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园老食堂:武大的味道
2016-01-12叶琳
叶琳
这就是武汉大学的樱园食堂,也是武大最老的食堂。食堂的红瓦白墙镂空花窗,餐厅内的木质桌椅,西式罗马柱,讲述着武大的故事。樱园食堂的武大味道,已渗透到这个食堂的一砖一瓦中。
拿着武大地图,你也不一定能找到它
樱园食堂作为武大最老的食堂,虽然小有名气,但非武大人还真不一定能找到。即使你拿着武大地图,在各种交错复杂的小路中很难找到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樱园食堂位于樱顶西侧,在老图书馆和老外楼附近。层层绿荫包裹着它,走在樱花大道之上都无法一睹它的风貌。樱花城堡旁有一条小小的楼梯,只有爬过层层楼梯,在树荫下才能隐隐约约看到“樱园”二字。
这是一座两层的古老破旧的建筑,绿瓦屋顶,飞檐装饰,白色墙体斑驳稍有脱落。简洁破旧的装饰、昏暗的灯光流露出那段悠久的历史。红色木质框架镂花窗显示出其古色古香的韵味。食堂位于一楼,二楼原是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门前是石板铺成的一块空地,由于年久失修,现已坑坑洼洼不平。武大百年校庆时,樱园食堂外观稍微经过装修,重新刷白了墙体,木质的不规则窗花也重新上了红漆。但大概是食堂所处的位置比较阴暗,樱园食堂整体看起来的感觉依然比较沧桑。
老食堂于1931年9月,与老斋舍同期竣工,建筑面积2727平方米,工程造价12.27万元。学生饭厅分为两层,下层是真正的饭厅,在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上层为学生俱乐部,为增强和改善其视野、光线和活动空间,在传统的歇山顶上又增加两层亮窗和马头墙屋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三重檐式歇山顶。
食堂位于老图书馆和老外楼西侧的一个小凹地,四处是高大的树木。与校内的其他食堂不同,樱园食堂所处位置比较隐蔽,环境幽静。树木葱葱郁郁,由于这里植物比较茂盛,是珞珈山各种鸟类的好栖处。据武大观鸟团的小伙伴说,这里不时还会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出现。一边吃饭一边听着悦耳的鸟叫声,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这种远离喧嚣的体验,是武大人特别的回忆。
樱园食堂一般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下午5点至6点开放。由于其营业时间短,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往往错过用餐时间。非营业时间,樱园食堂一般大门紧闭,食堂外观看起来比较旧,非武大人路过一般会认为这是一个废弃的场所,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正在使用的食堂。
走进食堂大门,左侧是打饭窗口,右侧是整整齐齐排列的木质桌椅。桌椅的摆设方式基本与民国时期相同,室内墙角有西式浮雕,食堂一楼前后都是落地长窗,室内光线充足。午间阳光透过不规则的窗花照射进来,更给食堂增添了一丝特别气质。窗花为中式红色木质窗花,体现出武大早期建筑中西结合的特点。
由于樱园食堂规模较小,菜品少,打饭的窗口自然也少。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米饭面食到零食饮品,一应俱全。除了普通的饭菜,还有煎炸档口和面食档口,煎炸摊位有炸鸡排、鸡肉串、骨肉相连、火腿等,很不错。而面食档口的水饺也卖得很好。虽然选择不多,但是饭菜价格是全校最低,一般而言4-6元就可以在樱园食堂内饱饱地“奢侈”一顿。这里距离老斋舍和老外楼比较近,对于住在樱园的同学和在老外楼上课的同学来说,到樱园食堂就餐无疑是最方便的了。另外,有时候学生会的同学要在饭点来樱顶会议室开会,或者到食堂楼上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排练话剧,也会来光顾一下樱园食堂。
之前樱园食堂附近曾经有家戈雅咖啡厅,远近驰名,被称为“武大必去之地”。有好吃的松饼和各式咖啡,并且单人消费达12元即可坐一天,有无线网、各式杂志和小清新的情调。可惜前不久因为消防安全问题被迫关闭。
樱园食堂,吃的是历史味儿
不少同学一边吐槽着樱园食堂的饭菜难吃,菜品少,一边又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用餐。樱园食堂与武大人而言,吃的不是菜品的味道,而是武大的历史味儿。
武大老斋舍(即樱花城堡)建成于1931年,这里是武大最早是男生宿舍,老斋舍西侧是一幢双层飞檐建筑,上层为武汉大学大学生俱乐部,即原来的礼堂,下层则为樱园食堂。作为老斋舍的生活配套几乎与其同时建成。从地理位置或者功能组成看来,樱园食堂也算是老斋舍的组成部分。
樱顶是老武大的核心地带,这里聚集了教学楼(老外楼、文学院、法学院)、图书馆、宿舍、学生会、礼堂,而樱园食堂也是当时武大校园内唯一一个学生食堂,因此每到用餐时间,食堂里挤满了学生,也有教授,一派热闹景象。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袁昌英,也在其回忆录里回忆到在武大樱园食堂吃饭的经历。
樱园食堂二楼现在是武汉大学大学生俱乐部,是当时武汉大学的礼堂。文化名人,曾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讲话,公开进行学术辩论。抗战时期,一些爱国青年学生曾在这里摇旗呐喊,鼓励青年团结起来抗日,或在小礼堂上演抗日救亡话剧,表达爱国之情。
20世纪30~40年代,周恩来、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济、陶德曼、张伯苓、董必武、李宗仁和司徒雷登等学界和政界名人曾先后在国立武汉大学学生礼堂发表演说。1938年8月2日,由周恩来牵头,召集国共两党主要领导在学生食堂成立了“第九战区总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武汉全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大撤退,为抗战保存了许多有生力量。
关于樱园食堂有个传说,天黑了很安静的时候坐在食堂内,偶尔会听到楼上传来脚步声或讲话声。这当然是武大人的闲情玩笑,但也蕴含了对这段历史的追思。一次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这个故事,感慨地说,那些脚步声,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的脚步声;讲话声,则是那些名人志士们慷慨激昂的表达。
当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象,70多年前的今天,哪个历史巨人正在楼上激动地阐述着其救国理想,哪个爱国青年又在全情投入出演着抗战话剧。
当我随意坐在食堂的一个角落时,想象着70多年前的某个午后,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可能在这里静静地坐着,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在课后匆匆忙忙地在这里吃了个午饭然后赶赴图书馆继续研究工作。坐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离老武大如此近,离这些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如此地近。在历史书上,在文学名著上,在校史博物馆中,我了解的他们如此辉煌却高不可触,而现在我真切地知道,我们共享着同一个食堂。吃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樱园食堂则把武大的历史味融入最平常的生活场所中。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