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拖延症者的辅导
2016-01-12徐博闻
徐博闻
焦虑症、孤独症、强迫症、拖延症,各式各样的“症”围绕着我们的生活。有趣的是,拖延症似乎又与其他的症状不太一样,当你和别人说“你是不是有焦虑症?”或“你是不是有强迫症?”的时候,如果对方和你不太相熟,这就成了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但“你是不是有拖延症?”就不太一样,它甚至能成为一种相互打趣的用语,绝对不会产生什么不快。
不少来访者都会和我谈到拖延症,大家都能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症,虽然大多数没有实质性的损害,但都带来了一些焦虑以及对自我的否定。拖延症、懒癌,这类词常挂在人们的嘴边,虽然意识到这个东西多少有点影响自己的生活,但大多数人觉得拖延行为并不是病。其实从专业角度出发,一般人面临的拖延行为,都谈不上是病,不过这不代表不需要处理。更重要的,大多数人都仅仅是抱怨两句自己有拖延症,任由拖延症在自己的生活中蔓延。
理想的拖延症
大学时代的同学大多活跃在商业领域,朋友圈大多是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内容。这可能是世界上生活节奏最快的一批人,但我经常看到他们抱怨自己有严重的拖延症。
“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有一次我抱着好奇的心态,试图找了个女生问了一句,她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
“你没有拖延症吗?”
当下我问了一下自己,也只好实话实说:“我也有吧。”
这个对话瞬间变成了两位病友的交谈,可能是因为找到了同类的感觉,后来的对话气氛轻松不少。我知道她服务的公司,大概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这个数据在旺季的时候还要再多。在我看来,这种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无时无刻不像个不停转的陀螺的生活状态,实在和拖延症沾不上边。
“你觉得没有拖延症的人该是什么样的?”我抛出一个问题给她。
“我身边有很多厉害的人,虽然下班很晚,但其他的娱乐生活也不耽误。工作的时候其实我知道自己高效率时的状态是怎样的,但很多时候我的状态都没法让自己满意,这样下去我的生活就被工作充满了,这不就是拖延症害的吗?我的效率太低了。”
“但你每次都赶上deadline(最后期限)了不是吗?”
“是,但我就是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大概明白了她所谓的拖延症的来源,与其说她面临的问题是拖延症,倒不如说是她被自己的完美主义胁迫了。首先,世界上永远会有比自己更努力的人,人在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些令自己羡慕的地方。然而,就算有一天她超过了上一个比较对象,一定会有下一个比较对象跑出来,依次循环。第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想脱颖而出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大多数人终究还是在做类似的重复性工作。但她这种刚毕业没多久,接受了传统的商业教育训练,竞争意识还处于最旺盛阶段的年轻人,无不具有一种对成功的渴望。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我要达到怎样的人生目标?我要做什么才能变得更好?”这种资本主义成功学没什么不好的,但问题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的正常状态就应该是高效的,可以随时随地保持最饱满的精力,去处理最困难的问题,最后进入人生胜利组。所以当自己产生倦怠和松懈的时候,一种对自己的嫌弃就油然而生,觉得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
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拖延症,在对自己的质疑之后,她还会回到公司,继续完成工作,同时继续抱怨拖延症,在每个焦头烂额的截止日期前匆匆寄出一封封邮件。只不过这样的自己不符合她对完美主义的预期,她期待中的自己是面对生活举重若轻的,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背离产生了对拖延行为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是她对自己能力与未来状况的估计出了问题。
不太美好的拖延症
当然,也有很多不太美好的情况存在,比如考试前沉迷游戏的大学生、无法完成工作被老板开除的办公室职员,在重要的挑战面前,他们没办法集中精神去做该做的事,哪怕那件事重要到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随着压力的堆积,逐渐陷入了令人恐惧的恶性循环。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无压力轻飘飘”,我猜这个轻飘飘指得就是无所事事的拖延状态,所谓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压力逼自己做事看起来是个解决拖延症的办法,但压力是把双刃剑,运用不好极有可能产生反面效果。前不久有个学生来访,他说自己家的经济状况不好,母亲希望他能尽快担起家庭的大梁,但他的成绩不太理想,不知道未来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觉得自己很没用。”这是他的开场白。
经验告诉我他一定是压力管理出了问题,但我还是想再多了解一些事情,“能不能说下你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比如我明天就要考试了,但还没怎么复习,这时候我总会去打个一两个小时的游戏,到午夜之后才翻开书本,快天亮了再睡一两个小时,之后就去考试,成绩当然也不理想,我没好好准备,怎么会有好成绩呢?”
