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疗法在青光眼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6-01-14烨罗向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眼压青光眼情绪

白 烨罗向霞

①中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E-mail:1604751992@qq.com ②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 △通讯作者E-mail:1262510071@qq.com

·综 述·

心理干预疗法在青光眼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白 烨①罗向霞②△

①中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E-mail:1604751992@qq.com ②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 △通讯作者E-mail:1262510071@qq.com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致盲的眼科疾病,其发病的诱因及病程的进展和转归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干预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影响青光眼发病的心理因素以及近年来国内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青光眼的防治、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

青光眼;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护理过程;综述

青光眼是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乳头、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损害和青光眼性视野改变的一种疾病,是目前位列世界第二的致盲眼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个性行为特征及心理因素有关[1-2]。由于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视神经损害性眼病,持续的高眼压造成患者视野丢失,甚至失明,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通常,青光眼病人会表现出思想负担重、睡眠不足、情绪障碍及心理应激性高等特点,尤其是持续高眼压病人,往往性格变得急躁易怒、敏感多疑,这些负性情绪可成为此病发作的重要诱因。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加,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青光眼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心理干预作为青光眼的辅助治疗手段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采用心理干预辅助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1 心理行为问题对青光眼的影响

1.1 心理应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心理因素在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上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心理应激普遍存在于人群中,而面对生活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则因人而异,这也可称为心理弹性。青光眼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患者一般具有性情急躁易怒,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情绪激动后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发病后因眼压升高出现身体不适而更加急躁,情绪难以控制。此外,由于青光眼引起的高眼压及视功能的损害导致的心理障碍,再加上患病、住院和手术等负性生活事件,形成巨大的心理应激源,不仅诱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非特异性心理反应,还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3-5]。袁亚娟等对120例青光眼患者的调查结果发现,青光眼患者心理弹性整体水平偏低,对逆境的应对和适应能力较低,总得分为(58.72± 7.58),低于国内常模(65.4±13.9)。同时还发现,不同病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视力受损状况的青光眼患者心理弹性有显著差异,双眼视力受损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低于单眼视力受损者,病程越长、文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者心理弹性得分越低[6]。

1.2 个性特征与情绪

青光眼患者具有比较鲜明及特殊的个性特征。性格多为脾气暴躁、多疑偏执、忧郁愤怒、多愁善感、争强好胜、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情感稳定性差、情绪起伏大等性格特征。临床观察发现,青光眼患者多有焦虑、愤怒、悲伤、恐惧、精神刺激、过度兴奋等导致发病的情绪因素,促使眼神经血管调节失调,睫状体充血,房水产生过多,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的康复。许多研究已证实,发病的诱因及病程进展和转归都与患者本身的心理因素及性格倾向有着明显的关系[7-8]。滕妍等选取99例青光眼患者,采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质量表、艾森克人格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光眼组患者焦虑、抑郁、精神质、内外向性、神经质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明青光眼患者具有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的人格特征,存在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并且适应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较差[9]。

2 心理干预方法对青光眼治疗效果的影响

迄今为止,手术、激光及药物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旨在将眼压降低至可能引起视神经进一步损伤的水平以下[10]。治疗过程中病人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失调,血管功能紊乱,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渗透压增加,睫状体水肿,阻塞房角。此外,不良的心理因素还可以使房水生成增加,导致眼压急剧升高而病情加重,青光眼发病后情绪激动也影响药物收缩瞳孔和降低眼压的效果,并可诱发发作。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眼压控制是青光眼麻醉和手术的关键。不良的情绪可使眼压波动,血压增高,皮质醇水平上升等,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而在手术后,不良情绪的缓解有利于青光眼患者的术后康复[11-12]。因此,患者的心理因素对于青光眼的发病、治疗及康复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新的医学模式来治疗青光眼,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使青光眼症状得以改善,行为、情绪问题得到扭转。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临床多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大致可分为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近年来,由于心理干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心理干预方法所导致的效果差异。对于青光眼的心理干预方法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与发展。

2.1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疗法[13]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良好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是语言,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以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

所谓疏导即“疏通”与“引导”,“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应该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互相交流,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而“引导”则是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需及时给予开导及提供心理支持,让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不愿合作到愿意合作,从不愿治疗到主动迫切的要求治疗,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研究表明,在青光眼的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在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使之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心身的理想治疗状态,并能够在治疗后较快地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质量。

张卉等通过对106例住院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证明了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密切相关。研究将患者的心理状态划分为3类:①悲观淡漠型;认为青光眼无法治愈,担心眼睛彻底失明,生活无法自理而产生悲观的心理,或者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眼压并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丧失信心、精神不振、自暴自弃、表情淡漠;②紧张恐惧型:患者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害怕其他并发症以及手术带来的疼痛而心情紧张恐惧过度;③焦虑烦躁型:患者患病后对生活、费用等的担忧而使心情更加烦躁易怒。针对这3类患者的典型心理状态进行对应的心理干预和指导,采取有效的方法缓解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疼痛,以及安抚患者因视力下降所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使得青光眼手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4]。

郭丽花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调查发现,患者SCL—90表中的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症状因子、SAS和SDS的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采用肌肉放松技术及语言和视觉想象诱导,帮助患者心理放松,调整身心功能。6周后,各项评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15]。

陈爱萍设计了4种临床护理干预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住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了干预前后的心理测评,探讨其缓解青光眼住院患者焦虑情绪的效果。收回的问卷显示,患者在干预前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评分为(56.13±5.12),显著高于常模的(39.71±18.89),P<0.05。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青光眼知识宣传、生活护理干预、药物治疗干预1周后,受试者焦虑状况明显改善,焦虑评分(45.98± 6.92),与干预前比较大幅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有一定的缓解,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16]。

