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父如子》男主人公心理活动分析
2016-01-14刘晔
刘晔
【摘 要】基于电影《如父如子》的基本内容,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主要人物野野宫良多的成长经历和行为习惯等,并进一步探究男主人公在自我救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如父如子》 心理活动 分析 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33-03
电影《如父如子》讲述两个家庭由于医院的失误误抱儿子,后来将儿子抚养大之后发现真相的故事。两个家庭父亲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如何抉择,让双方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痛苦抉择。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主要人物野野宫良多的成长经历和行为习惯等,进一步探究男主人公在自我救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
一、电影内容简介
《如父如子》所讲述的故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东京建筑师白领精英野野宫良多一家三口过着优渥平静的生活。野野宫良多(福山雅治饰演的角色)毕业于一流大学,在大型建设公司任职。妻子与独生子庆多一起在市中心的高级公寓生活。当年妻子在家乡群马县的医院生下庆多的时候,因为医院护士的仇富心理与开电器屋的斋木雄大一家的儿子琉晴进行了调换,抱错了孩子,知道了在同一个地方经营电器行的斋木夫妇的长子琉晴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子,与他们共同生活了6年的庆多不是自己亲生儿子。彼此的家庭在养育成人的感情和血脉相连的羁绊之间动摇不定,两个家庭纠结于是否要换回自己的儿子这一难题。
二、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心理活动分析
(一)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童年亲子关系与其人格形成
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遗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人格内部包含着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单元,并且由这些单元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发展具有动态性、独特性、系统性及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体最初的人际关系,它会通过塑造儿童的性格,建立儿童的人格,在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由于家庭是个体最初面临的生活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人格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尤其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在亲子关系中,亲子依恋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有效。
电影有一个插曲,看似与主要讲述的故事无关,但却为良多的后来诸多心理活动埋下了伏笔。导演设计了一场良多回家探望父亲的戏。哥哥在路上提醒良多不要忘了叫妈妈。大致可以推出,良多父母早年离异,现在身边照顾父亲的是继母。在老父亲家中的这场谈话戏,让人感到气氛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父子见面后虽有几句寒暄,对话就立即转为父亲单方面的数落。一是父亲抱怨邻居家孩子弹琴,学了三年还不成样子,吵人;二是父亲问起孩子的问题,给出的建议也是要换回孩子,血缘至关重要。这时镜头反打回沉默的良多,五分之四的脸都处于阴影,内疚、羞愧、压抑、愤怒的复杂感情彰明较著。由此可以看出良多回家看望父亲和继母,对自己和父亲的互动并不享受,对父亲必需的敬重态度之外更多的是抵触和逃避。电影的另一个细节,琉晴离家出走,后被找回时,良多不禁告诉他“爸爸小时候也离家出走过,因为太想念母亲。只是爸爸立即把我从妈妈那接了回来”。从这两个细节不难看出,幼时的良多生活在单亲家庭,家庭结构残缺,母爱缺位;而作为家庭权威的父亲简单粗暴,强硬倨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紧张。这导致了成年后的良多在对待儿子时无意识地沿用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也把这种对孩子的严苛要求传递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二)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人格塑造对其父亲角色的影响
