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6-01-14凌云
凌云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任,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自身专业化发展进程,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及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本人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出发,研讨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11-02
一、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内涵
职业幸福感,是从事各类职业时因为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工作潜能的释放和工作成效的认可而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况[1]。对高校辅导员而言,就是在从事高校学生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与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幸福体验[2]。辅导员把自己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看作幸福的职业,在其工作中体验到职业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良好的感受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工作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只有在这种幸福感的激励下,辅导员才能在烦琐的学生事务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不竭的动力,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能量传递给学生,发挥积极作用。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1.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中的人,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被称为低级的生存需要,如食物、住所等;一类是高级需要,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将会取代低层次的需要并成为人类行为的重要原因[3]。根据这一理论,辅导员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至少需要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基本满足。(1)改善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不可否认,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首先都是生活的需要,只有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调动,才能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指数。虽然生活待遇对幸福感的形成并不起决定作用,但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递增[4]。因此,在不违背高校教师薪酬政策的前提下,对辅导员的生活待遇给予一定倾斜是十分必要的: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人水平相当;增加辅导员专项经费投入,提高辅导员工作补贴绩效津贴和专项奖励;为辅导员及家庭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方便。另外,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同时较为复杂,应不断优化奖励机制,通过奖励来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5]。(2)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需要,提升内在精神动力。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要应对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双重压力和挑战。而我国尚未建立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养体系,导致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没有明确认识,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不少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后不得不提出转岗要求,客观上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因此,各地高校应当给予辅导员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第一,提高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增强辅导员职业自豪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作用不能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体现,因此长期以来被视为高校教师中的“二等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职业认同和尊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思想上破除对辅导员职业的“歧视”,将辅导员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给予应有的职业身份认同;其次,提供职业发展平台,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平台和发展空间,扩宽成长渠道,尽可能地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知识培训机会,尽量使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促进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最后,改善辅导员政治待遇,在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外出交流、提拔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激发辅导员的事业成就感,从而实现幸福指数的提高。
2.全面激活辅导员的工作潜能。(1)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然而,当下的社会和高校,由于人们已习惯了辅导员不是教师的主流说法,影响到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角色定位。因此,对于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来说,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便无疑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条。首先是学校领导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辅导员,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的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他们能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体会到职业的高尚,心情舒畅地工作[6]。其次,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宣传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并表彰优秀辅导员典型,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鼓励,让辅导员的作用得到广泛肯定。最后,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增加辅导员评分权重,让学生自觉配合辅导员工作,树立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无疑是实现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针对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琐事多等工作的特殊性,制定规范化、系统化的工作绩效认定方法,并与待遇相挂钩;其次,设定优秀辅导员奖励机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倡导岗位成才,努力营造氛围,从而让他们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需求;再次,可以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根据工作实绩、个人专长和思想觉悟等,周期性地做好辅导员的职务转换和升迁,从根本上打消这一群体对前途的担忧,使他们于在岗期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3)注重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可以选拔推荐一批辅导员骨干继续进修,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其次,开展与辅导员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专题培训,并使其常规化、规模化、系统化;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再次,积极搭建辅导员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发展方向;最后,形成辅导员团队,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培养导师,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和辅导员之间的具体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完善培养机制,可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4)引导辅导员自我调整,主动适应工作。①帮助辅助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心态。这是提高辅导员幸福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辅导员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拿出最佳工作心态,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提高幸福感的根本举措。选择做一名高校辅导员,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大任务。只有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才能激发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②科学指导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合理期望的辅员往往在工作中更幸福一些。辅导员们可以根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7]的通知,朝着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领域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或是理论与实践研方面的专家。若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就必然会厌倦,也毫无幸福感而言了。③鼓励辅导员在帮助学生成长中获得心理满足。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而辅导员能以此为起点开展工作,就能寻求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受。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辅导员都将直接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体验到职业快乐,也必将从自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体悟到职业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升华[8]。辅导员通过教育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并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高校辅导员才会变成职业生命的主体,将学生教育管理的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从而对辅导员职业生活充分认同。因此,辅导员的幸福和愉悦更多地来自学生成绩取得和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毛芳才,莫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2,(6).
[2]李小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J].考试周刊,2012,(7).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8.
[4]王晓彦.在职人员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收入的关系研究[N].重庆:西南大学,2007.
[5]王峥.调查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提升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6]邹兴平.高校辅导员幸福观的价值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7]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2号.
[8]卫宇.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