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同源悟诗境 小池荡漾学子情
2016-01-12孙燕玲
孙燕玲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则要加个“更”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诗的话语风格与今人的表达习惯相去甚远,而很多古诗教学都着力于诗义的疏通,却并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在《小池》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诗画同源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两“hua”小池,走人文本,再现画面,体会情感。
一、案例描述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篇,这首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里,“快乐的夏天”专题栏《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引导学生“hua”小池。
1.一“hua”小池:“观之以目”知其意
所谓“hua”小池,此处说的是“话”小池。话,说话也。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改过去“逐字理解、逐环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认读生字、初读古诗之后,我就大胆地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描画诗中景物,此所谓“话”小池。
师(缓缓地引导):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应该画些什么景物?
学生略加思索,有三两个人举起了小手。
生1:老师。我想画一个池塘。
生2:我想画蜻蜓和荷叶。
师(趁势启发):你准备把蜻蜓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画在荷叶的尖儿上。
更多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说道:“还要画树阴”,“树阴要照到水面上,因为诗里说‘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小池、树阴、小荷、蜻蜓,学生已经依靠自读自悟,——“话”出来了。
在这里,教师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引导,丝丝缕缕都牵动着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以外显的语言表现出来。
2.再“hua”小池:“观之以心”入其境
这“再hua小池”指的是“画”小池,即以小池为画题,任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心中的小池图真正地在纸上描画出来。
在“话”小池的活动之后,我趁热打铁,追问道:“同学们,刚才你们表现都非常棒……你们愿不愿意把刚才用语言描画出的小池,现在用笔把它画出来?”我的话刚一出口,学生就一扫刚才的害羞之情,兴奋地喊道:“愿意!”
因为有了“话”小池的基础,学生作起画来,已经没有了理解上的障碍。不大工夫,小小的泉眼、细细的水流、浓密的树阴、尖尖的荷叶以及轻盈的蜻蜓都已经跃然纸上了。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高低不同,但那份投入劲儿可不差分毫。稚嫩的笔法勾勒出的却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之美,那是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悄然喜悦,那是他们心中的小池。
二、分析反思
从语言到图画,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那些看似没有温度的文字,在学生的笔下纷纷鲜活起来——小池变得富有生机;泉眼中不停歇地涌动着清泉;树阴爱怜地欣赏着自己的倒影;小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而蜻蜓就那么惬意地立在荷叶尖上,悠然地欣赏着初夏的美景……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如此生动的画面时,学生已身临其境,妙不可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据诗画同源的理论,两“hua”小池,达到了如下的效果:
1.在“话”中“自得”诗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同样应该重“体验”与“领悟”,而轻“概括”和“分析”。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就《小池》一诗而言,许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熟读成诵了,更有许多学生积累的何止这一首诗,有的是十几首,有的是几十首,甚至上百首,这些都是他们宝贵的学习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话语权充分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用语言描绘诗意,再现诗境,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在描绘中,再次体会古诗充满情趣的画面。在学生“话”小池的过程中,我注意倾听、适时引导。在交流与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次碰撞。就是在这些碰撞中,他们提升了表达能力,自得了诗词的意境。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也理解着语言、积累着语言,更呈现着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2.在“画”中感悟意境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加以语言的描画,这幅意境优美的小池图早已经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了。这份美,让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话”小池,一股将无形诗变成有形画的欲望被点燃了。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没有满足于学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用画笔书写内心的意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语言所描绘的抽象符号,通过图画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有泉眼、有细流的画面,这树阴柔柔、荷叶尖尖、蜻蜓俏皮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充满了夏日的情趣。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肆意地放飞心灵,尽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面面,感受着诗句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享受着绘画的过程带来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学生的想象被激活,文字化为了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的意象。诗歌与绘画互补、互生,共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在“画”中表达情感
古诗,文字精练,意境深远,是流淌的音乐、写意的图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的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自然是可以用在诗人写作上的,但我认为,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同样是用他们的“景语”来表达着他们的“情语”。你看,孩子的笔法虽然明显透露着生涩,但那清清的细流、尖尖的荷叶、静立的蜻蜓,无不描绘出自然的美景、洋溢着浓浓的夏日情趣。这情趣盎然的画面,处处表露着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表达了他们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而学生在“画”小池中,借助景物形象人情,更在展开想象中融情。看来这“画”的过程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过程。
在写作中,我们倡导“以我笔写我心”,而此时此刻,学生手拿画笔,尽情抒发着自己对小池的喜爱,情随笔走,笔到情到,正所谓“情凝笔端而情满青山”。
反思本课教学,在两hua小池之后,好像还缺失了些什么。细细思考后发现,缺失的应该是再次回归原文的过程。我想,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话(部分)——画——话(整体)”,通过三hua小池,才能达到晓之以理悟其情的目的,在“话”与“画”中品悟诗境。
(编辑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