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意义
2016-01-15崔东娟王利萍
崔东娟 王利萍
测量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意义
崔东娟 王利萍
目的探讨测量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中解剖肠系膜下动脉,测量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长度。结果本组56例患者有34例为左结肠动脉单独发出,占60.7%;有5例为左结肠动脉缺失,占8.9%;有19例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占33.9%。肠系膜下动脉平均长度为(6.33±2.31)cm,从根部至第一分支的长度为(3.90±2.55)cm。左结肠动脉干长为(2.26±1.60)cm。第一分支长度(3.76±1.05)cm。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之间的距离为(3.28±1.77)cm。测量结果与正常者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肠系膜下动脉的分布情况及手术对肠系膜动脉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解剖;肠系膜下动脉;临床
肠系膜下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分支变异较多,临床中,对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通常采用解剖或结扎的方式。本文对我校附属医院2014年结直肠癌手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解剖和测量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校附属医院2014—2015年行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手术,解剖并测量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的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40~85岁,平均60.2岁。
1.2 测量方法腹部手术中,先找到腹主动脉,然后解剖。首先将肠系膜下动脉分离开来,解剖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神经鞘包绕肠系膜下动脉,依次将其剪开,再按照由上向下的顺序沿着肠系膜下动脉依次解剖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及最低位乙状结肠分支点直至肠系膜下动脉跨越左髂总动脉处。左结肠动脉解剖至其发出升、降支。在保证无张力前提下,将血管牵直,采用血管钳持丝线测量,包括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分支的长度。不同型号的丝线代表各分支血管和肠系膜下动脉。采用打结的方式做为标记。
1.3 统计学处理本组临床数据计入SPSS 20.0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支类型本组56例患者肠系膜下动脉主动脉均由腹主动脉发出,有34例为左结肠动脉单独发出,占60.7%;有5例为左结肠动脉缺失,占8.9%;有19例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占33.9%。有2例乙状结肠动脉的起点位于左结肠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交角处。56例患者中乙状结肠动脉分支数目:3支17例,2支16例,1支23例。
2.2 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的长度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位到肠系膜下动脉跨越左髂总动脉处,长度为(6.33±2.31)cm,由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第一分支的长度为(3.90±2.55)cm。左结肠动脉干长为(2.26±1.60)cm。第一支乙状结肠动脉距左结肠动脉分支长为度(3.76±1.05)cm。第一支乙状结肠、左结肠动脉与第二支乙状结肠动脉共干之间的长度为(3.28±1.77)cm。测量结果与正常者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男性第三位,女性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对该病的治疗也逐渐成为医界关注的重点课题[1-2]。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进行清除已成为结、直肠癌手术的常规内容。研究显示[3],对肠道癌症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病的高复发率成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肠系膜下动脉变异多,其动脉及分支的变化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匡毅等[4]报道,无左结肠动脉的病例占到8.7%,而左结肠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的病例占到30%,因此,保留左结肠动脉也就可能保留了30%的乙状结肠动脉,导致乙状结肠动脉旁转移淋巴结残留,术后复发。可见,测量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肠系膜下动脉的分布及分支长度,对于提高手术效果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癌变发生在中上段直肠或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在手术治疗时,可能会发生吻合口血液循环不良的隐患,因此,想要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需在切除癌细胞的同时一并清除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为了避免发生吻合口血液循环不良,切断肠系膜下动脉的部位选择在左结肠动脉分支点下方。此外,如果癌变发生在中下段直肠,由于肠管长度较短,需进行盆腔内吻合时,必须采取牵拉血管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吻合口存在张力,对于这种情况常采取由肠系膜根部切除动脉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一来,边缘血管弓的肠系膜上动脉完全可以保证残端血供充足,大多病例无血供不良情况,但有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硬化等疾病导致残端供血不足,对手术的成功与否造成直接影响,甚至危及生命[5]。因此,在行肠系膜下动脉切除术时,离断肠系膜下动脉前宜先行动脉阻断保证正常血供后,再切断肠系膜下动脉。如果癌变处于中下段直肠,会对子宫颈以及阴道后壁形成侵犯,因此,一些青年女性患者既要保证带蒂乙状结肠瓣血管束要有足够的长度,又要保证血供充分。谭继初等[6]报道,如果患者的肠系膜下动脉长度不足,无法满足手术要求,必须采取延长血管束的措施,术后还要对延长的血管束进行结扎处理。将结扎的部位选择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是常见的处理方式,但这种处理措施可能会对肠瓣的供血造成影响,使手术的操作难度增加。冯波等[7-8]报道,结扎部位选择左结肠动脉发出点下方,通过乙状结肠动脉弓将血管束延长,可将乙状结肠瓣上方边缘的血管离断。这样作的优势在于不仅解决了牵拉血管束导致的乙状结肠长度不够,同时保证了乙状结肠瓣充分的血供,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直、结肠癌患者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与正常人的动脉分支有较大的不同,这直接导致了手术过程中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手术患者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了解分支的长度,可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1]谢勇辉.结直肠癌性肠梗阻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药,2015(10):5-6.
[2]李晓焕.探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结直肠癌手术的麻醉安全性[J].医药,2015(19):202.
[3]徐忠法,左文述,刘奇.现代肛肠肿瘤外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8-202.
[4]匡毅,李卫.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解剖[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2):325-326.
[5]黄明柱.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6例诊治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24(4):186-188.
[6]谭继初,漆平.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解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0,31(10):1283-1285.
[7]冯波,陆爱国,王明亮,等.中间入路腹腔镜下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根治右半结肠癌35例可行性与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4):323-326.
[8]马冰,杜晓辉,夏绍友,等.回结肠血管为入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根治术24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6):481-484.
2015-10-27)
1005-619X(2016)04-0394-02
10.13517/j.cnki.ccm.2016.04.030
47600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