人们总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承袭了父辈所遗留的一些美好或者丑陋。即使人们厌恶、抵抗那些丑陋,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总会无奈地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用自己讨厌的样子去对待下一代。良多对继母的歉意和对父亲的崇敬与厌恶矛盾的心理让他自身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并不成熟。父亲的自卑亦自负、可怕的控制欲、怎么难听怎么说的沟通方式、时常迸发的消极和悲观……一一都在良多的身上复制了下来。而良多自己,一方面抵触着父亲这些性格缺陷,一方面又承袭下来并施加在他人身上,譬如对待儿子庆多,对待妻子绿子。电影伊始,首先就是一张全家写真,第一个全镜头,野野宫一家人端坐着接受着幼儿园入学的面试,虽然严肃却又十分和谐。稍后的庆多的入学面试,让良多说出了对孩子的评价:稳重、待人温柔但缺乏进取心。此时良多作为父亲的权威感、一丝不苟的严苛要求、长幼分明的礼节、期望之后时隐时现的失望,不也正如自己的父亲吗?良多对庆多有着毋庸置疑的疼爱,但是在不善表达的疼爱之中,更显著地,是对庆多的期望和失望,一种严苛要求。良多其实一直都很爱儿子,但是童年的经验告诉他,男孩子要成功必须独立,不能依赖他人,所以他一直希望儿子可以和他一样独立,就像他对父亲的感情一样他希望儿子可以变成和他一样“优秀”的人。但是这时的良多不会知道,如若他继续以现有的态度与庆多相处下去,多年以后,他和庆多,也将会是父亲和他的关系的重演。
紧张的家庭亲子关系使得良多养成了一种好强的性格,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长期被某种烦恼所困扰的时候,他会潜意识地敦促自己采取行动,力求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尽快地摆脱不利的处境。因此观众看到的良多是一个被上司建议不要一直踩着油门前进、能够稍微停下来陪陪家人的良多;一个钢筋森林里的机器人斗士,放弃所有的休假时间,周末加班,舍不得陪儿子去参加他喜欢的野营和放风筝的良多;孩子的教育交给妈妈一个人,不允许自己比赛没有胜利的儿子甘心接受失败,凡事要尽力不管努力有没有用的良多。 庆多参加钢琴比赛,水平一般,回到台下就坐在自己的父母身旁,心态很平和地感叹台上另一个出色的小女孩:“真厉害啊。” 好强的爸爸就忍不住问小孩:“庆多,你不会不甘心吗?你要是不想弹得更好,继续弹下去就没什么意义。”良多非常不满,意在告诉庆多如果没有不甘心也就不用再学下去了。在和庆多的亲子关系里,良多谈到最多的,是如何让庆多“变得更强”。妈妈护着孩子,反驳爸爸:“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那么努力。”爸爸立马回:“说得好像努力不对似的。”良多最不满意的,是庆多“即使输了也不会很不甘心”的温吞性格,在他眼里这是软弱的表现;良多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不优秀,不管有没有天分。其实良多是自己当年所得到的亲子关系投射给了庆多。
在放风筝的河边空地上那场戏里,当斋木在河边说要良多陪琉晴放风筝时,良多不自觉就说出了“小时候我爸爸……”斋木说“你不用学你爸爸一样。”他当下就沉默了。良多这么说:“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是不会陪孩子放风筝的那种爸爸。”言下之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成了一个不陪着孩子放风筝的爸爸。一句话浓缩,就是:“我”成为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当“我”是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如“我”现在这样的一个父亲。虽然良多对父亲诸多抵触,但“不管是否愿意,儿子最终会越来越像父亲”的魔咒在他身上渐渐清晰。斋木建议良多多陪下琉晴,良多说:“我还要做只有我才能完成的工作”,斋木小心提醒他:“(做父亲的)嫌麻烦可不行,对孩子就是要花时间,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斋木是在提醒良多: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样的。良多在树林里邂逅护林员。护林员向他介绍蝉从产卵到孵化再到幼虫出生需要15年的时间。良多惊问:“十五年?这么长?”护林员有些不屑地回答:“长吗?一点也不长”。良多之所以会感叹时间竟是如此之长,一方面是因为良多还未意识到成长或者说养育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可能是很漫长的时间;而在现实生活里,在这个养育的过程中,由于良多对于“自己养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远胜于和庆多度过在一起的时光,因此他忽略了和庆多间的父子关系:就像是地下的蝉,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存活多年。另一方面,良多对扮演这个父亲角色的执着,对于家庭里父权的执念,远远超过了去思考如何真正参与到庆多的生命中去,让他无法放下身段,像斋木先生一样陪孩子玩耍。作为父亲的高大完美的形象,对良多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斋木则作为良多的反面。也许看上去不如良多成功,但是他有耐心,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这些都让白领精英良多很有挫败感。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拥有一种轻松有爱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三)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自我救赎
