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模型视角下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研究
2016-01-14赵娅
赵娅
摘 要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常态化行为,但来自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惯性阻碍着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构建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明确教学改革惯性的来源,提出相应的管理组织惯性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组织惯性 价值链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19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teaching model must transform in the university. But the inertia of manag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ists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order to supply the measures of managing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the paper constructs value chai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during the course of teaching reformation based on the visual angle of value chain mod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ertia; value chain model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除去全球经济不景气原因,大学生技能和企业要求技能存在矛盾是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必须深刻思考培养目标的问题,教学改革也必须成为常态化行为。
改革的前景让人羡慕,但改革过程的艰难以及改革的效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高校相关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惯性是影响教学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惯性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物体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组织研究学者将其应用于组织理论,用来指组织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相关管理者没有教学改革前瞻性的胸怀,教师不专注于教学改革,学生不配合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阻力因素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探讨教学改革中的惯性问题,寻找到有效管理组织惯性的策略,有助于为学校、教师等群体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与借鉴之处。
1 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钟勇为,王亚欣,2009),①当前探讨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阻力源、应对阻力的对策等方面。
1.1 教学改革阻力来源
姚利民(2010)认为,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阻力主要源于学校、制度和管理、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方面。学校对教学改革重视不够,管理工具过于理性,管理者忽视教学的学术性,教师缺乏培训和改革动力,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和学习惰性。②
还有学者从文化角度探讨阻力来源。肖正德(2010)认为我国传统“德性”的教学文化、本本主义的教学文化、守城式的教学文化、控制型的教学文化和功名化的教学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文化阻滞力。③张宏勋等(2012)认为高校实验室教学文化变革阻力主要来源于变革对象的强大惯性、变革主体的行为惰性和变革环境的复杂性等三个方面。④
1.2 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探究教学改革阻力后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化解阻力,推进改革。学校要重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教师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支持、配合教学方法改革(姚利民,段文或,2013)。⑤
张宏勋等(2012)提出“以人为本”、营造危机感、重建变革激励机制和教学效果考评机制、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等对策来克服变革阻力。⑥赵冬臣,马云鹏(2012)通过分析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近十年的三组11节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改革应考虑到教学的文化特性、教学改革的渐进性和反思的持续性。⑦
车丽娜(2013)认为教学改革观念的确立需要历经如下过程:教师个体对教学改革观念的认知、教师群体形成共识、学校管理者有力推进、成熟教师个性化的创新。⑧黄燕芳(2011)以英语课程为例,也探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克服措施。⑨
当前的研究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支撑,但以教学改革惯性为主题进行研究的鲜有涉及,惯性是组织领域推动变革的热点课题,同时针对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也有待丰富。价值链模型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可用于组织自身分析的一种工具,借鉴该模型提出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模型,可更直观地表明教学改革惯性的来源、种类与相应的管理方式。
2 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构建
2.1 基本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模型是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构建的,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企业活动分成基本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辅助活动(支持企业创造价值),在各种活动集合的价值链条上,企业可以识别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实现价值的创造。⑩
2.2 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
教学改革中惯性来源于多个方面,每一种惯性都会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影响学校的发展,管理好每一种惯性对学校来说都是增加价值,增强优势的体现,因此,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构建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如图2所示。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合体,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结构,对职权、职责等做出合理安排,才能支持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组织内部的构成要素必须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组织变革中,每一构成要素都具有强大的惯性,所以,按照组织惯性的产生来源,可以将其分为组织成员惯性和组织结构惯性。同时,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受知觉等认知因素影响,最终通过决策表现出外在的行为,可见,组织成员惯性是由组织成员的认知和行为构成的惯性。所以,综合分析,可将组织惯性分为认知惯性、结构惯性和行为惯性。
组织不仅包括静态的组织结构图,还拥有使其良好运行的动态运行机制,但这些都是由组织成员设计并实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所有惯性的根源在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在学校中,主要成员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组织成员惯性分为管理者惯性、教师惯性和学生惯性。组织成员惯性贯穿于组织惯性的始终。
