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关于消费问题研究的逻辑与进展分析

2016-01-12马会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逻辑

国外关于消费问题研究的逻辑与进展分析

马会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国外学者关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早期的消费思想、现代的消费理论、最新的消费理论三个阶段。这些消费理论,基本遵循着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这样一个逻辑。早期的消费思想强调通过抑制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现代消费理论强调确定性条件下不同形式的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新消费理论则更强调不确定性条件下收入和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影响。这些理论为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消费思想;消费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F014.5

收稿日期:2015-08-16

作者简介:马会(1976-),女,辽宁锦州人,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国外学者关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早期的消费思想、现代的消费理论、最新的消费理论三个阶段。

一、早期的消费思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提出以前,威廉· 配第、大卫·李嘉图、魁奈、西斯蒙第、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们就已有零星的消费思想产生。这些学者的消费思想对于现代消费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威廉·配第(1623-1687)的消费核心观点是节俭。他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分为必要的消费支出和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两类,必要的消费支出是维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大吃大喝、购买衣服等则被他归入到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中,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投资和生产的增长。因此,必要的消费支出应该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来加以保证,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则应该通过税收进行限制。他主张通过税收来抑制富人的不必要消费支出,并通过转移支付对穷人必要的消费支出给予补贴。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会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他的生产决定论成为重商主义的代表性论点[1]。他的很多消费思想后来都被应用到实践中,如最低工资法、个人所得税法、消费税法等。

2.亚当·斯密(1723-1790)的消费思想与威廉·配第不谋而合,他也建议通过节制消费来增加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他认为:“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2]他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主张通过增加生产性消费来抑制非生产性消费。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生产是手段,消费才是终极目的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这一观点是对威廉·配第等重商主义者重生产、轻消费思想的一种革命。

3.大卫·李嘉图(1772-1823)研究消费视角比较独特,他是从转嫁和赋税的归宿的角度来研究消费问题的。他认为税收归根到底是来自于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和劳动所有者获得的工资,所以,他的研究重在揭示地租税、利润和工资税对人们消费支出的影响[3]。大卫·李嘉图也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农业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们把本来应该由他们承担的税赋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的经济学家。他还将人们购买的消费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他支持必需品的消费支出,认为这是人们为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开支,他反对奢侈品的购买,认为这是一种非生产性支出,只会挤占资本积累,影响人们的未来消费支出水平。

4.魁奈(1694-1774)是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消费能够促进财富的增长,所以,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他在“纯产品学说”[4]中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分为生产性消费和奢侈消费,主要增长生产性消费、限制奢侈消费,并提出生产性消费品来源于农业,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必需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财富的增长。

5.西斯蒙第(1773-1842)的消费思想在整个古典经济学中是最为丰富和完整的。他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原动力,消费和生产比例的平衡就像走“刀刃”一样,二者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消费不足,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刺激消费以保持消费和投资的平衡。他特别强调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会影响个人的消费支出,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和不良的消费习惯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消费税对个人的消费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

6.马克思(1818-1883)的消费思想最为成熟,他认为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并提出消费不足是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现象,他认为消费比生产更重要,离开了消费,生产便无法继续。他通过两大部类解释生产和消费的比率关系,“第二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能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分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5]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消费应该按一定的比例、有计划地进行配比,否则将会引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7.恩格斯(1820-1895)认为人们的消费可以分成不同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规律可循。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人们收入不同,相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的变动过程一般是从低到高,逐渐提升的,最初是基本消费需求,然后是享受消费需求,最后才升级到发展消费需求。他还分析了在危机和繁荣时期,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每次危机都会减少奢侈品的消费”,[6]而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也暂时参与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

二、现代消费理论

现代消费理论的产生源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费雪、杜森贝利、布朗、霍塔克、泰勒、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摩根等是这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代表人物。

这个模型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他预期的一生的收入总体水平,而不仅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他会通过青年时期借贷、老年时期储蓄决定他在不同时期的消费支出。利率对消费者的跨期消费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利率水平提高,消费者收入不变,就意味着经过折现后的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的下降,为了保持模型左右两边的相等,消费者就会减少青年时期的消费支出,增加老年时期的消费支出;反之,如果利率水平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就意味着经过折现后的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增加了,为了保持模型左右两边的相等,消费者就会增加青年时期的消费支出,减少老年时期的消费支出。但以上结论是在消费者不受流动性约束限制的条件下得出来的结论。如果消费者收入受消费信贷的限制,就会影响到他的跨期消费选择。如下图所示:

图1 借贷对消费者跨期消费选择影响图

4.布朗(1952)在杜森贝利之后提出了广义相对收入假说。在该假说中,他提出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和滞后性特点,并且,不同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同,距离现期越远的过去收入对现在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的影响越小,与之相对应,距离现期越近的过去收入对现在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的影响越大[10]。而且,由于消费习惯的原因,消费支出的变化总是要落后于收入的变化。布朗的消费模型是:

7.霍塔克和泰勒(1966)从消费品存量调整角度解释了人们在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规律[13]。他们认为,消费者现期消费支出会受到前期耐用消费品存量的影响。不考虑其它条件的变化,消费者过去耐用消费品支出和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去耐用消费品存量和现期耐用消费品支出是呈现出反向变化的。也就是说,如果过去消费者在非耐用消费品支出较大,那么他现期的耐用消费品存量就较少,他现期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增加;反之,如果过去消费者在非耐用消费品支出较小,那么他现期的耐用消费品存量就较多,他现期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减少。霍塔克和泰勒的消费模型是:

