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探索

2016-01-13邝小燕赵俏姿

科教导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融合

邝小燕+赵俏姿

摘 要 为了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实践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而进一步的创业训练,有助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传承,实现学生能力梯队发展。因此,树立以赛促学、赛练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创业训练 融合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2.049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KUANG Xiaoyan, ZHAO Qiaoz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quality, teaching practice is required to carry out a full range of reform. The positiv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he further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is helpful to develop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can promote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 words discipline competition;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焦点。近两年新一届政府更是多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把它写进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显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创设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极建立起“实践改革—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树立“以赛促学、赛练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学科竞赛是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

1.1 学科竞赛是课内实践的有益延伸

现在一般专业课的教学,教师都会安排比较丰富的课内实践训练,比如课堂内的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上机实训等等。课堂内实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跃,也使得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书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但是,课内实践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教学主体仍以教师为主,教学手段还是以灌输方式、重复既定程序为主。因此,仅仅靠有限的课堂内实践是不够,难以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合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基于此种情况,除了密集的课堂内实践外,非常有必要把课程实践延伸到课堂外。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专业内容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现在,全国各个层次的学科竞赛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文科类的专业也有很多大赛。比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等。这些竞赛作为高校课外实践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

1.2 学科竞赛的内容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这些学科竞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整合了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了学生根据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①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科竞赛是围绕本专业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展开的,其竞赛的内容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为本专业的学习服务。就以笔者每年带学生参加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为例,该大赛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竞赛活动。大赛要求参赛团队以某一产品为任务,进行市场调研、制作营销策划方案,销售产品,并进行品牌宣传等环节。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初赛、复赛,以及总决赛,学生在市场调研、统计学、营销策划、广告学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参与该学科竞赛还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从竞赛中,学生深切体会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名竞赛优胜学生在升学、就业、科技创新和团队意识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

2 创新创业训练是学科竞赛的传承与发展

学科竞赛拓展了专业课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为社会贡献价值。学生从竞赛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应该进一步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创造出社会价值。学生的专业实践不能因竞赛的结束而终止。学生也渴望在竞赛中策划的方案、设计产品等能真正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想法中。因此,进一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学生能力梯队发展,实现学生竞赛成果的放大和辐射效应。②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实践技能进一步促使学生运用于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上。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因为任何成功的创业案例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

近几年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后,又鼓励他们以竞赛方案进一步成功申请市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逐渐建立起“实践改革—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树立“以赛促学、赛练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构建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体系

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体系,形成科学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至少要从几个方面去建设。

3.1 项目启动要尽早

一般的学科竞赛至少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而一个创业训练项目周期也是一年左右。所以,“赛练融合”的实践时间周期一般要两年。需要学生拿出较多的课余时间,有恒心地坚持完成。考虑到高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我们早期往往动员大三甚至快到大四的学生组队参加竞赛和创业项目。但是经过几年的经验,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就业、毕业设计或者继续深造等多重压力的限制,对参加此类活动有顾虑。有的学生干脆一开始就拒绝报名参加。而有的学生虽然参加了,但是后面很容易就会打退堂鼓,不能坚持到底。所以,启动该实践活动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一般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宣传、动员,让他们多了解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对自身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感兴趣的学生甚至可以让他辅助参与到高年级的项目中,成为一个小助手。而对于大二的学生,则要动员他们积极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组建各自的创新团队,投身到各种竞赛和创新活动中。大二的学生虽然专业知识还不完善,但是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也愿意提前自学各种所需的专业知识。等他们升上大三的时候,已经成为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都比较成熟的学生。这时候,进一步动员他们在竞赛的基础上继续参加创业训练项目,他们也比较得心应手,并且乐于参加。因此,“赛练融合”的实践教学主体应该放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上。学生通过这两年的赛练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和能力刚好有助于其在大四面临的就业、毕业设计,甚至直接创业。

3.2 物质保障要完善

完善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体系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首先是经费保障。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往往先组织开展校内选拔赛,开展这些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然后选拔出优秀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和国家级竞赛时,需要支出更多的参赛费、差旅费等等。如果让学生自己支付这些参赛经费的话,会严重打消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所以,应该由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来保障实践的顺利开展。其次是硬件设备的保障,包括训练场地、实验室、研讨室等等。比如,学生进行演示训练时,需要有投影仪的会议室;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时,需要实验室的各种器材和软件。所有这些训练都需要学校对科创学生开放各种场地和软硬件设备等。最后是激励政策的保障。学生和指导老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花了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这些创新实践,虽然在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学校有完善的奖励措施将更能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参赛积极性。比如,代表学校获奖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奖金和学分,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工作量方面奖励等。这些都能激发师生的活动积极性,使该体系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3.3 管理和指导团队要加强建设

要建立系统化、持续化的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体系,离不开稳定的、高效率的管理和指导团队。学生参加竞赛或创业训练项目不能只是某一专业老师一时兴起,而组织学生去参加。因为专业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任务也很繁重,一旦该专业老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没法保证, 那么该实践活动可能会不了了之,或不能年复一年地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各学科最好成立由2~3名专业指导老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共同开拓创新思路,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同时,成立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小组,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在物质、制度和服务等方面保证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效果。

4 结束语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改革方向有多种路径。其中,以科学竞赛为突破口,进一步以创业训练为传承,实现学生能力梯队发展,建立起学科竞赛和创业训练相融合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

② 陈兴文,刘燕,张丹.大学生学科竞赛综合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9):564.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