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信息能力困境研究

2016-01-14张良红张扬李谦

学理论·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能力多元文化新媒体

张良红 张扬 李谦

摘 要: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速度增加,信息传递内容增大,大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元文化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中充满了娱乐化的文化产品,加之大学生思想存在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研究,将全面了解大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判断与信息选择的态度,有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取、评价、利用所需信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新媒体;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0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更加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尤其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流更加频繁,新媒体的不断拓展直接促使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强度、便捷度飞速提升。东北师范大学樊磊在其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研究》中对我国文化格局概括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种观念的碰撞激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现象。

多元文化借助新媒体载体,使得信息发布、传播、获取所有人不受限制,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为多向互动,由被动获取转为主动收集,同时对于信息的感知能力也更加强大,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撞击。多元文化的碰撞极易动摇教育教授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影响大学生信息接收和信息认知,信息泛娱乐化更让大学生把通俗视为时尚,迷失自我。

一、当代大学生信息行为特点

现代社会,人们深深依赖于网络,通过网络来接触社会、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手机网民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87.8%的手机网民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其中,66.1%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网民最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场所为卧室/宿舍和工位/教室,占比分别为88.2%和49.7%。

互联网发展从“广”到“深”,大学生生活全面“网络化”,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转向“深入”,网络应用对大众生活的改变从点到面,互联网对网民生活全方位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以下行为特点。

1.信息选择丰富多彩,整合能力差

大學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时代性强,对新媒体的使用更为普遍与普及,受之影响也比较突出。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广泛性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单—单向的习惯,信息呈多项互动模式,多元文化在这种模式之下,动态变化发展,大学生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大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暗示,接收材料和信息能力倾向于整体直觉,深入分析少,思维趋于平面化,整合能力差。

2.信息接收碎片化强,系统性弱化

信息时代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新媒体在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冗杂无序;另一方面,信息发布与接收的碎片化,新媒体在时空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时,也导致信息发布与接收的随意性,容易信息失真[1]。这种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虽然短时间内扩充了大学生知识信息量,但是往往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弱化了思维和现象能力,导致看待现象不能深刻,缺乏思考,难以集中系统的学习知识,信息的冗余、虚假、错误的消耗让大学生难以区分信息的真伪,认知失调混乱,最终认识碎片化、无序化。

3.社交的直接性淡化,间接性增强

大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生活内容简单,现实社交集中在校园家庭,和外界的社交连接大多是通过网络交往来完成。网络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重新构建了信息生活环境,这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处理网络系统中杂乱、重叠、琐碎信息,个体极易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改变原先认知,形成群体心理认知,独立自主的现实社交正在不断弱化,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

4.认知功利性、目的性突出

在过去信息匮乏及传统主流媒体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大学生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方式获取信息,传统媒体报道主旋律多为积极向上正面报道,国家大事为主;而网络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和实时性,获取信息不受空间、时间障碍,网络媒体热点更广泛地覆盖了社会热点、娱乐事件,负面信息的比重大大增加,大学生的认知往只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新颖性,而权威性不是很重要,功利性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信息能力困境

1974年,保罗·泽可斯基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及技能”。中国华东师大王吉庆教授在其《信息素养论》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

国外对信息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信息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使用信息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便可被认为具备了信息能力。国外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比如美国的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在2001年颁布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包括五大标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能力一般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个人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水平和信息知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困境。

1.信息选择判断力困境

信息的选择判断即决策信息取舍以及分析信息成本,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判断其内容,并从中引出适当信息的能力。网络社会信息的发布、修改、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的广度越来越大,海量的信息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片面的、不实的、无用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对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差成为信息素养的困境。

2.信息搜集困境

信息搜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查找、提取、记录和存储信息,大学生在面對网络信息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信息源存在片面,收集方法单一,信息搜集内容杂乱,最后做不到有效收集。

3.信息整理困境

信息整理指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能通过适当的处理,通过挖掘信息的潜在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或用于学习和科学研究之中的能力。信息只有经过整理,才能读取到信息更为重要、深层次内容。大学生更多是对原信息的修改,甚至简单复制粘贴,对于信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4.信息内化困境

信息内化是指基于自己的认识、思考、意见去理解并创造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发布与传递,内化是对信息的独立思考,也是自身素养升华的关键步骤。大学生处理信息认知过程往往被分割成碎片,导致思维丰富且零碎,理性思维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弱,思维探索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信息化的不断加深,大学生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的建设将在信息社会发展中起到战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1.政府应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机制制定,推动其建设

信息能力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当投入人力物力,一是加强信息素养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具体的大学生信息能力评估、评价标准和方法,规范大学生信息能力;二要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组织管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负责机构,宏观领导,督促结合实际情况政策落地[2]。

2.大学生需提高自身信息鉴别力和思考力

网络时代信息的重要特征是海量信息和冗余信息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信息的真实性尤为重要,但如何判断呢?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通常会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为41.9%,“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占25.1%,“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为24.8%,只有少数时候会通过与专业人士讨论来进行判断[3]。大学生对待扑面而来的信息应当学会去伪存真,通过权威网站以及专业人士多方渠道多方比较,避免单一浏览,深入的分析研究信息内容和信息来源,选择一定的信息源,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收集。

3.大学生要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增强信息道德

网络媒体的虚拟打破了约束,大学生能随时、随地、随心接受和发布信息,信息覆盖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推送平台的完善,也给垃圾信息与负面信息衍生了生存空间,新的网络空间迫切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管理能力,包括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分类整理、分享规范等多方面,加强自我信息整理训练,养成主动整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做到分享要规范,使用信息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和知识产权,增强责任意识。

4.合力打造文明道德社会信息环境平台

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主要不同在于,传统媒体依靠于权威发布,公众被动的接收,定位于承受方,而新媒体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主动性,大学生从旁观者转移为参与者,再到传播者,实现其社会角色定位并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信息平台包括校园内外及家庭,高校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信息道德文化建设,培养其创新能力。社会各环节都应营造健康信息环境,发挥传统媒体权威影响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大学生信息认知提供可靠依据,促使其正确价值观形成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静,王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2).

[2]周俐军,王冬梅,李岩.中外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3]郑瑞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接收的行为方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信息能力多元文化新媒体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探析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浅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