Ct1=α0+α1Yt+Ct1-1+μ1

式中,Ct代表的是现期消费支出,Ct1代表的是现期耐用消费品支出,Ct2代表的是现期非耐用消费品支出,Yt代表的是现期收入,Ct1-1代表的是前期耐用消费品存量,Ct2-1代表的是前期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8.摩根(1962)在其著作《美国收入与福利》中是通过消费决策分析消费函数的。他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确定部分的收入和不确定部分的收入,人们的消费支出不仅会受到确定部分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不确定部分收入的影响,而不确定部分的收入在进行决策时是可以影响到消费的。同时,他认为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的日益普及化,导致人们超前消费。当然一个相对发达的消费信贷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消费的最重要手段。摩根的消费模型是:

三、最新消费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新的消费理论从更新的视角解释居民的消费行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霍尔、里兰德、卡莱茨基、温特劳布、戴维森、扎德斯、坎贝尔、曼昆等。

1.霍尔(1978)是第一个把消费理论从确定性条件推广到不确定性条件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者。他认为当前的消费是由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共同决定,但由于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导致未来收入预期与实际的差别是一个完全不可预测的随机变量。因此,人们下一期的消费等于当期消费加上随机误差。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是对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成果的一种扬弃,它分析的重点不是放在过去消费对现在消费的影响,而是重在分析现在消费对未来消费的影响,同时,当影响未来收入的影响因素出现后,还要区分是暂时性的还是可持续性的,暂时的收入变动几乎对未来消费没有影响,只有可持续性的收入变化才能影响未来的消费支出。霍尔的跨时期最优消费模型是:

式中,Ct+1代表的是下期消费,Ct代表的是当期消费,μ代表的是随机变量。

2.里兰德(1968)在不确定情况下研究了消费者的跨时期消费选择行为。他发现不确定性和人们现期消费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即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条件下,消费者通常会减少现期消费,将把更多收入积累起来形成预防性储蓄,以应付未来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消费者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就会更多储蓄以增加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效用。里兰德的预防性储蓄消费模型是:

式中,Et(Ct+1)代表的是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期望值,Ct代表的是现期消费。

3.卡莱茨基(1971)从收入再分配的视角研究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他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要小于穷人,因此,可以通过将富人的收入转移到穷人手中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率。

4.温特劳布(1983)进一步拓展了卡莱茨基的研究,他根据凯恩斯的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式推导出:如果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会引起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增加,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消费率。温特劳布的消费模型是:

式中,Sw代表的是工人的平均储蓄倾向;Sr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平均储蓄倾向;W代表的是工人的工资总额;R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润总额;Y代表的是国民收入,它等于W与R之和。

5.戴维森(1986)对消费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利用协整分析对收入和消费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的修正。他的误差修正消费模型是:

戴维森将影响消费增加的因素分为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并通过这一消费增量模型将两种因素区分出来。式中ΔC表示消费的增量,ΔY表示收入的增量,ΔX表示其它因素的增量,这些Δ项表示短期因素对消费的影响,(C-Y)表示的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协整关系,反映的是收入对消费的长期影响。当收入Y超均衡增长后,ΔYt和ΔYt-1在短期内使消费C迅速增加,但是(C-Y)对均衡趋势的长效制约却使得消费下降,向长期协调增长趋势靠拢。

6.扎德斯(1989)在霍尔和里兰德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RRA函数和面板数据,对流动性约束与人们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消费者的个人财产如果低于其两个月的收入水平就会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他发现,与不受流动性约束相比,消费者在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水平较低。这种影响既有总量的也有结构的,既包括现期流动性约束对未来消费的影响,也包括未来流动性约束预期对现期消费的影响。他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20%的消费者因为流动性约束而影响其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如果消费者现期消费存在流动性约束的限制,其未来消费也将因此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而且如果消费者对未来消费信贷的流动性约束形成预期,他就会增加预防性储蓄,现期的消费支出也会因此而下降。

7.坎贝尔和曼昆(1990)的λ假说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分为两类:第一类消费支出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第二类消费支出由LC-PIH模型决定,并设第一类消费支出比例为λ,λ界于0和1之间。其模型如下:

第一类消费支出为:

第二类消费支出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变化量为

这个模型还存在另一种解释:社会中的消费者分为两类,第一类消费者是按照即期收入决定消费,第二类消费者是按照持久收入决定消费,但其内涵都是一样的。这一假说既可以很好地解释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又可以很好的解释过度敏感性收入假说。如果λ的估计值为0,则持久收入假说成立,如果λ的估计值为1,则过度敏感性收入假说成立。

四、小结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西斯蒙第、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消费思想是最早的消费理论,其后凯恩斯、杜森贝利、布朗、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等提出的假说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理论,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里兰德预防性储蓄假说、扎德斯的流动性约束假说、卡莱茨基和温特劳布的收入再分配假说等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消费理论,基本遵循着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这样一个逻辑,只是现代消费理论主要强调确定性条件下不同形式的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新消费理论则更强调不确定性条件下收入和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影响,这些理论为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商务印书馆,2015.

[2][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译.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14.

[3][英]大卫·李嘉图著,王文新译.赋税原理[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法]魁奈著,晏智杰译.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M].华夏出版社,2006.

[5][德]马克思著,郭大力译.资本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

[6]常艳.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8]杜军.欧文·费雪的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3.

[9]张书云.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王林梅.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1,(35).

[11][美]曾伯格著,黄秀蓉译.弗兰科 莫迪利安尼: 不曾停歇的思维[M].华夏出版社,2010.

[12][美]弗里德曼著,杜丽群译.最优贷币量[M].华夏出版社,2012.

[13]张书云.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雷三容

猜你喜欢

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逻辑与写作
浅谈中医的“逻辑”
父母的神逻辑
逻辑的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三生逆势增长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