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词绿野上放飞学生心灵

2016-01-12卢育红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6期
关键词:诗词古诗词心灵

卢育红

古往今来,诗人们用自己的情思与才华历练出的艺术精品就是诗词文化。这种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深沉、含蓄、典雅、蕴藉。可见,像诗词这样丰富的情感表达,不正是我们可以拿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塑造美好心灵的材料吗?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就是说,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既然诗词有着这样多层面的审美艺术价值,我们就完全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道德情操和思想底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因此,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古诗词的诵读赏析,来让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在美的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塑造美好心灵。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取了王维的《竹里馆》一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初读此诗,学生读得比较快,而在教师的赏析之后,学生便走近了一步,体会到诗人那种物我两忘、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诗人独自抚琴,却并不孤独,因有一轮明月相伴。在这里,明月已具有人格的意义。月即是友,友可以为月,人与月在某一层面上没有区别,这不由让人体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特趣味。在这样的心灵感知中,我们的直觉似乎变得很敏锐,我们的心灵变得很澄澈。此时,我们不必思考,不用推理,只需要感受——感受竹林间轻轻抚过的风,捕捉叶影间浮动的琴音,感受高悬于空的那一轮明月对诗人精神世界的关照。正是这样的感受,让我们的想象力、感知力得以发展,让我们的心灵得以丰富,进而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有了新的体会(与人与物和谐共处),这哪里有你我之分啊?这分明是共同的一份寂寥与澄澈!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中那一份禅意与豁达,总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中,为心灵松松绑,感知物质世界之外的一些存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沐浴清风明月的惬意,聆听潺潺溪水的快乐,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吗?不是一种真实的需要吗?这也是心灵的放飞。

一轮明月,从古照到今,抚慰过多少文人的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流转的时光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我们会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作为学生,因忙于功课,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来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如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就读了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诗中展现的劳动场面清晰可见:炎热的天气、辛苦的劳作、内心矛盾的农人、处境艰难的农妇……诵读此诗,学生心中会生出一种理解与体谅。

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诗句,也会让学生心中不由升起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诗词不仅可以抒情,亦可以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历史上不少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也通过诗词来展现高远的志向和强大的精神世界。诵读这样的诗词,对于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有着重要作用。

如毛泽东在七岁时写了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我和学生共同诵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伟人幼年时即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与豪情。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首诗是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时,改写的一首送给父母的诗。这样远大的抱负,真是令人敬佩!又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诗句中,往往难掩冲天的豪气,读来总能让人热血沸腾。

可见,欣赏类似的诗词,感受诗人旷达的人生,体会他百折不挠的意志,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信念、旺盛的斗志,使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迎接挑战。“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份豪迈与自信,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就会透过一句句诗词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里。

此外,借助诗词来展现豪情壮志的军事家还有曹操,其《观沧海》一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这首诗,我们不由得会被曹操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所震撼。萧瑟秋风、滚滚波涛、疾风劲草、初升红日,在师生不断的诵读感受中,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拓展。此时,教师再加以适度讲解,补充史料(如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进一步感受诗句带来的美妙:诗人站在此处,居高望远,借大海与日月,表达自己的豪迈与胸襟!

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培养志向、激发信念、开启智慧、陶冶情操……诵读古诗词带给学生的帮助与教育是难以量化的。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意义是极其深远的。熏陶与感染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而诗词正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机会。故我们要通过诵读诗词,唤醒学生自由的心灵,激励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自觉去追求梦想的价值。

可是,在谈及诗词正能量的时候,我又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丝忧患:如今,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去读诗,而是行色匆匆地奔忙于社会的众多功利层面……人们对实业家更感兴趣,对金钱更感兴趣。如今,孩子们不想成为一个诗人,而想成为一个商人……时代使然,这个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美丽的心灵,往往离不开诗歌的滋养;而没有诗词教育,我们就很难体会到那一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微妙。

诗人流沙河曾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在管理者看来,诗歌教育不产生GDP,所以没价值。但我要说,不能忽略精神的GDP,(因为)没有精神的GDP,物质的GDP是无法维持太久的。”

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教学生多读一些诗词,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我们也应多和学生一起读诗,共同沐浴在诗词的光辉与甘露里。

(编辑 巴千里)

猜你喜欢

诗词古诗词心灵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猜诗词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