以琉晴的离家出走为转折,也因为这个行动而让良多想起小时候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由此他不仅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相像,也对孩子的行动产生了认同感。 在这个转折之后,良多明显变化了,开始像一个大孩子一样陪孩子玩耍,跟孩子打成一片,而不是之前时刻都树立一种父亲的威严。另一位父亲斋木雄大的出现,让良多在傲慢、轻视之后,终于开始自省。他终于渐渐懂得,一位好父亲的真正定义,并不取决于富有建筑师的光环,房子的大小和精美程度,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一位真正的好父亲,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嬉戏,他会给孩子做风筝(正如斋木雄大的父亲,在雄大小的时候给他做风筝,而雄大也给自己的孩子做风筝),他甚至会修电动玩具……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抱错孩子的事件,良多是否就一直无法成长,一直是一个失职的父亲呢?换句话说,没有这样的一次冲突,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像良多一样(甚至比良多还差劲)的父母,是一辈子都无法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呢?整个故事在情感上是无解的,通过良多的自我救赎营造一个积极的结果。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伤害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一个秉持着精英式教育理念的父亲来说,这个事件的发生未尝不是其能够重新审视家庭的一个契机。所以虽说不幸,但也是幸运的,抱错的孩子,交换的父亲,让之后的故事没有按照原先的轨道继续下去。原来稍微极端一些的父亲在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里,得到飞速成长。良多在和斋木家以及和自己亲生孩子的多日相处之后,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二次成长,终于懂得用爱、欢笑去爱人,爱妻子,体恤继母,走出了父亲的阴影。说到底,良多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片尾,终于开始明白为人父母的意义。良多终于听从心灵的召唤,去斋木雄大家接回庆多。良多一路追着逃避的庆多,最后无奈地向庆多喊着“是的,我不是你的父亲。但是我做过你六年的父亲!”实际上良多的这番话已经泄露了自己的心声,否定了之前自己换回琉晴(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34页)的举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父亲,血缘和亲情的纠葛哪一个更让人难以割舍,答案已经自动给出。良多终于颠覆了自己的父亲观,在庆多纯真感情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转变,在自我救赎的道路迈出了第一步。在交错的坡道下,良多对庆多说,爸爸错了,任务结束了,我们回家吧。路的尽头,良多把庆多抱在怀里,父与子的路重合了。两条路慢慢汇集到一起,沉默寡言的庆多仍然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不说话,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庆多的头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在俯下身轻轻的拥抱中第一次真正成为了父与子。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就像日语片名そして父になる那样,这一刻起,成为父亲。
正如斋木曾对良多说:“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良多可以不用生活在昔日父亲严苛教育的阴影下,而是像斋木雄大一家那样去爱孩子,教育孩子。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如父如子”,即就如父亲应该对待儿子那样。良多终于不再是自己的父亲,庆多也不会在将来变成第二个良多。
三、结束语
同样的命题,狗血导演会讨论生恩大还是养恩大,拍得歇斯底里;文艺导演则去讨论父子间的相处模式,絮叨一如韩剧。显然,《如父如子》不单单是一部探讨亲子关系的影片,其中更多的是揭示良多的自省一列心理活动。男人对待儿子的态度总是有自己父亲的影子,这样的羁绊甚至超越了血脉的力量。有多少父爱可以重来,电影《如父如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看到的是,良多在自我救赎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虽然这条路会很漫长,但重要的是,良多已经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2]陈慧.童年经历对创业企业领导风格影响分析——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12)
[3]公桂兰,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学前教育究,2006(9)
[4]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刘 晔(1974-),女,广西柳州人,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