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态度系统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构建——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研究

2016-01-13马嫣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从态度系统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构建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研究

马嫣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语料库方法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是进行话语构建的一种有效研究途径。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以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描写层,通过分析COCA语料库中主题词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较为负面的构建,并解释了话语背后的历史因素、意识形态和权力利益。

关键词:态度系统;美国主流媒体;中国经济形象构建;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马嫣(1981-),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科研项目“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构建的批评话语研究”(2015N057)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话语分析的一种方法,旨在透过语言来探索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在语篇中的体现。根据Fairclough的观点,话语隐含权力与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人的身份起定型作用,并对人的社会关系、知识以及思想信仰体系的形成有制约作用,CDA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挖掘字里行间隐含的、受意识支配的意义部分。他提出了一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即三维分析框架(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层次:“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解释(explain)”。其中“描写”层是单纯的文本分析,包括对语言运用和话语交际的分析,属于微观的语言学分析传统;而“解释”层是对权力、不平等和偏见等现象的分析,需要结合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由“话语实践”连接起来,阐释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1]CDA主要分析真实的社会言语交往活动,包括与语篇和语篇生成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及其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可以运用于政治语篇中,也可以运用在经济话题上。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经济报道日趋增多,这些报道到底塑造了中国怎样的经济形象?有哪些共同性和倾向性?又会对西方读者产生哪些影响?尽管国内也有学者对这些问题有所论及,但很少有从语义角度来回答的。本研究将根据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进行文本分析,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经济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及其评价意义,以及由此构建出的中国经济形象,再结合话语社会历史背景来“解释”,说明语言现象背后折射的意识形态等因素。本研究试图说明经济类报道反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身份构建,面对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新闻话语来表达其态度,并潜在地影响该国民众的思想。

一、研究方法与描写框架

(一)研究方法

传统CDA往往基于一篇或几篇语料以定性分析为主,语料的有限性以及对话语的解释缺少客观系统性,使其结论失去部分信服力,因此也产生了诸多争议。针对以上批评,一些学者提出了语料库与CDA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不少国外学者已开始运用语料库进行话语构建,比如Baker和McEnery考察英国报纸对难民的话语建构,[2]Piper解读英国及欧盟有关终身学习的政府文件。[3]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以政府或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或自建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词频、主题词索引、搭配、词丛和语法构式等方面来观察识别话语的内在意义,目前国内运用语料库进行话语构建较突出的有钱毓芳基于英国《太阳报》文本建成的专用语料库。[4]为此,本研究选择了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该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平衡语料库之一,目前拥有4.5亿词,收集的数据为1990-2012年美国境内多个领域的语料,自动分为1990-1994,1995-1999,2000-2004,2005-2009,2010-2012这五个时间段,每年约2 000万词,且持续更新。COCA有5个子库,分别为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和学术期刊。本研究将基于其中的杂志和报纸子库,这两个子库拥有近2亿词,其来源均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的主流媒体,能为本研究提供大量当代美国新闻媒体的语言实例。

(二)描写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从一开始就把功能语言学理论用作了主要的分析工具,因为功能语言学非常重视语言的功能、语境以及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功能语言学界研究态度意义的有效理论当数James Martin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评价理论着眼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填补了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赋值语义研究上的空白。[5]简言之,评价理论就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包括三大主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是评价系统中的核心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系统关注积极或消极感情的表达;判断系统根据伦理、道德和社会规约评论人的行为;鉴赏系统涉及美学评价,依据的是特定领域内评价的方式和标准。[6]态度有正面和负面、显性与隐性之分,并取决于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当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由语言字面意义揭示时,态度是显性的;当表达态度的语言意义由语言背后的意义揭示时,态度是隐性的。态度系统,其子系统及评判说明见表1。

表1 态度系统(Attitudinal System) [7] 203-245

态度系统是本文采取的描写框架,重点考察的是词汇语义在文本或话语中的人际功能。由于语料库提供的索引行文本有限,本研究只考察态度词汇本身所表达的评价意义,这种意义较为稳定,一般不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当然,为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仍然会考察每个提取词的索引行,观察共现词,并根据索引行展示的上下文信息分析语境,确保所提取的态度词汇都是用来描述主题词的。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使得评价系统的运用不脱离语境。

二、数据提取与分析

(一)主题词提取

为探究中国经济在美国媒体心中的形象,必须首先确定合适的主题词。我们在报纸和杂志子库中搜索与Chinese和China’s搭配的词语,并选择其后跨距为1,在出现频率前100名的词语中进一步挑选与中国商业经济直接有关的词,为了确保所选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选择了出现频率超过20的搭配词:与Chinese搭配的词语及词频(次):[company](147),[export](89),[market](81),[economy](63),[business](44),goods(29),[product](21)。与China’s搭配的词语及词频(次):economy(81),currency(23),[market](21)。

