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文科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探析

2016-01-14姜志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就业创业机制

姜志兵

摘要: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水平,通过对工科院校文科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的调研分析,从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增强指导、加强援助、推动实践等方面探索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机制,全面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切实增强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创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27-02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根据预测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与2014年相差不大,待就业人员数量仍十分庞大。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处于危机过后的复苏期,国内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重要转型,整体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状况亦不可避免。在相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下,理工科类专业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而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尤其工科院校文科学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需要我们根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状况,探索工科院校文科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实践切实有效地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一、工科院校文科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

文科学院的文科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当然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是,因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文科专业应该具有的优势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工科院校文科学院的文科专业,在校园整体大理工科背景之下,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受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也导致此类大学中文科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非常困难。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科学院在工科院校学科建设中处于较弱势地位。理工类大学文科专业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从师资力量到经费投入、从科研水平到学术成果等各方面相对理工科专业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也对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各学校文科类专业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且专业特色差异小,无法体现行业和专业的差异性,文科类专业工作岗位准入门槛较低,就业空间受到其他专业的挤压,这也导致了文科学院学生的就业困难。相对于理工科学院学生,文科学院学生创业过程中因缺少较强的专业或技术优势,且项目的专业性、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较弱,因此也降低了创业成功的概率。

2.文科学院女生人数居多,增加了就业创业工作的难度。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男生和女生在录用标准上还是存在不平等现象,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择过程中,对待男女生的态度和标准不太相同,人为设定了一定的障碍,使得录用门槛相对较高,这就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女生也相对较少。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学院相对与理工科学院来说,女生人数要多得多,这也就增加了学院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校级层面的就业工作以理工科优势专业为主,文科专业属于从属地位。工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均是理工科类专业,这部分专业形成了发展的特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这部分专业吸引较多对口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校级层面的就业工作也主要以这部分理工科优势专业为主,顺带关注文科类专业的岗位需求。对于工程技术类用人单位而言,到理工科类大学招聘基本都是招聘理工科类专业学生,提供的文科专业岗位非常少;而文科类专业招聘计划较多的用人单位,一般会选择综合性大学或以文科为主的大学进行招聘,这样会有更多选择的对象和范围。因此,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获得学校的资源相对较少,学生也很难像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学生那样获得充足的就业机会。

二、构建工科院校文科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

通过对工科院校文科学院近几年的就业数据和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一些有效的措施和路径,切实解决文科专业就业创业困难的关键问题,构建针对文科类专业就业创业的工作新模式,从而有效推动学校整体的就业创业工作。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拓宽就业渠道。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提高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多管齐下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争取更多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要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全员参与,为推动就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全员动员,挖掘资源,力争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就业率。

2.提前谋划、及早启动,营造积极氛围。学校和学院及早对学生的考研、出国、就业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学生的就业意向、意向地区、工资需求、选择行业等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学生就业意向登记表。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人人网、微博、QQ群、微信等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简历制作、应聘技巧、单位信息、宣讲流程、创业政策等有关信息,营造积极的就业创业氛围,推动学院全体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签约热情的提升。

3.区分类别、理清层次,增强就业指导。针对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特点,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文科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实践环节,加强就业课程的教学规律研究,开展就业创业指导。

4.关注困难、重点帮扶,加强就业援助。实施就业关怀行动,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支持、重点服务”原则,扎实推进家庭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工作,就业困难学生多数在学习、家庭或是自己的个性养成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就业中易出现自卑、消极心理,精心指导他们的就业观念和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在竞争中提升心理素质,对促进这部分文科学生就业至关重要。endprint

三、基于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南京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首批“2011”大学和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2010年,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了南京市唯一设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园,2011年获得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称号,2013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通过对近几年学校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经验主要结合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代表的文科学院的工作情况,在实践中基于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内容有:

1.加强合作、挖掘资源,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学校要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的合作关系,预期通过人才市场的资源推荐、组织单位参加学校举行的大型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通过组团招聘的宣传形式,扩大联系范围,让更多单位了解学校尤其是文科专业,为学校学生尤其文科专业学生有效就业增加机会。学院也要全员动员,充分挖掘资源,学院老师要群策群力通过自身科研项目、企业横向课题及其他社会资源与各类单位联络,争取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提供信息和就业机会,要广泛联络校友,通过其了解其所在单位招聘信息,直接从事招聘工作的校友邀请其来校招聘或直接向其推荐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岗位契合度和有效岗位数。

2.细化分类、区别对待,提升就业指导成效。针对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村官、考银行,意向去国企、外企和其他类别的企业,自主创业等不同类别的学生通过分类开班会、邀请相关类型的成功校友座谈等形式给予指导,帮助其进一步明确目标、确定努力方向;同时对每种类别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不适合在该类别里发展的学生帮助分析利弊,建议其转变就业目标,找准切合自己实际的就业定位,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3.增强联系、有效沟通,助力就业困难学生。根据前期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将学生划分为就业组、考研组等不同的小组,并根据学生选择,结合文科学院教职工实际,结合导师制协同开展分组互帮,组建“就业社区”、“考研社区”,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就业小组,由教师担任就业导师,每个专业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所在专业导师平均分配5至6名学生,就业导师与学生建立联络、沟通的稳定长效机制,积极帮助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毕业生确定或调整其就业目标,及时提供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的信息,细致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毕业后及早、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

4.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学校可以通过校内的产学研用服务基地的建立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构建校企合作的良好通道,通过建立校内、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文科学生提供锻炼场所。可以通过建立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发展机制,为通过高校创业成立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高校也可以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争取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促进跨区域科技成果与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跨地区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文科学院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术永.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009.

[2]刘芳.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人民论坛,2014,(1):146-148.

[3]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于海丽.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20(10):190-1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就业创业机制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