“那你玩游戏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放松吗?还是一样紧张?”
“玩的时候不会想太多,但玩着玩着看到手边的书或者时间的时候就会有点内疚,这感觉在游戏结束之后更严重。”
其实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当人距离要做选择的节点越近的时候,就越容易沉溺于其他的东西。道理也很简单,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那些能让人减压的东西就变得更有诱惑力,尽管打游戏不能解决问题,但的确可以成为一个逃避的出口。现代科技的进步是拖延症的双生兄弟,一起挑战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工作之余,手机屏幕亮了,等再回过神来已经是半个小时之后,这种场景太常见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解释拖延症在当今盛行的论据,世界上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一不小心时间就会变得碎片化,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压力本身已经是酝酿逃避情绪的温床,刚好身边又有无数种逃避的诱惑任君选择,随着一次次的逃避,小问题积累到大问题,终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在deadline前几个小时搞定的。那时,随着压力失控而破碎化的就不再是时间,而是整个生活。毫无疑问,压力、逃避、拖延,这三者在他身上相辅相成。
告别拖延症
大多数的拖延行为还不能称之为“病”,所以也就谈不上治疗、战胜之类的词。一个理想中的模型,应该是首先了解自己拖延症产生的来源,再想办法和它一点点地说再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拖延症都属于一种常见、普遍的反应,我们不必采用如临大敌的紧张态度来面对,轻松地拥抱自己的拖延症,才能和它挥手告别。
那位饱受家庭期待却无法达成目标的学生,不断在内疚与自责中堕落,他的内心在满满的挫败感中无法自拔。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内疚,是因为自己心中还有没完成的目标。”
“我达不到我妈的要求,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如果未来你有了孩子,他面临和你相同的处境,你会怎么做?”
“我会鼓励他吧,毕竟他是我的孩子。”
“那你现在为什么不鼓励一下自己试试呢?”
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太高,或者是在目标没达成的情况下就开始不断自责,这种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是我错了,还是目标错了?”面临这种困境的时候,可以试着把目标进行细分,分成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两种,长远目标可以是梦想中的生活,而短期目标则是近期就可以实现的,可以帮助自己靠近长远目标的事情。比如,我的长远目标是让老妈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我现在一事无成,总想着这个难免陷入绝望。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这个礼拜要先按时完成作业,保持规律作息,多多锻炼身体,这些事情就容易做到了。当计划成功执行一两次之后,成就感也会推动人继续向前走。
形象点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懒惰小人和勤奋小人,这两部分一起构成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尽管在潜意识中我们会觉得勤奋是好的,而懒惰不好,但这我们有时想要偷懒放松的想法是正常的。那个勤奋的是我,那个懒惰的也是我。谁都不可能像通了电的机器一样运转不休,就算是机器也需要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人也一样。我不如别人好,我达不到最好的状态,诸如此类的想法会让人不断谴责自己。有时我们需要宽容自己的不完美,宽容自己想要拖延的现实,这种心态会帮助消极情绪向积极转化,避免陷入自责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招实用的,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让自己内心的两个小人互相谈判。
“我懒得做了,先玩会儿吧。”
“玩什么啊,还那么多事。”
“就玩一个小时,之后再回来做。”
“半小时怎么样?”
“好,那就半小时。”
对拖延症的管理,就是对压力、情绪以及行为的管理,自我谈判属于一种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这比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真没用”强多了。自我对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现自我激励的方式,一般来说,玩半个小时不会影响工作,可能还会提升下一阶段的工作效率,“我很棒,我很厉害”和“我累了,我需要休息”从来都不是矛盾的,拖延也可以是积极的。
(作者现于台湾辅仁大学研究认知心理学在相关问题中的应用。)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