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原》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一战后西方社会变化的分析
2016-01-14高懿慧
【摘要】艾略特的《荒原》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均用不同的笔调表达出了一战后英美人民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和普遍的失望情绪。两位作者分别通过象征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从而寻求人们精神力量的引领,最终找回人性的本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国家的社会变化以及其历史意义,从而追寻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拯救堕落的社会。
【关键词】堕落;一战;精神废墟;西方社会;拯救
一、引言
从20世纪早期开始,人们的生活似乎突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发明使人类可以史无前例的到达他想去的地方。电话、广播、书籍、报纸以及杂志随处可见,这不仅使人们为之兴奋,同时也将其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之中。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改变了人类,人们一战前对于新世纪的美好畅想在一战后被完全颠覆了。成百上千的移民将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带到了美国,这一切变化正在随时随地冲击着美国的传统思维。一战对于那些对战争秉持乐观积极态度的人来说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一些英国和美国作家。
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无疑是现代英语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都是思想上的先行者,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回应。艾略特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诗人和评论家,他为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艾略特的诗歌和评论脱离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固有模式,他是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使诗歌写作技巧得以不断发展。作为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艾略特的作品对于20世纪甚至当今文学史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艾略特也是一位具有独特性格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时代的回音”。一些西方文学甚至将20世纪视为艾略特的时代。他的评论理论在20世纪文学史发挥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被公认为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喧嚣的20世纪”的代言人。几乎在各个方面他都是这个令人兴奋的年代的缩影,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期,期间众多作家活跃于文坛,而菲茨杰拉德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展现了大萧条背景下美国上层社会的精神面貌。他的天赋和伟大使他本能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美国的发展对等,不经意间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脉搏。
因此,本论文目的在于探索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和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各自的思想,通过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荒原》折射出西方世界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发展。
二、《荒原》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分析
在开始分析一战后西方社会变化之前,对于《荒原》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手法和人物设置最好有一个简要清晰的介绍,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均创造了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人物形象。虽然在《荒原》中并没有具体的人物,艾略特尝试通过描写一代人来表现那些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百上千的人们遭遇,这对于读者而言,尤其是有过类似经历的老人,可以找到与他们生活的共同点,引起共鸣。这两位作者均生活于20世纪20年代,他们的作品也可视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个人经历、性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某种程度上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折射。一战后,西方社会变得混乱和堕落,人们丢失了信仰、理想和追求。“荒原”看起来像是西方世界丧失精神信念的一个标志,那个时期的人们称为时代的一个缩影。
1、《荒原》
虽然《荒原》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它包含了更多关于西方社会文化的现象。鉴于它的思考模式和反对传统艺术表达方式,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史上最难翻译的诗作之一。死亡、希望、枯萎和重生相互编制其中,看起来章节混乱无序,但实际上联系着作者的思考和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避免困引起困惑和传统的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年轻的美国作家参与到战争中,他们呐喊着要结束战争。然而,这场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仅仅是无限的苦难,使得这些作家更深刻的理解了所谓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战过后,强权政治和虚荣的唯物主义仍然存在,这完全颠覆了一整代人的原有理想。他们的生活开水变得漫无目的,失去方向,精神的空去感和寂寞驱使他们背井离乡,继续艺术创作。
看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像合乎道德,它宣扬美好的世界即将开始,所以年轻人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但是最后却使好多人失去了性命,一些人回到家乡,他们无论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重创。最重要的是,受道德约束的信仰也不复存在。一战后,一整代美国年轻人秉持民主思想,然而,“圣战”最终只是强权政治之间的较量,他们感到自己如同被祖国抛弃了一样,信念轰然倒塌,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艾略特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历史视角中,呈现出一个普遍的社会。可以说,荒原意识是一种意识危机,荒原的覆灭是拯救消沉世界的可再生方式。
《荒原》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的精神废墟的画面,概括出一代人的精神状态的面貌,在英国诗歌史上,《荒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艾略特通过运用典故将当今和过去对比,他希望通过帮助读者引起人们的共鸣。战后西方社会不能容纳这首诗歌就像柏拉图将诗驱逐出他的乌托邦一样。整个社会沉浸于一种荒原文化危机之中,而现代人们就是战争的牺牲品。在高度的科学原则和富有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之下,信息和科技依赖于现代社会并且自17世纪开始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身体的解放,哲学和科技反对神学,国家抵抗国教,理性取代了信仰。但是就如柏拉图用肉体抵抗灵魂,情感抵制理性,当代西方社会同样抵制理性。作为控制人类身体的标准,当代西方社会使人们丢失了信仰,因此精神世界变成了荒原。
2、《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的故事提醒我们,为了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应该不懈坚持梦想并且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总之,只有追求适当的梦想,才能最终得到幸福的深泉。
杰伊·盖茨比,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贫穷年轻人,他爱上了漂亮的富家女孩黛西。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然而他太穷无法取黛西为妻。黛西转而嫁给了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这令人盖茨比大失所望。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为了赢回他的情人,盖茨比周旋于非法制造和其他秘密的非法活动中,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暧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当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叙述者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令人眼花缭乱的股市突然崛起,导致持续增加的国家财富和新唯物主义的出现,人们的消费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我们不能否认盖茨比的悲剧是小说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分。他梦想赢回黛西的爱,但最后一切却都注定成为碎片。首先,盖茨比错误的认为如果他是一个有钱人,他将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人,不过这似乎只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盖茨比对黛西有很大对的热情,但他却忽略了他的梦想是完全错误的。在他们见面的那一刻,盖茨比的性格改变了他对金钱的欲望。