孙淑凤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倾听、适时鼓励、密切关注、指导放松的系统心理护理方法,采用SAS和SDS量表以及眼压测量的评价法,计算出总分及因子分,根据量表分级标准提示心理状态,观察67例青光眼系统心理护理组与64例常规护理组疗效的差异。2周、4周分别对两组护理前后SDS、SAS得分及眼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系统心理护理组4周的疗效明显,其SAS(0.4742± 0.0579)和SDS(43.42±3.79)评分比较常规护理组SAS(0.6131±0.0592)和SDS(63.56±7.93)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眼压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常规护理组各项指标与入院时相比无显著变化。表明系统的心理干预应用于青光眼常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眼压,有利于保护残存视力[17]。

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建立起健康意识,主动参与疾病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心理干预方法。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病症及性格、心理、社会生活背景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对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法、手术注意事项以及青光眼的发病及复发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等方面有所了解,通过疾病方面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如何放松心情,有效调整心理状态,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能够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使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取得较好的效果。

陈傲岩等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掌握了青光眼的预防、治疗及保健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促进了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康复,降低了致盲率。研究者采用为患者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健康内容,采用书面与口头讲解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双重健康教育方式。58例原发性青光眼住院病人中,57例在眼压控制后行抗青光眼手术后,视力恢复。1例病人因缺乏家庭支持,不合作,拒绝治疗,视力无恢复。研究发现,护士与病人心理沟通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青光眼患者入院时均存在紧张、焦虑以及视力不能恢复或失明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亲切、可信赖,使病人乐于接受医护人员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在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时,病人及家属容易接受护士所传授的知识。家庭成员是患者主要的支持来源,患者治疗期间及出院后健康的维持需要家属积极配合。让病人家属参与健康教育,掌握青光眼的防治知识,青光眼病人得到家属的帮助和支持,对疾病的康复是非常必要的[18]。

朱芳则探讨了对青光眼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的治疗效果,以阶段性健康教育内容与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开展入院时教育、手术治疗知识的教育、饮食知识的教育和术后心理护理以及出院健康教育5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即对入院患者做好完善的介绍,积极的进行心理安慰,讲解有关青光眼的基础知识,消除其心理顾虑;手术期间告知相关注意事宜,使其积极配合,让患者心情放松;另外,饮食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要,生活需有规律,不应暴饮暴食,保持心情舒畅,保证睡眠质量,劳逸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要坚持用药,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告知患者用眼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使患者能掌握疾病的基本常识。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①责任护士负责制。针对患者不同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背景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②定期进行健康讲座。开展专家系统的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③电话随访教育。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帮助患者解答出院后需要了解的医学知识。在观察的68例青光眼患者,60例基本掌握了青光眼的基本防治常识,8例因文化和年龄因素不能掌握基本知识。62例能执行眼睛的保健行为。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19]。

郑剑秋等设计了为期2年的健康教育计划,对1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采用自编的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和青光眼复发率进行评价。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知识宣教、生活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等持续两年时间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青光眼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总分(13.92 ±1.67)高于对照组(10.25±2.87)P<0.05;2年内观察组(4例)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例)P<0.05。结果表明,持续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青光眼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20]。

3 讨 论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在青光眼的辅助治疗中主要集中于抑郁、焦虑和烦躁等精神压力方面的关注,通过心理疏导方法,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视功能损害引起的抑郁、恐惧及焦躁的心理障碍,并能够以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使身心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从而稳定病情。经过综合的心理干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治疗青光眼的手段,可以使患者对于青光眼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及康复手段等相关知识获得较为全面及系统的认知。根据以往和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光眼所造成视功能损害的防治研究依然是21世纪防盲治盲及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在青光眼的治疗过程中,除了注意在以手术及药物治疗手段控制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尽早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仅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康复与以后的健康生活。

[1]杜明艳,刘福源.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29-331

[2]张纯,冬雪川,张弛,等.青光眼与心理[J].眼科,2015,24(4):278-280

[3]石寿森,雷宁玉,张凤进,等.实施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情绪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 396-398

[4]曲建梅,侯建萍,唐桂兰,等.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特征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09,10(9):149-151

[5]唐永明.情绪对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22-124

[6]袁亚娟,刘忻,周琦,等.青光眼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29-31

[7]康建芳,尹红,梁碧云.青光眼病人疾病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12):3365-3367

[8]张灵,李莎.青光眼患者心理因素及性格倾向对疾病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25-27

[9]滕妍,杨艳杰.青光眼发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性[J].中国公共卫生, 2014,30(5):672-673

[10]葛坚.青光眼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00, 36(3):192-196

[11]易双梅.青光眼白内障手术联合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9(7):61-62

[12]丛媛媛.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244-245

[13]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5-182

[14]张卉,张功秀.106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6):120-120

[15]郭丽花,李辉.心理干预对改善青光眼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670-671

[16]陈爱萍.护理干预对青光眼住院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4):496-497

[17]孙淑凤,王锦蓉.青光眼患者系统心理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4):351-352

[18]陈傲岩,聂瑾.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270-279

[19]朱芳.对68例青光眼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375-376

[20]郑剑秋,毕蓓.健康教育对降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1):58-59

Research 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rapy of Glaucoma Auxiliary Treatment

Bai Ye,Luo Xiangxia
College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R395.2,R749.92

A

1005—1252(2016)11—1756—05

10.13342/j.cnki.cjhp.2016.11.041

2016-05-16)

http://www.cjhp.com.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60685)

猜你喜欢

眼压青光眼情绪
青光眼问答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