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大最好的线路
2016-01-12黄颖琳
黄颖琳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广,上中山大学也是我儿时的梦想。虽然我后来阴差阳错去了武汉大学,但是中大于我而言依然像儿时的一个童话。因此,每年寒暑假回家,我总要去中大走走。
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分别是北校、南校、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四大校区相距较远,风格各异,同学们常常调侃道:“同一个大学都谈成了异地恋。”在我看来,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属于新校区,建筑风格简约大气时尚,但缺少了一种历史感;北校为中山医学院,医学气氛浓郁但少了一种人文感。珠江南岸的南校区,即中山大学康乐园,是涵盖学科最多的一个校区,这里是原岭南大学的旧址。岭南大学原为一所基督教教教会学校,因此学校的很多建筑都有着浓郁的宗教特色。红砖绿林,中西合璧的建筑及古老的大榕树,凸显出中山大学的历史感和人文底蕴。一栋栋古老的红砖建筑,在讲述着中大的故事。
地处闹市而不闹
中大南校区地处闹市,南校门对面为布艺批发市场,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是,当你走进中大,则会有一种逐渐远离闹市回归平静的感觉。地处闹市而不闹,是中大南校的一大特色。
若想欣赏百年中大,我觉得最好的线路,是从中大南校的南校门进入,沿着逸仙路一直走。逸仙路是南校的中轴线,最能体现南校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的红砖建筑,多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初进校门,两旁的教学楼为现代建筑风格,而高耸茂密的树木遮挡了南国强烈的阳光,也体现出这个学校悠久的历史。继续往前走,中山大学的校徽和校训映入眼帘。此时,你已经身处原岭南大学康乐园的核心区域了。
这是一个环形草坪,草坪的中央群花簇拥着一个巨大的中山大学校徽,绿漆白底的校徽与四周苍翠的树木相呼应。校徽后是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从右往左分别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左边有“孙文”的落款,显示出这十字校训,出自国父孙中山先生之手。校训的背后,一排高耸的树木环绕着一幢低矮的红墙绿瓦的西式建筑。这里是怀士堂的背面,绕着这红房子沿逸仙路继续往前走,便来到怀士堂正面。
怀士堂是康乐园内最能代表岭南大学早期建筑样式的建筑,也是康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怀士堂修建于岭南大学时期,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又称“小礼堂”。
这是一个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坐北朝南,沿着台阶往上走,正中三开间为高两层的门廊,两侧塔楼高三层,塔楼两侧各伸出一层,台顶为露台。整座建筑主色调为青砖红瓦,东西对称、错落有致。红砖外墙间以传统翠绿通花砖装饰,原灰砖砌就的“十”字图案因为宗教气息过于浓厚,后改为菱形。首层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斜面琉璃屋顶开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四周浓荫环抱绿草如茵。
怀士堂的大草地是中大人拍毕业照的好地方,中西建筑相结合,树木茂密绿草如茵,极具岭南特色,给人闹市中净土的感觉。草坪上耸立着孙中山先生身高1:1的铜像,这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在1932年赠送给中国的孙中山的4具塑像之一,原来立于石牌校区,1954年被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之前,1956年迁至康乐校区。塑像坐南朝北,寓意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也寓意中山先生背靠家乡,面对大海,展示了博大胸襟。孙中山先生像往前是惺亭,这是一座蓝顶红柱的八角亭,也是康乐园中轴线上的标志物之一。惺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如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继续往前是马丁堂,这是康乐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现为人类学系所在大楼。这是国内唯一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以马丁堂为开端,康乐园便以红砖绿瓦为其建筑基调,与北大燕园的灰砖黑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见证名人踪迹
康乐园最初起源于1888年的格致书院,修建于动荡时代,发展于社会剧变之时,校址几经变迁,最后才定在了珠江畔。百年来,它见证了广州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
2014年暑假我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到中大南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无意中发现了康乐园岭南大学时期的报刊《南大青年》,这是广州岭南大学青年会的刊物。泛黄的纸张上一个个闪烁在历史长河中名字,我感受到了岭南大学的光辉岁月,和那些穿梭在康乐园红砖绿瓦中的名人的身影。
最初,这里是基督教教会学校,较早接触西方文化,思想较为自由、前卫。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当时文化界名人和革命志士。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曾多次亲临岭南大学。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一同来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面对热情且充满希望的新青年,孙中山先生十分感慨,并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面对当时混乱的中国,孙中山先生说道:“从前有南北的分裂,现在有各省和各部分的分裂,干戈相见,糜烂不堪。”同时,他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南大中国文学研究会是岭南大学时期康乐园的一个重要组织,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广州的重要战场。冰心、郁达夫等中国新文学的大家,曾受邀在这里作讲座。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也在这里创办了倾盖社,开始了民间文艺研究的道路。
怀士堂前的大草坪东边错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红楼。其中一栋不起眼的小红楼是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故居。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小红楼不显著,但是在世界学人的常识中,这里就是“金明馆”,“寒柳堂”,瞻仰者经年不断。
珠江边上,中大人家
如果说康乐园内大大小小的红楼讲述着中大南校的故事,那康乐园外的珠江则是这些故事最好的伴奏。
岭南水乡,对于老广州人而言,水是神圣而富有灵性的。而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前的缓缓流淌的珠江,正赋予了康乐园灵气与生命。在很多高校里,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东湖水,带着淡淡海水味的珠江水,正是中大人对康乐园的回忆。
广州靠近珠江的出海口,因此珠江水有一种淡淡的海水咸味。这里是珠江畔,也是老广州的核心地带。坐在牌坊前,白天可以看到珠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体验老广州的港口文化;晚上可以欣赏五彩的广州塔和珠江两岸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感受到广州的热闹与繁华。这里是珠江夜游必经之地,也是老广州的核心地带。于中大南校的学子而言,在珠江边上吹吹风,或者三五知己散步聊天,是大学期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闹中取静的康乐园,于中大学子而言,是最美的学府,更是珠江南岸的家。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