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分析技术在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2016-01-14时云庄国波
时云+庄国波
摘要:本文从分析辅导员与学生谈话面临的问题入手,总结谈心工作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填写各个阶段的谈心记录,将笔迹分析技术中雅曼的三条原则以及七个类别理论原则运用到分析学生笔迹中,通过案例分析证实其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而提高谈心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笔迹分析;大学生;辅导员;谈心工作;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49-0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中明确要求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谈心工作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有效的谈心工作可以使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谈心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针对性的获得又需要得到谈心效果的真实反馈。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前要尽可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在谈心后重视谈话效果的真实反馈。本文提出在谈心工作中运用笔迹分析技术的相关原理,将谈心工作划分为三个重要步骤,使辅导员的谈话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笔迹分析技术的概念
在16世纪,意大利学者巴尔迪在其著作《根据书写字迹判断人的性格》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笔迹学的概念。18世纪初期,欧洲就有专门的笔迹学学院。二战后,随着西方人体语言学和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笔迹分析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笔迹分析技术也被称之为笔迹测验技术,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笔迹学研究,国外在1980年就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笔迹特征在长时间内是很稳定的,笔迹学专家认为笔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反映测量个体特征。因此,笔迹分析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广泛应用于欧洲大陆国家。
在我国,自古就有“心手相通”、“字如其人”的说法,汉字笔迹与书写者心理的相关性认识和研究可以上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之久。汉代扬雄首先提出了“书,心画也”之说(《法言·问神篇》),其意是说,字迹即是心灵的痕迹。但是对于现代汉字笔迹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等对笔迹与人格的关系探索。90年代,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笔迹心理分析的研究。1999年,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将《笔迹分析技术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研究》正式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一套建立在欧洲笔迹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与中国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笔迹分析技术作为一项人事选拔与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人事管理和测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面。
所谓笔迹分析,是分析书写者的书写绘画及无意涂鸦时的字迹特点和规律,以此为依据判断出书写者当时的生理特征(如年龄、性别、健康等)以及心理状态(如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等)。分析结果可为个人提供成长指导、婚恋咨询或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意见。
笔迹分析还可避免因个人意愿的不同而带来的掩饰、歪曲等局限的负面影响,苏州大学心理系童辉杰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判别模型,来对比笔迹、人格和能力三种测验。在医药销售人员选拔与评估的效果中,结果发现笔迹投射测试实验的效果比较好,而另外两个的效果实验不是很理想。国内外实践证明,基于笔迹分析测评具有操作简捷、准确性高、个性化强的特点,因此它不仅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加以应用,而且还能广泛地应用于升学择业、婚恋择偶、心理咨询、疾病诊断等诸多领域。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角色不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在社会中甚至是在学校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现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客观因素,就是社会学属性和教育学属性,这对于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教师是严肃的、有学识的角色,他们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教他们知识,就谈心过程而言,谈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改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学生没有任何主导地位,在学习上他们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在教育中他们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谈心。因总体上教师的知识、教育是高于学生的,他们有责任并且有义务教育学生。因而不平等的角色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再教育。
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关联的双方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谈心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本文所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专指谈话过程中关于特定信息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称分布状态。因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谈话存在的前提。不对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外生信息,诸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业余爱好、身体状况等信息不是由学生自身造成的,某种意义上是家族遗传的,天生的;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内生的,取决于学生行为本身。第一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信息,第二类称为隐藏行动。在谈话过程中,师生双方互为信息源。师生双方相互传递信息质的优劣和量的多寡,以及双方相互信息吸收与否和消化多少,直接决定了谈话效果的好与坏。
