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施

2016-01-15亢莹莹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亢莹莹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新型”城镇化道路,必有“旧的、传统的”城镇化道路。那么,“新”“旧”城镇化道路有什么本质区别,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什么科学性和新颖性,又该如何实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实施理论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09-0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发达的标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成为每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那么,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样的城镇化才是科学、合理、高效,符合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城镇化呢?

城镇化即城市化,对于城镇化含义的解读,不仅需要了解其外在物质形态的外延,更应重点把握和践行其内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内涵,使城镇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而非城市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外延的城镇化,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二,精神内涵的城镇化,也就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城镇化的核心表现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和扩张;农村居民逐渐改变原有的乡土生活方式和习惯,融入城市生活;强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使城镇化成为一个良性可循环体系。

一、新型城镇化的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3 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20 113个。”[1]然而,这种只片面注重城镇化率和城镇建设数量的传统城镇化建设,给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诟病。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新型”城镇化这一新词汇迅速取代传统城镇化的内涵,标志着我国城镇化之路从外在只追求城镇化率的物质层面,走向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和谐、健康城镇化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背景

环境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群体性事件频发。针对当前黑色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人与环境的冲突,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突出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弱势”的人类中心主义。 佩珀坚信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由传统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作为基础,以人类的需要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包含着“支配”自然的思想。佩珀认为,“他的‘支配理念并不等同于‘统治,而是意味着人类对他们与自然关系的集体有意识的控制,其中隐含着管理的关系而不是破坏的关系,支配并不意味着打破一个异己的意愿,而是通过合作能够驾驭自然。”[2]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城镇化道路片面追求城镇化率,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倡和谐互动发展、生态环保、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传统城镇化的对立物,其内涵和传统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产物。目前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有诸多理解和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3]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且每个内涵均可以从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市建设4个层面解读其具体内容。”[4]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都涵盖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大、中、小城镇和谐发展等等。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用科学规范的词汇解读了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协调,即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求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环境,走信息化之路以求快速发展,走农业现代化之路以求城乡共同发展,把农业人口就近转变为城市人口,最后,通过三者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之路。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有着其独特的本质和内涵。

1.协调互动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镇化率的高速发展,而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为城镇化提供不竭动力,使城镇化朝着绿色生态发展。信息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手段,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可能,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根基,为城镇化提供粮食保障,有利于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2.生态环保。新型城镇化是绿色经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就是要求产业结构转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改变传统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受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向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建设绿水青山的城镇化。

3.惠及全民。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惠及全民的思想,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镇化的成果能惠及农村、农民和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美丽乡村。

4.突出人身份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个目标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要求到2020年,“努力实现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的实施主体和推进者是人,要真正实现城镇化,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城镇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较大比重,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如何使农业人口真正成为城市人。这里的“城市人”不是指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外在表象,而是指走向城市的农民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身份的内在质变。

二、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实施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需要社会、国家、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有一个过渡阶段,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科学方向发展并真正落到实处,这一重责就落到政府这一主体上了。

(一)政府应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摆正自己的地位,能否有效地利用好手中的权利,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实现。

首先,政府要做好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宣传和考核工作。传统城镇化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以城镇化率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有些地方政府由于观念的错误,一贯坚持“唯政绩论”,把财政收入的增加作为其衡量业绩的主要标准,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不顾环境牺牲,执意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和企业导致经济的畸形增长,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恶性循环,使城镇化的发展缺乏活力。政府要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宣传工作,上传下达,使新型城镇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地方。同时,做好新型城镇化的考核工作。真正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标准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纠正传统错误的政绩观,使新型城镇化落到实处。

其次,运用国家权利引导城镇化是必要的,这不意味着政府独揽大权,指挥一切。传统城镇化道路由于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占主导,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扭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政治意识观念,让政府放权,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让城镇化在市场价值规律作用下良性发展。

再次,政府是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主体,但不能忽视其他的主体力量。传统城镇化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实施和控制,责任不明确,出现了一些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恶劣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城镇化建设的无序。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主体多元化,引入企业、个人、社会力量,共同决议、实施、监督城镇化建设,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二) 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践行新型城镇化理念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职能只是创造财富,而不用顾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企业除了应该承担其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外,同时必须也应该承担其应有地生态环境责任。企业应该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应该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资源消耗纳入经济效益的考核范围,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个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公民

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践行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真正意义的人的城镇化,不仅是指身份地位的转变,更指内在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改变和提升。作为个人,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高素质的中国人。

三、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但如何使这一科学理念落到实处,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关键在于政府自身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方式,纠正行为,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03-16.

[2]张季平,李笑春.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J].改革,2008(7).

[4]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