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法
2016-01-13李昆
李昆
摘 要 新课改以来,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的理念。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改进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等方面,为一线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2.060
Study on the Method of Changing the Pass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LI Kun
(Beijing No.171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13)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change the students' passive acceptance of the learning method to become the majority of first-line teachers accept the idea.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masters of the classroom,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 and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history teachers.
Key words History of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新课改以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接受的理念。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这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期探索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1 改进教学策略
学生如果要在学校和社会取得成功,必须把握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学生要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同样在课堂学习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必须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此,教师应当借助一些被学生认可的能改善其生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倾向和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重视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内在特质,如个人兴趣、感受、家庭背景、文化,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趣味。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之间的话题,他们所追求的时尚,甚至是平时的玩笑,都是在变化的,教师对这些变化了解得越多,越有可能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越能够使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使课堂气氛生机盎然,促使教育变得积极而富有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多种策略互用才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富有意义。最佳的教学策路往往视教师在特定情况下特定的目标而定。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会偏爱不同的策略。只有教师先树立某种策略,学生才能把教师当成一个典范,也就是教师要通过身教来影响学生。学生沉浸在这种情景中,会自发地模仿教师的角色,有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适宜,可以促进积极课堂环境的创建,形成自主课堂。
2 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以问题引领教学,以问题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一些引起兴趣、激发思考的方式提供信息和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与教材内容有相关联系的趣味史实的挖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别、比较,设置问题情境等等。如何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问题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深入中学生的内心,通过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而又富有情趣的知识,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如学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认识这个会徽是一个中国传统印章,它借助中国书法的灵感,将汉字的“京”字演化成舞动的人体,在挥毫之间体现了“新奥运”的理念,从中可以品味到我们汉字的内涵与韵味,又可以感悟到中华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由此引入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叫做书法。那么汉字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以此引导学生探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其次,设置问题情境要注重联系现实。结合现实学习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现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可以让学生们说一说家中使用的电器都有哪些品牌,同学们会说出“西门子”的手机、洗衣机等,再问一下同学们现在大街上跑的一些汽车中都有哪些品牌,同学们肯定会说出“奔驰”、“福特”之类的,这些品牌都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和美国,至今都是跨越百年的“老字号”了,那么这些百年老字号是怎样诞生的?在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呢?由此走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后,问题设置应以史带问,明理启人。历史资料的呈现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模拟历史学科的研究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学习新课标教材“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一章的“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教师在课上出示图片资料: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画以及符号→甲骨文字→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书画同源,从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看,你有什么样的认识?从中我们看出,象形字逐渐脱离图画,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单,由繁到简;演变过程从图画到古文字,再发展为隶书、楷书等。所以汉字在具象上接近图画而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意象,字与字之间自由逻辑的关系又使汉字具备了抽象符号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使汉字成了完善的视觉记录符号,也为它作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的构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与真实性情境相仿的情景中发生。以问题设置带动教学,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其经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学习中“若有所思”,形成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促进积极课堂的创建,形成自主课堂。
3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学教授加德纳博士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类自身所具有的诸如语言、逻辑-数学等八种职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供学习课程内容的多元切入点,就是要采用促进学生理解的多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把多元智能融入课程,能够使每位学生至少从一种学习模式中获益。
如学习“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如引导学生组成若干专题小组,像新加坡组、印度组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通过查找、搜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料,进行课前准备,尝试合作学习,形成亚洲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性认识。在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学生们在课下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如新加坡组可以制作计算机课件,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小型展览会,展现学生们研究成果,发挥学生们的设计才能;印度组则是由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可以向大家表演印度民族舞蹈,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可以向大家描绘泰姬陵等印度古典建筑,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向大家展示卡巴迪、壁球等民族体育项目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亚洲经济发展总的特点。这种探究的过程,使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智慧、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他们才能对学习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和浓厚的愿望,这样的课堂才能是积极自主的,这样的学习才能是积极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斯腾伯格等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齐健,赵亚夫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达·坎贝尔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