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师”转变与农村名师发展初探
2016-01-13庄美玲
庄美玲
【摘要】“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亦是农村名师发展的目标。本文试图以农村名师发展为切入点,探讨“生活教育”对于农村名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提出了如何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活教育 农村名师 研究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11-02
“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亦是农村名师发展的目标。那么何谓“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途径,不懈追求“研究者”为目标的高素质教师。
今天中国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条件简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难能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立志于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在“乡村师资”工程建设中,最为现实的是从农村在职教师中培养名师,发挥农村名师效应,以期带动农村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我们该如何帮助农村教师尽快地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不难发现,早在1927年起,陶行知先生开展的乡村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于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正是在乡村教育中不断完善着这一思想,并指导他的乡村教育实践走向成功。
(一)陶行知对于乡村教师的研究
1.乡村教师的素质
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现实生活需要的状况,提出“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他从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三个层面要求就乡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陶行知强调乡村教师要具有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实践指导性的科学知识,主张乡村教师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咨询员和指导者,要宣传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
2.乡村教师的职责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从外部灌输而忽视儿童,强调教师应以关注学生为教育职责。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拜儿童为师,与儿童换位,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教师只有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了解、解放小孩,以至变个小孩子,并以理智的、研究者的视角解读儿童、指导儿童。
3.乡村教师的成长
关于乡村教师的成长途径,陶行知则推行“艺友制”。陶行知主张建立乡村教师之间的“艺友”关系,并以此为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4.乡村教师的反思观
乡村教师应该习惯于在教育教学中思考,反思教师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反思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功得失、反思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反思知识学习与道德养成的关系……敢于质疑、反思是思考的最高境界,陶行知先生正是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反思、创建举世闻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是“教学做合一”的关键,是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乡村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反思。
(二)陶行知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乡村教育改革中身体力行、意义建构了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对于乡村教师的研究源于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把握,体现了他教育实践的创新智慧,值得当今广大乡村教师学习、领会。
1.崇高的人品、道德智慧
研究中国传统德育思想,陶行知一生都把“真人”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作为教育目的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以贯之、率先垂范、普及德育、实现生活教育理想的根本。
2.创造的学习、反思智慧
陶行知摈弃因循守旧,反对死读书。学习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反思研究,他历经国学浸染、西学借鉴,将中西理论合壁,批判继承加以改造,创造性地探索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
3.创造的实践、反思智慧
陶行知在自己的乡村教育实践中,也倾注了创造性的智慧。他在做中思考、创新。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小先生制”、“职员制”、“艺友制”等是乡村生活教育实践创意。
4.理论的构建、生成智慧
在中西学理论、实践的积淀中,陶行知创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一不守旧,二不盲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陶行知实践于乡村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构建中多方吸纳、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值得广大乡村教师借鉴。
二、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现实、确定目标
广大农村在职教师不能让落后的条件阻挡前进的脚步,以陶行知为楷模,怀以高尚的教师道德修养,确定自己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奋斗目标,立足现实,走“农村名师发展”之路。
(二)阅读学习、反思积淀
广大农村教师应该边教学边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提高教育文化,积淀“研究型教师”教育研究的知识素养底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建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
(三)生活实践、反思研究
理论和实践不该泾渭分明。通过阅读学习、理论支撑的农村教师应扎根课堂积极投入于教育教学改革,将比理论研究者们有重要的优势,因为农村教育课堂是片“广阔的园地”,“生活教育”理论曾在这里萌发。在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建构“个人理论”;亲历教育故事、反思深层教育意义。在自己的教育生活实践中,通过反思研究积累经验,生成“个人理论”,提升能力素养,在教育行动中思考产生新价值,向资深“研究型教师”之目标奋进!
(四)外界扶持、拓宽平台
广大农村教师有了“向农村名师发展”的内驱,再加以外力的推动,将加速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进程。
1.名师扶持,做农村教师的“艺友”
城市名师应该真正深入农村名师的培养工程,成为农村教师的“艺友”,与他们感情上拉近距离,保持密切的交往、联系,以朋友之道传递自己的个人教育经验。通过课堂教学、论文撰写进行详细指导,帮助农村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智慧,从农村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成功转变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研究境界,向教育专家靠拢。
2.专家导航,拓宽交流平台“切磋研究”
教育专家如果能够也“送教下乡”,以对乡村教师的讲座形式、对乡村教师的阅读指导形式、对乡村教师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形式等,把更新的教育理念呈现给教育信息闭塞的乡村教师们。从而真正变革中国农村教育滞后的现实,让农村教师转变成为“研究型”的名师,让陶行知普及的农村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让陶花开遍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赵敏,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J].江西教育,2007,(7-8A):P47-48。
[2]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P69。
[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P24。
[4]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P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