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2016-01-14吴丹叶倩倩董励马立兴
吴丹+叶倩倩+董励+马立兴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部作品,小说根据真实事件写成,并开启了英国现实主义的先河。《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发展的小说。近三百多年来,这部被视作是描写航海历险传奇故事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英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地也流传极广,受到各国几代读者的欢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矛盾;冲突
一、鲁滨逊内心的矛盾冲突
鲁滨逊是资产阶级的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他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在流落荒岛之后,他曾看着岛上的万物说:“这一切都是我的”。他对领土具有强烈的占有观念,甚至把荒岛称做自己的“小王国”。他在荒岛上不断地开拓,其实也是对荒岛不断地占有。
这个荒岛已经是鲁滨逊的殖民地,而他本人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统治者。当鲁滨逊完成了对荒岛的完全占有之后,便开始进一步对“星期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文化殖民,实现精神上的殖民,使“星期五”接受他的语言和宗教。西方资产阶级殖民者持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白种民族优越感,并认为西方思想文化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和处于边缘地带的非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这些揭示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殖民主义思想观念。鲁滨逊对“星期五”进行的文化殖民主要包括语言殖民和宗教殖民。语言殖民主义是凌驾于生物肌体之上的文化现象。语言殖民主义以淘汰劣势民族的文化为本质,在统一全人类语言的行为基础上将进一步取得统一人类思想的效果。语言殖民是文化殖民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殖民者认为自己拥有最先进文化,于是总是热衷于把他们的文化发扬光大,希望在世界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是文化殖民主义的根源,文化殖民主义通常带有些政治或经济目的。在小说中,鲁滨逊甚至不屑于询问土著人的名字,就按照救“星期五”的时间,为土著人取名,并告诉“星期五”他自己的名字叫“主人”,随后才教“星期五”如何说“是”和“不是”等。鲁滨逊用语言界定了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这段情节成功颠覆了他者的语言,进而彻底摧毁了美洲文明。鲁滨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形象,“星期五”不仅仅是一个加勒比地区部落的土著人,而且他也代表了被欧洲帝国主义压迫的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苦难民众。鲁滨逊是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时代的艺术产物,是欧洲殖民意识的经典再现。
二、鲁滨逊内心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
《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发展的小说。鲁滨逊出生于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这方面的熏陶,但是鲁滨逊并不甘于这样默默无闻、平庸的去虚度自己的年华,他渴望出海冒险去实现自己的报复。在梦想的指引下,鲁滨逊曾经三次背着自己的父亲偷偷的出海冒险,但是在第三次去非洲贩卖黑奴的出海航行中,鲁滨逊所乘坐的船只遭遇了特大的风暴袭击,导致最终全船覆没。在这次灾难中只有鲁滨逊独自一人漂流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荒岛上,并且在荒岛上生活了整整28个年头。在这28年中,鲁滨逊凭借其坚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仅仅依靠自己的双手最终在这个荒岛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物质王国以及精神王国。最后鲁滨逊搭乘一艘轮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荒岛的财富以及巴西的种植园为他带来了无尽的利润与财富。
《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丹尼尔·笛福第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中当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殖民主义意识形成产生提供了必须的土壤。英国早在1680年至1700年的工业革命开始,殖民地扩张就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截止到19世纪其殖民地的扩张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的殖民地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丹尼尔·笛福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资源。丹尼尔·笛福生活在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的初期,当时正是英国殖民地大肆对外扩张、寻求海外市场、资本主义逐步上升的阶段。丹尼尔·笛福作为当时的中小资产阶级深受当时社会殖民意识的影响,并且大力支持殖民地的扩张。在丹尼尔·笛福的意识中资本主义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其本质就是贸易的发展,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这个狭小范围的经济发展,社会将会停滞不前。因此对于经营、夺取殖民地以及黑奴制度的制定他都持以支持的态度。丹尼尔·笛福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历史对于其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且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充分的体现。
鲁滨逊作为丹尼尔·笛福笔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身上充满了作为资产阶级殖民者所具有的性格与意识。但是通过故事的逐渐发展,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鲁滨逊对于黑人“星期五”独特而真挚的情感,其原因让我们深思。当第三次航海遇到危机后全船只有鲁滨逊一人独自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陌生恶略的环境狠狠的将鲁滨逊从一个工业文明、经济发达的社会丢弃在一个人类初级生活状态的原始社会,这种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了鲁滨逊的心理。在这座荒芜的岛屿上,富足享乐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鲁滨逊当前的唯一需求就是如何在这座岛屿上生存下去,与生命相比经济利益已经无关紧要。在荒岛生存的时间里,鲁滨逊自己制造粗糙简单的使用工具、自己亲手搭建简陋的房屋、亲自驯养动物、亲自种植粮食、亲自缝制衣物。当星期五进入鲁滨逊的生活后,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并且共同消费。因此在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中,他们都是自给自足,没有买卖、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的流通,这些殖民主义以及资产阶级更是无从说起。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极为相似,但是受到多方面环境的共同影响,每个人逐渐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扩张的阶段,当时的社会无疑为鲁滨逊灌输了殖民地扩张、经济发展、剥削剩余价值等思想观念。而荒岛接近于原始社会的生活使他脱离了人类社会、在这里没有经济利益、没有物质的刺激、没有社会的竞争,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实质就是为了生存。因此在荒岛的生活让鲁滨逊对金钱的欲望以及殖民地的扩张得到了缓解与淡忘,获得了对星期五真挚美好的感情。
综上所述,鲁滨逊在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海外殖民逐渐扩张的社会历史时期里,被教化成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殖民者,冷漠无情、惟利是图。在船只遇难、独自漂流到荒岛之后,那里原始单纯、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唤起了鲁滨逊内心的平静和人性中真挚的感情。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鲁滨逊内心中产生了矛盾冲突:一方面,表现出对过去资本主义殖民形象的依稀眷恋;另一方面,感受到并表现出人性中那种单纯美好的真挚情感。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那种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 从《鲁滨孙漂流记》看十八世纪西方文化[J]. 芒种, 2012(07).
[2] 侯晓艳. 从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趋近——论《奥德赛》与《鲁滨逊漂流记》中西方人个体意识的增强[J]. 作家,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