综合分析,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构建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在价值链的下半部分,依次为认知惯性、结构惯性和行为惯性,上半部分为管理者惯性、教师惯性和学生惯性。需要说明的是,上半部分并不是教学改革惯性的辅助惯性,而是借鉴价值链模型的某些惯性会贯穿始终的思路来进行分析。根据该模型,有效管理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后,学校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3 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应用
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教学改革惯性的来源,提供了管理组织惯性,促进高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操作可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3.1 高校管理者调整认知模式
认知惯性、行为惯性和结构惯性贯穿于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而认知惯性是所有惯性的基础,尤其是高校管理者,他们对于教学改革的看法关乎学校发展的大局,要克服惯性障碍,管理者首先要调整认知模式。有些高校管理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敏感,或者是即使意识到学校需要变革,但习惯于过去成功的思维模式,依赖于原有的决策方式,以为这些过去的惯例会继续适用于学校,在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些思维模式禁锢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必须加以调整。德行垂范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管理者要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与教学改革进行配套建设。
3.2 教师加强个体与团队学习
教师是教学改革直接的实施者,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随着自身的成长,教师的授课模式基本固定,教学方式方法也逐渐稳定,教学改革要打破这种稳定局面,教师自然会有所抵制。同时,教学改革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前途的渺茫也会加剧这种惯性。要改变教师认知与行为上的惯性,不断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除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也必须不断加强。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对学生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的掌握不够娴熟,高校可进行适当培训以完善相关知识。
同时,在合作的时代,团队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教师一般独立完成教学工作,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精品课程团队、教研室等都是进行团队学习的良好载体。利用教学团队的规范力可以有效降低抵制力量,在加强教师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建设学习型团队,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认知与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学习力,构建教师、教学团队和学校三层次的学习型教学体系。
3.3 增强高校组织结构的弹性
组织结构是使组织任务得以分解、组合与协调的框架,包括组织部门的划分与层级的设置。高校一般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结构,这种结构在稳定的同时不够具备灵活性,结构惯性自然产生。而管理者同时承担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任务,要使组织结构惯性得以减少甚至无处遁形,管理者需要使组织结构具备灵活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也需要适应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
教学改革成为高校教学过程的常态化行为,从结构上也应高度重视,予以配合,可建立专门教学改革机构。为避免各方阻力,该机构被授予教学改革的决策权,这样从结构上保证不受传统直线结构机械性的影响。
3.4 提升教学改革氛围,塑造校园创新文化
高校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谋求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而组织文化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无形的却是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学,但在当前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的较大比重让教师无从更多关注教学,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改革更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学校相关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潜心教学,通过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励教师,同时改革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对职称评定等向教学型师资倾斜,这样才能为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塑造创新型校园文化,这样一线教师才敢于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大胆质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也能增加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但创新型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管理者需要锤炼变革型领导的优秀品质,使学校形成具备合作与创新氛围的学校。
3.5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过程
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需用学生的培养质量来衡量,教学改革过程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既有“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被动接受多,主动学习少,这种外在行为上的惯性表现根源于学生的认知惯性。象牙塔的生活是稳定的,不管校园外竞争如何激烈与己无关,殊不知不经过几年的自身修炼,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未来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生要首先调整心态,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其次,对教师进行的教学改革不能漠视,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对老师采取的新的教学方法等予以肯定或大胆质疑,课下主动准备相关资料。唯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才能掌握教学改革进程,实现良好教学改革效果。
总之,教学改革进程中充满了各种阻力,形成了强大的组织惯性,利用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高校相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从认知、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整,必将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为高校塑造持久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青年项目 “组织变革中的组织惯性问题研究”(GZF2013XQNLW018);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价值链模型视角下教学改革中的组织惯性研究”(GZJG20 14—B04)
注释
① 钟勇为,王亚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102-106.
② 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③ 肖正德.教学改革中的文化阻滞力——我国传统教学文化特质及对当今教学改革的牵制[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00-204.
④⑥ 张宏勋,和萌林,陈从志.高校实验室教学文化变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50-153.
⑤ 姚利民,段文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⑦ 赵冬臣,马云鹏.教学改革的渐进性:不同年代优质课研究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10):115-123.
⑧ 车丽娜.课堂教学改革观念的确立[J].当代教育科学,2013(7):14-15.
⑨ 黄燕芳.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报业,2011(5):130-131.
⑩ [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