3.需求不平衡。所谓需求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主体需要与辅导员主导需要不平衡。随着“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力量,他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与追求上比“80后”的学生更为自我与超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较以前更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强三弱”: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竞争意识强,受挫能力弱;个性特征强,感恩意识弱,其整体思想状况呈现明显的“双重性”。但其作为青年本身主流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又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主体需要存在矛盾状态。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和学生的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对于高校提供的服务方面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如实地将情况反馈给高校各相关部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将高校关于问题的相关处理意见反馈给学生。因此,谈心是辅导员工作的主导需要。谈话双方内心需求的不平衡使得谈话过程中双方心理能量不平衡。endprint
解决因角色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以及需求不平衡而形成的辅导员谈心工作中难题的路径在于不断增加对工作对象的了解与把握以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而了解学生的途径除了辅导员平时工作中的接触与观察,通过其他同学、学生家长、学生成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表现等等之外,更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去了解学生。“有诸内,必形于外”,笔者认为通过学生的笔迹,是增加对学生了解的有效外在显性途径与载体。
三、笔迹分析理论与技术在谈心工作中的运用
1.雅曼的笔迹学理论。法国笔迹学家雅曼将笔迹分成七大类、175个小类:即压力、形式、速度、连续性、布局、大小和方向,并说明了这七个类别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关系。
笔者将这七个类别分为反映自我主观状态以及人与外界关系两部分。
2.笔迹分析技术在三段式谈话中的运用举例。所谓三段式谈话即将谈心工作分为前段(准备阶段)、中段(谈话阶段)、后段(总结阶段)。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谈心的过程是将一定的思想观念运用语言媒介,作用于谈话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然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就难免有冗余,冗余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因此,为保证谈话效果,在谈心工作的前段就需要搜集有关谈话人的相关信息,并由谈话人做好相关记录。
为了检验被谈话者在谈心工作中接收到的信息点和信息量,我们有必要在谈心工作的中段及后段通过手写记录这一方式来检测谈心的效果。尤其是当辅导员在谈心对象数量较大,性质较为复杂时,更应该注意对谈心工作的记录,作为相关工作台账做好备案。
为了加深谈心工作对谈话者的影响,后段的谈话记录应该由被谈话者手写完成。考虑到辅导员谈心工作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延长学习年限生等,谈话内容及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所以有必要对谈心对象进行分类,帮助辅导员形成系统完善的谈心思路,提高谈心能力。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因个人兴趣有意转专业的同学主动要求找辅导员老师谈心。在谈心工作前段,笔者请谈话人填写谈话信息表格,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高中阶段获得荣誉、转专业理由等方面。该生字体略大,结构较为松散,笔迹线条较为平直,理由填写较为简单即个人兴趣、爱好。从该生笔迹中可以分析到该生思维较为宏观、不拘小节、不求精确、不够严谨、自控能力不足等信息。
在谈话过程中,笔者与谈心对象的谈话内容包括个人兴趣的澄清、对本专业与目标专业的认知、目前转专业的条件等方面。谈话中及结束后请谈心对象填写谈话表格,最终的表格呈现是一张基本看不到完整字迹的不规则线条。这体现了该生思路的不清晰及逻辑的混乱,另外,该生在与辅导员老师谈心中话语呈现臆想成分,经笔者与该生舍友了解,该生在宿舍里还有面对墙壁大笑等非正常举动。因此,笔者第一时间将谈话对象介绍给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经专业老师谈话后,转诊脑科医院确诊该生患有轻微精神分裂。后与该生家长联系,及时办理了休学手续。目前,该生已康复返校,笔者又与其谈话并要求填写谈话记录,记录内容已属于正常笔迹。
四、结论
谈心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从“心”出发,根据谈心对象、谈心内容的不同,辅导员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同时还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身为教师的责任感注重自身的素质和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根据在校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从具有外显性的载体入手开展谈心工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谈心工作的实效性,是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沙万中.笔迹中的信息及其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04).
[2]James U McNeal.Graphology:A new marking research techniqu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7,11,(4):363-368.
[3]Klimoski,Richard J.,Rafaeli,Anat. Inferring Personal Qualiti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83,56(3):191-203.
[4]赵庆梅.笔迹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J].中国人才,2002,(09):35.
[5]杨春晓.中国古代笔迹心理学思想综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1):87-91.
[6]杨国枢,林碧峰.中文笔迹与性格:一项探索性研究[J].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报告,1964,(6):39-62.
[7]赵庆梅.笔迹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J].中国人才,2002,(09).
[8]王晓霞.笔迹分析技术在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S1).
[9]童辉杰.笔迹、人格及能力测验在人员选拔中效度的比较[J].心理科学, 2003,26 (2).
[10]曲鸿雁.试论教学相长与终身学习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11]纪丽君.书写笔迹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3,1(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