菲茨杰拉德同时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经历都融入到对盖茨比这一形象的创作中,真实的呈现给读者一战后的人们生活如何破败不堪,精神如何萎靡不振。小说来源于现实,但有时又会表现出更加戏剧性和令人惊讶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盖茨比的悲剧是由于他的人格分裂造成。他的典型性格和个人经历更像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正如盖茨比的最后结局逆转而终。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让我们对于战后一代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三、一战后西方社会变化的分析
关于西方世界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变,最好通过分析它的历史背景以及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文学作品的表达总是与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众所周知,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当我们研究一个特定时期时,这些因素不可或缺的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1、西方社会变化的三个方面
(1)经济
如果你热衷于历史研究,你会发现20世纪前十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有趣的阶段,期间发生的两件大事不能被忽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因此这个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这10年与其他时期如此不同。
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改变了它原本的面貌,首先,当人们充满信心激情满怀奔赴战场重建一个更加安全民主的世界时,一战对于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能否认一战确实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财富因而美国变得比过去更加富有。经济上的一线希望误导了民众,他们认为挣钱只是小菜一碟,但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到1929年这个国家的经济停滞可以到达什么地步。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广播的出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群众的知识。电影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都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思想。美国迅速步入城市化,一个全新的工业经济形式发展了起来。大范围的生产、大众消费、公共娱乐已经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某种程度上它也引导着整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1920年代是一个新时代,各种各样的产品涌入市场,使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北美经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转变到平稳的发展速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美国依赖于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并且更快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种爆炸型经济对后来的发展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美国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上都取得了新进展,但当时非洲裔美国人、新移民、农民和无产阶级不同于其他人,事实上,有数百万家庭的收入不超过2000美元。这些问题使美国的经济繁荣开始滞缓。而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
1920年代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点不能被忽视, 女性有合理投票权利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大多数美国人陶醉于日益增长的财富积累和奢侈品,但有些人开始注意到社会风气的虚伪和贪婪并且通过讽刺的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然而,他所做的只是为了封锁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大萧条。
美国政府认为,在保护和促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下对其经济不干预。由于普遍缺乏信心,人们感到对社会和国家感到失望,这直接导致盗窃、谋杀以斗争以无尽的速度出现。胡佛总统曾要求喜剧演员为观众带去笑声来减轻压力,但最后却有大量关于他的笑话。当罗斯福就职时,胡佛说我们没有立场,对于新政府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一系列的阶级矛盾在美国下层社会根深蒂固。斗争遍布全国各地。当时受欢迎的儿童歌曲在纽约街头响起,梅隆按响汽笛,胡佛敲打罢工时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跑进地狱。
(3)文化
事实上,文学是文化的典型代表。流行音乐、禁止令、运动和文学已经成为1920年代的必要元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它破坏了一代欧洲人的原有生活,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的生命,这场战争是旧的价值观、固有的政治制度和过时思想的悲惨失败。战后的一代人,他们消极悲观,精神颓废,宗教冷漠,表现他们梦想的幻灭。自19世纪末开始,人类变得更加顽固,缺乏理性,这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原有思维。这是一场文化危机的“荒原”,当代人成为文化和精神的牺牲者,他们失去了生存和活下去的意义。
那些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和混淆自己的价值观,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和格鲁德·斯坦因。当大多数美国人都陶醉与自己的财富积累时,有些人开始讽刺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19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年代。虽然美国的历史只有简短的二百年,它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成,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人们称它为“大熔炉”,然而,不变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看起来1920年代的文化似乎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2、西方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归纳和总结西方世界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的两部作品。
艾略特的《荒原》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战后一代的生活,通过对比,从这两本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同点来比较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的高度概括。艾略特描绘的荒原景象震撼了西方世界,艾略特寻求拯救的探索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艾略特从反传统开始,最后他自己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艾略特试图以恢复宗教信仰来拯救西方的荒原世界,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他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与革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
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很具特色。比如,发芽的尸体,在死水中垂钓的渔王,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这些鲜明的意象常常同时还有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并置和对比的应用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诗人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将形成明显对照的节奏、词语、意象等放在一起,准确地勾画出时代特点和人的精神面貌。诗中大量使用的历史事件,同今天的绝望与荒凉形成对比。诗歌常常是戏拟式引用的大量作家的作品片断,凸现出今日西方文化的颓败。《荒原》以启示性的神话构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厚的哲学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成为现代主义诗歌无可置疑的经典作品。艾略特使用“荒原”来概括,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退化,获得显著的效果。再生来源于死亡。在诗中,人类生活在旷野面临死亡的威胁,精神空虚。那些人没有信仰和信念,没有爱和感情,没有沟通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死亡是最好的选择结束生命,获得重生。