检索中部分搭配词出现单复数形式,为便于后期操作,统一将这些词加上[]合并为一个词。据此,我们确定了本研究的10个主题词,即“Chinese [company],Chinese [export],Chinese [market],Chinese [economy],Chinese [business],Chinese [goods],Chinese [product],China’s [economy],China’s [currency],China’s [market]”,并通过这些主题词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形象。

(二)评价意义分布

首先,对这10个主题词进行搭配词的检索,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我们把前后跨距设置为5,并对每个主题词分别按名词、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进行检索,为保证一定的代表性,在词频出现率前20的词汇中挑选出具有态度意义的词语,并对它们进行索引行考察,最后进行分类。以主题词Chinese [company]为例,按照词频高低与之搭配的前20个形容词分别为:“forgein,Chinese,state-owned,other,overseas,joint,biggest,fierce,difficult,eager,intellectual,involved,largest,online,successful,U.S.-listed,technological,taiwanese,willing,wide。”在考察索引行后,提取出了描述主题词并具有显性评价意义的态度词语,它们是“difficult,eager,successful,fierce,willing”。根据Martin对态度系统中情感、判断和鉴赏下的几个子类意义的判断说明(见上述表1),在这些词中“eager,willing”属于情感类中的欲望,“difficult”属于鉴赏类中的细节,“successful,fierce”属于鉴赏类中的价值。我们又进一步考察了与之搭配的名词、动词和副词,提取了评价词,最后把Chinese [company]的所有评价词按照出现时间段和意义分布进行了归类,见表2。

表2 Chinese [company]的评价意义分布

其余9个主题词的评价词汇以此类推,最后把这10个主题词的评价词按上述方法进行了归总,单词后的数字表示出现的次数,见下页表3。

根据表3中评价词出现的次数及其正负含义,中国经济形象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如下,见表4。

表4 中国经济形象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

表3 中国经济形象评价词语分类

(三)数据分析

通常,读者期待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因此新闻语篇中较少出现显性评价,更多地使用隐性评价。根据上述统计,评价词汇共出现115次,可见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及中国经济类报道时还是较明显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些评价中,情感类最少(7次),这体现了新闻的文类特征不以个人情绪为基础。鉴赏类次之(36次),出现次数最多的为判断类,共72次,判断系统属伦理范畴,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这说明美国媒体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社会道德性。从评价词的正负意义比例看,正面意义词汇与负面意义词汇基本相当(正58次,负57次),这是否就说明了美国主流媒体对我国经济形象持中立略偏向积极的态度呢?观察表3中的各个子类可发现:

1.判断类中只有才能类突出表现了正面意义,31次中只有2次表示负面意义,其余均为正面。这些词语多数表达了“强大”、“无敌”、“快速增长”、“扩张”等含义。其余四类均为负面多于正面,特别是正当类,23次中有21次为负面,比例高达91.3%,这些词语多表达了“威胁”、“走私”、“控制”、“人为操纵”、“阻碍”等意义。诚实与规范子类虽然出现的评价词汇不多,但是负面意义的词语同样占据很高的比例,分别为80%和75%,其中诚实类的“lurk,shoddy,so-called,artificially”等词语传达了“欺骗”、“低劣”等信息;而规范类的“rigid,centralized,restricted”等词也表达了负面信息。根据Martin对态度系统的解释,才能与规范属于社会评判,主要表示了人或事物的能力,诚实和正当属于社会约束,表示了行为是否真实可信和正当合理。[7]217-218以上这些评价词给读者一种感觉:中国公司缺乏诚实,中国产品信赖度低,而正是这些道德低下的公司和产品却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进行扩张,大量占领了美国市场。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勾勒出这样的画面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民众造成恐慌,从而有可能从内心抵制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看似正面的才能类词语却实际上和其他判断类词语一起塑造了较为负面的中国经济形象。

2.鉴赏类中表示价值的词汇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些词汇在正负意义数量上非常接近(正15,负13),表示正面意义的词汇有“lucrative,remarkable,successful,complementary,far-reaching”等,大都传达了以下信息:中国市场有利可图,中国的出口商品具有很强竞争力,中国公司及商品对美国市场影响深远等。而表示负面意义的词汇有“disaster,stagnant,paralysis,fierce”等,多传达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美国企业带来激烈竞争,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等含义。由于价值子类是用来衡量文本/过程具有的社会意义,[7]221研究表明美国媒体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意义和影响,然而这些正负意义接近的词汇表明在承认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抱有非常复杂的态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仍然不很确定。

三、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为什么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会显示出以上这些评价意义呢?正如上文描述的,批评话语分析重视语言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8]历史、权力和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是不可或缺的。[9]以下我们将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和权力利益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为了解在不同时间段主题词出现的频率,我们对10个主题词分别进行了词频检索, 然后进行汇总,由于最后一个时间段较前面少了2年,故取每个时间段的平均值便于比较,以下是主题词词频的历时分布,见图1:

