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6-01-14韩虹李红玲郭晓伟

科教导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选修课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韩虹 李红玲 郭晓伟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素质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从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形式的改革、教学大纲的修订、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课程改革的成效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效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57

Abstract In our report, the significant of Quality Elective Course Chemistry and Society was analyzed, and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curriculum reform were expounded, from all the aspects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forms, revising teaching program, the teaching-training, improving the platform for networked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give the direction for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building.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 Chemistry and society; teaching reform

我校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全校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自从被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 开设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意义

首先,化学是一门重要自然科学,①伴随着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在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关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无处不在的科学。化学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我们可以忘记了化学的存在,但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化学。化学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方面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二,化学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②开设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阐述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化学、绿色化学、能源化学、药物化学等交叉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可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在于拓展化学教学视野,体现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化学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现代化学的进展、社会广泛关注的能源材料环保等热点问题,实现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规定18课时,每周2课时,9周之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修订“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③

在原“化学与社会”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36课时的基础上,压缩一半课时,用18课程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简优化。新的课程标准如下:

第1章绪论(2学时),1.1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1.2化学学科的分支。

第2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学时),2.1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2.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3元素周期律。

第3章能源(2学时),3.1 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3.2 碳的化学,3.3煤炭及其综合利用,3.4石油和天然气,3.5核能(原子能),3.6化学电源,3.7能和新能源的开发。

第4章化学键(1学时),4.1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4.2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4.3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4.4 金属键,4.5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第5章环境与环境污染(2学时),5.1环境与生态平衡,5.2 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循环,5.3大气污染,5.4水体污染,5.5 食品污染,5.6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6章化学与环境保护(2学时),6.1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要求,6.2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6.3 三废处理,6.4 绿色工艺的设计。

第7章晶体结构与晶体材料(1学时),7.1晶体的结构特点,7.2 晶体的基本性质,7.3 晶体材料。

第8章无机材料(1学时),8.1 材料科学发展概况,8.2金属材料类,8.3 铝合金和铝锂合金,8.4 新型金属材料,8.5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9章合成高分子材料(1学时),9.1高分子的结构和特性,9.2合成高分子材料,9.3新型高分子材料,9.4 复合材料。

第10章化学与生命健康(2学时),10.1 生命体中的重要有机化合物,10.2 基因、遗传信息,10.3氧自由基与人体健康,10.4药物设计。

第11章营养与化学元素(2学时),11.1 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的分类和主要功能,11.2营养与健康,11.3树立平衡营养观念 。

第12章化学的继往开来(1学时),12.1 化学的发展史,12.2 化学学科的长久任务。

3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3.1 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

“化学与社会”课程以化学知识为主线,确保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内容要紧跟化学科学发展步伐,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④例如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绿色化学工艺的设计,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物“零排放”。我们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学生熟悉的例子阐述通过化学方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新科学知识。

3.2 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不能拘泥于深奥的化学原理。例如第2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我们重点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辛苦劳动。对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只是了解,没有必要深讲。又如第3章能源,我们重点讲了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石油与世界格局的关系。

4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4.1 分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讲授教学内容

化学渗透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面极广。化学与社会的授课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每位教师的精力所限,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成为专家,所以,由不同研究专长的教师组成授课群体成为最佳选择,它能够集众家之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例如,晶体结构与晶体材料、无机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等内容,由擅长材料化学的教师来讲授;生命现象与化学、营养与化学元素等内容由生物化学的教师来讲授。

4.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教学团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恰当、充分地使用多媒体、视频和网络等手段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⑥

5 改革考核形式与方法

“化学与社会”是科学与人文教育交融的一门课程,⑦在授课内容上比较灵活、有弹性,所以,我们通过改革考核形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的考核方式是: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课题讨论发言等,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以“学习‘化学与社会”的心得体会”为题,写一篇论文,可侧重某一方面的体会加一个副标题。内容要求:(1)提出论点(通过学习“化学与社会”这门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内容,侧重某个方面认识比较深刻,根据这个比较深刻认识,提出你的观点。要求论点正确,积极向上);(2)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联系实际论证你的论点(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论点进行综合分析);(3)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什么结论,你有哪些提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提前告诉学生期末考试题目,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撰写论文,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6 师资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项目组的五位教师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其中一位教师通过读博提高教学水平。

7 完善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经过努力,已建成“化学与社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网络化服务。网络平台有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授课教案、作业习题、试题、教材教参、课件下载、参考文献等内容,给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使全校学生受益。

注释

①②储鸿.文科专业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26(1、2):58-60.

③ 唐有祺,王夔.化学与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④ 阚春.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34:742.

⑤ 路丽英,臧丽坤.李新学.化学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7.22(1):30-32.

⑥ 郑旭熙,方明建,傅敏,等.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化学与社会》教学改革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6(5):148-150.

⑦ 李新学,路丽英,臧丽坤.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94(2):18-20.

猜你喜欢

选修课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