菲茨杰拉德通过创造盖茨比这个角色,表达了他愤怒的态度。《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的一个高度概括,尤其是随着人们的美国梦幻灭,一个充满贪婪、欲望和金钱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出现,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后一代年轻人迷失了自己。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展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影响批判资本主义文化。更重要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且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衰弱经济。盖茨比把自己的名字由詹姆斯·盖兹改为杰伊·盖茨比来表现他的重生。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间的一座桥梁。
一战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人们对于这个结果变得极度失望。由于人们的理想主义,年轻人被鼓励奔赴战场,然而面对四处弥漫的悲伤情绪时,对于那些曾经对国家充满希望的人来说,对于国家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热情瞬间变得毫无意义,激情和梦想不再随处可见。全新时期的国家地位同样需要一种表达声音的方式,伟大的思想家逐渐意识到过去的形式已经跟不上新的现实生活,有必要通过语言开拓出一条新路。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它反映了美国战后一代的孤立和堕落。它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凋零和危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可被看作是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1920年代的社会变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观念开始发生改变,人们积极地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出现。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公众开始把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标准。事实上20世界2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是残忍、无情、虚伪、肮脏和丑陋的样子。由于缺乏精神引领,美国和欧洲的战后一代不负责任的行为使那个时代也变得愈来混乱。
3、历史意义和社会变的影响
通过分别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荒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当我们研究历史上的事件,在最常见的情况下,历史意义似乎更有价值与事件本身相比,这使我们意识到地球上的一个事件极端可能带来的人类。人们普遍承认,《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荒原》可以视为发展的镜子西方1920年代社会变革。
首先,虽然大萧条已经结束很长时间,人们仍然密切关注这一时期,因为没有人想重蹈覆辙,继续毁灭之路。如果必须用一些确切的词来形容过去的20世纪,幻灭,堕落,救赎,腐败是首先出现在我脑中的几个词。人们对于未来怀有的美好构想,最终一切都结束于相反的方向,20世纪的美国和欧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启迪。
其次,“咆哮的二十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急剧变化,人们物质富有,却精神贫瘠,他们变得无助,失去理智。看似繁荣的表面下去掩盖着沉重的危机。我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荒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隐喻。
而且, 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世界社会发展的导火索或催化剂。人们常常在经历可怕的事情后才会吸取教训。设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那么还需要多么悲惨的事情来揭示真实的人类。20世纪20年代是一篇宏伟的交响乐,它传送着金钱和欲望的符号。理想和信念是时代的精神支柱,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戏剧性的展示了1920年代,但也反映西方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精神荒原中,这两位作者是伟大的开拓者。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必要从过去获得前进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欲望也随之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我们可能会忽视构建精神世界来继续接人类历史的旅程,我认为,这也正这两本书的意义和其启示。
四、结语
通过阅读艾略特和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让我们对20世纪20年代西方世界的社会变化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带给读者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启迪。它让我们回顾过去那段难忘的历史的同时,让人类更好的向前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荒原》这首长诗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有人曾经说过盖茨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代表了一战的悲剧结局,是人们堕落、腐败和孤立的一面镜子。在了解了战后一代的性格之后,我们开始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社会变化。
一战后的社会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通过分别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荒原》,可以发现一战后西方社会变化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战带给人类的启示似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艾略特称《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散文版的《荒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世界的社会变化。看起来我们人类在提升自己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包括精神世界的建立。我们十分需要正确的精神指引,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Benyman, John. F. Scott Firgerald [M]. New York: Monarch Press, 1978.
[2] Dalton Gross& Mary Gross.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Gatsby [M]. Bei Jing: The College of People Press, 2008.
[3] Eliot, T.S. "The Frontiers of Criticism" in On Poetry and Poets [M]. New York: Noonday Press, 1961.
[4] Eliot, T.S. The Waste Land [M]. New York: W. W. Norton, 2001.
[5] Fitzgerald, F. ScottBloom, Harold. The Great Gatsby [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6.
[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7] 陈 许. 评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N]. 徐州: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0(5).
[8] 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9] 刘世娟.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梦想三部曲 [N].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0] 毛龙忠. 英美文学精华导读华[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11] 王佐良. 英国诗史[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7.
[12] 吴建国. 菲茨杰拉德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3] 张伯香. 英美文学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高懿慧(1991—),女,汉族,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