图1 主题词词频历时分布

图1可见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基本上持逐年递增态势,美国一直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对于他国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甚为敏感。值得讨论的是1995-1999年间出现的与中国经济相关的主题词激增,这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1995年世贸组织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而作为世界体系建构者的美国在中国入世问题上一直很强硬,国内舆论也很激烈,这部分导致了当时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高度兴趣。

再考量评价意义正负比例历时分布,上文已知才能类中正面意义的词语非常突出,而这些看似正面的词实则隐含着负面的意义,为了探究美媒真正的态度,我们在考察正负评价意义的比例时略去了才能类评价词,同样取每个时间段的平均数,结果如下图2:

图2 正负评价意义的历时分布(除去才能类)

图2清楚可见,除2005-2009年间正负评价词比例基本相当外,其余时间段都是负面明显高于正面。这显示了美国媒体自1990年以来对中国经济形象基本持负面态度,只有在2005-2009年间较为中立。为何会出现这一特别的时间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经济下滑,各种问题显现,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希望中国能帮助美国排忧解难,最为著名的是2008年前后美国国内一度流行的“中美两国集团”概念,[10-11]后历史学家Ferguson又把此概念发展成为“中美国(Chimerica)”,[12]旨在让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从美国接收更多责任,确保中国资金持续流向危机中的美国。这部分解释了当时美国媒体在涉及中国经济的报道中出现较多表示正面意义的评价词,特别在鉴赏的价值子类,如“remarkably,stimulating,complementary,far-reaching”等,这些无不传达了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刺激性、互补性等积极社会意义。

(二)意识形态

除了历史背景外,正负评价意义的分布特征也反映了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较为负面的构建大部分集中在判断类,除了才能子类,其余四个子类的负面评价都多于正面,其中以表示社会约束的诚实和正当类负面词汇为最,这显示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社会道德性持消极否定态度。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一直在全世界推行着自己的体制,然而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减缓的同时,中国经济却高速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西方民众对管理体制的不满。对于中国经济在社会道德性上不断的否定评价,如“smuggled,manipulation,shoddy,unstable,unsustainable,threaten”等等,一方面可以塑造一个靠着不道德手段来发展经济的中国,从而减缓民众不满,另一方面也可以转移民众注意力,继续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

(三)权力利益

评价意义分布特征还显示了美国对自身权力和利益的关注。在上文讨论的“中美国”概念中,已经表明了美国在不同时期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经济的不同态度。而大量正负接近的表示价值类意义的评价词汇又显示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抱有的复杂而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美国市场上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权益,而逐步富裕的中国人民使得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极具潜力,另一方面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高的利润需求使部分美国厂商收益受损,更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市场格局。这一切都加剧了美国国内不同阶层人民对中国经济的不同态度,这种不同阶层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导致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在社会影响意义上的双重性,也体现了美国对华经济政策“遏制+合作”的基调。[13]

本研究显示了美国主流媒体构建了较为负面的中国经济形象,通过分析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美国主流媒体特别注重中国经济的社会道德性。一方面渲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批判中国经济的道德性,在社会上勾勒了较为消极的中国经济形象,从而引发美国民众的危机感和恐慌感。2.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样十分被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此持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研究结果反应了美国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话语是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媒体支配着在社会大情境中的语言使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身份和价值观。结合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如何利用语料库进行更有效的语料提取、如何更合理高效地结合定量定性分析,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62-100.

[2]Baker P,McEnery A.A corpus 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UN and newspaper text[J].Language and Politics,2005(4):97-226.

[3]Piper A.Some have credit cards and others have giro cheques:“Individuals”and“people”as lifelong learners in late modernity[J].Discourse and Society,2000(11):515-542.

[4]钱毓芳.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98-202.

[5]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20.

[6]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34-36.

[7]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 in English[C]//Wang Z H.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R.Martin Vol. 2.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8]廖益清.社会性别的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教学,2008(5):23-27.

[9]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5-79.

[10]Bergsten C F.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Economy: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Next Decade[M].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22.

[11]Bergsten C F.A partnership of equals: 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J].Foreign Affairs,2008(4):57-69.

[12]Ferguson N,Schularick M. Chimerica and the Global Asset Market Boom[J].International Finance,2007(10):215-239.

[13]竺彩华.遏制与合作:后危机时代美国对华经济政策解析[J].外交评论,2010(6):143-158.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Image by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as per the Attitude System: a Corpus 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A Yan

(SchoolofFoeignLanguages,ShaoxingUniversity,Shaoxing312000,China)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corpus technique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research approach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Fairclough’s 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evaluative meanings of the keywords in COCA under the Attitude System of James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explores the more negativ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image by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and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element, ideology, power and interest behind the discourse.

Key words: Attitude System;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imag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nomy; corpus; CDA

(责任编辑周芷汀)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剑桥学习者语料库建设: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