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行课堂前测 实施精细教学

2016-01-12耿春龙胡阳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6期
关键词:词语设计课堂教学

耿春龙 胡阳

为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进行“摸底”,被称为课堂前测。其必要性在于——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围绕学生进行,通过前测活动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风格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实施精细教学。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如何设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前测活动,从而对知识目标的初始教学进行资源整合优化,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实现精细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丰富前测形式。确保信息畅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明确前测目的,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和开展教学前测活动,保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一是问卷调查法。即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目的在于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问卷的设定可简可繁,根据学习知识目标而定。例如,为了掌握学生对于关联词语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简单设计这样的调查题目:请找出文中所有的关联词语。通过统计,教师发现该班学生对关联词语已经有了基本认识。于是,教师将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找出关联词语的环节简化,转而将重点放在朗读、体会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同时,教师还可增加课堂练习和指导,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完成使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等较难的学习任务。

二是谈话法。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一些课堂学习的情况,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话语中探听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感兴趣、有什么期待等内容。谈话法又可以分为两个。

一个是采取“一对多”的谈话方式:即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小组谈话,学生可以减少心理顾虑和紧张感,教师也就可以通过对话,较为真实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甄别出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死角。

另一个是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方式。教师要尽可能照顾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和水平,也要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为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信息,会给我们设计教学时提供更丰富的参考。

三是预习分析法。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讨预习内容,设计预习单。预习单的任务可以形式多样、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选择,可以写,可以画,还可以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本节课开始前的知识能力储备,识别课文中哪些信息需要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跳一跳便可摘桃子”。

四是活动观察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观测班级的学习风格是活泼好动型,还是稳扎稳打型。同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班特别爱表演,有的班非常善于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班全员讨论的方式有固定的“套路”等,这都将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调控,提供宝贵的信息。

二、精研前测“问题”,准确把握学生

好的前测题目,能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为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基于实践研究,现将一些好的前测问题的特点总结如下: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开展;紧扣课标和文章内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前测问题;除了知识目标外,前测问题还能反映出一些技能;问题表述中所使用的语言尽量客观、具体、直观、详细;提出的前测问题要由浅入深。因此,在设计前测“问题”时,需要注意“三原则”,即导向性、相关性和建设性。按照这三原则,可将前测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步提出具有导向性的前测问题。

所谓导向性,指的是前测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课标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某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情况,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和设计活动,驱动课堂教学的开展。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的第五自然段,描写十分精彩,画面感很强……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指导性地开展这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实现精细教学和深度学习,教师初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如何?

第二步:细化问题,进一步提出与课文内容具有相关性的前测问题。

为了将前测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前测问题。这里还是以第一步中提到的《惊弓之鸟》为例,教师可进一步将问题范围缩小到第五自然段朗读预习中,考查学生在读课文时,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画面的想象能力。但教师需要对问题更进一步细化,把“能想象出更赢的表现和大雁是怎样飞,怎样掉下来的”这一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更换成如下两个问题。

(1)“你认为大雁的飞行线路是第( )种?”

(2)“联系下文,哪两句话说明了大雁是如此的飞行线路?”

通过这样的设计和修改,前测问题的目标便与文章的相关性越来越明确,教师从前测问题中所获得的统计数据,也越来越能反映出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提供指导和积极建构意义。

第三步:分析结果,评估学情,整合资源,为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搭桥铺路。

结合前测题目所得到的一手数据,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有创意地对学习目标和活动进行设计、调整,帮助学生建构阅读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上述案例中,教师最后便可根据统计结果,设计、制作大雁直上直下飞行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从文字阅读到直观体会段落意思,提示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解决“同字异意”的难题,也为后面理解更赢最后一段话,感受更赢准确的判断力做足了铺垫。

如此深入推进前测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帮助教师夯实段落教学,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深入学习、懂得成语意思,从而落实语文的精细教学。同时也让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风格,对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进行有创意、分层次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真正的精细教学。

我们前测研究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是依然有值得反思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前测内容的确定是否科学”、“前测结果的应用是否达到了预期”、“前测花费的时间、经历占教学工作的比重”、“前测、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一体化”等工作,都将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任务。但是,我们深信,只要紧紧抓住“学情”这条主线,设计和改进我们的前测工作,此项研究就一定会更有收获、更有创新。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词语设计课堂教学
BUBA台灯设计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