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0
2016-01-12黄小腰
黄小腰
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试用期是3至6个月,算一算,这一届职场新鲜人,大多数的试用期都结束了,该有的心理落差,想必也都出现了。我发现,在这个阶段,越是名校牛校毕业的学生,对职场的适应越慢,越是学历高的,对职场的抱怨越多。
在职场里,学历只是敲门砖,进门之后,之前的履历全部清零。如果你的学校招牌特别光亮,大家顶多在听见的时候“哦”一声,在聚餐的时候多一点谈资,并不会因此对你另眼相看。这时,如果心态不随之“清零”,必然会心理不平衡。
我的大学很普通,在到北京工作之前,也有过学历不耀眼的担心。后来我发现,职场是真正“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身边共事好几年的同事,大家都未必知道他毕业于哪所大学。或是有工作经验的新同事,哪怕是从有名的大公司跳槽过来,也不会自带光环,还是要打怪升级做好项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以前的两个同事,一个是有北京户口的本地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职位是项目经理,一个18岁就接父亲的班当了钢铁工人,几年后辗转来到北京进公司做文案。你猜一猜,起点相差如此远的两个人,在北京的公关职场,谁发展得更好?
北外毕业的项目经理不会为他人考虑,处事常常不得体,工作上也粗心,工作好几年了方案中还会出现格式混乱和错别字这类弱智问题。钢铁工人出身的文案,虽然学历不高,但本身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和气,写的稿子总能让客户十分满意,新人都尊称他“老师”。那项目经理在公司里不受欢迎,转了好几个部门,最后辞职改了行。辞职不久他结婚,原部门的同事大部分都找借口不去捧场,可见人缘之差。文案老师却是大家一有重要文案要写就会想起的人,他的领导后来跳槽去了更好的公司,原班人马中第一个带走了他。
我认识的很多工作了多年的职场人,在换了工作环境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也常常心生怨怼,觉得自己受了亏待。抱怨多了,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弱者,可职场不同情弱者。
我曾经的老板林总,是个不能自我清零的职场人。他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央视,是一档著名节目的元老制片人,履历金光闪闪。当他离开央视,进入公关圈创业,那些曾经的辉煌如果不能给他带来客户,就没有必要总被提起了。但他像祥林嫂一样,对不同的人讲述他在央视的过去,抱怨那档节目现在的制片人多么不如他,从不肯放下心中的优越感,虽然这优越感已然成为前进的障碍。
副总直言不讳,离职前这样评价林总:“我见过不少事业很成功的人,都非常谦虚,无论和谁打交道,都会想想我能向这个人学到什么。这样的人会越变越强,因为他在不断学习。而林总总觉得这个人那个人‘以前都是我的马仔!总觉得别人都不如他,却又混得比他好,心理怎么能平衡呢?在这种心态下,又怎么能做好公司呢?”
朋友衡君,曾在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关公司任CEO,因为分红不均愤而辞职,找了两个朋友一起创业。大家都以为凭着多年的公关经验和人脉积累,运转一个小公司易如反掌。谁料事情并不如此发展,新公司创立不到三年,就举步维艰。这时,有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愿意并购衡君的公司,条件是将他们收为营销部门,由衡君及其合伙人继续负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个提议对衡君他们都有利无害,合伙人也很有兴趣。但衡君坚决反对,并购没有成功。
生意清淡的根本原因,在于衡君的心态。他习惯了以前的CEO做派,在创业时期不愿放低身段去做销售拉客户,拉不到大客户,却又瞧不起小客户,接不到大单,又不屑接小单。找不到出路的根本原因,还是衡君的心态,他反对并购的唯一理由是不想再给人打工,毫不考虑并购能带来的若干好处。最后,衡君勉强又当了八个月老板,公司就不得不停止经营了。衡君的骄傲没有带来尊重,只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这就是职场,到了这里,你就和别人有了一条共同的起跑线。无论你以前是1,还是2(在名校镀过金),还是8(在央视打过拼),到了全新的工作环境,你都只能从0开始。从这个起点向前,能够挣到1,还是8,甚至10,就看你的了。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