核心,注重研究与评价,不断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为职业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3]。社会培训的教材开发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企业的技术应用情况、生产设施的操作难度、岗位需求、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接受程度,编制出适合同类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教材,教材应多采取实际生产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案例,以案例方式带动学员的兴趣和动力,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特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制,以满足特定企业的实际需求。
当然,行业、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培训的教材同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调整,提高培训教材的适应性。
3.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不管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双师型教师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4]。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一方面要针对性选拔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培训和进修,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更新现有的知识体系、补足自身的不足;出台具体的政策,鼓励专兼职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师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做相关培训的整体设计,也可以积极和企业联系,引进相关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参与到社会培训中来,充实社会培训的教师队伍。
4.采取开放灵活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岗位性质、职业能力高低等要素来划分培训方式,比如对新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岗位基础技能的培养;对文化程度低的学员要侧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要侧重于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其次,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多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研讨、情景模拟、现场操作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培训知识向培训成果转化的效率。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直观和理解的结合,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再次,社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广、行业跨度大、素质参差不齐、时间长短不一。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配套课件、教学题库、大学城空间、慕课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课程设计得深入浅出,便于各个文化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学资源都应数字化共享,有利于地点不固定、时间不定期的学员进行自学和重复巩固。而慕课、空间课程也能加强老师与学员的互动,方便教师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最后,高职院校要和培训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把培训考核结果与涨薪、晋升等待遇挂钩,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更好地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根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2]吴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12).
[3]张梦欣.积极推进职业培训教材建设重点工作——张梦欣副主任在全国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做工作报告[J].职业,2011(29).
[4]徐时彬.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