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6-01-12李金玲,宋世琳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金玲,宋世琳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本文利用2000-2013年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就业等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拉动就业具有积极影响,而进口则与西部地区的就业呈负相关;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就业具有消极影响;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就业具有积极影响,而进口则抑制就业。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就业及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就业
[收稿日期]2015-04-18
[作者简介]李金玲(1959-),女,山东济宁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硕士,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4.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到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4.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①,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中,2000年以来西部12省份(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明显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也在飞速发展。2000年,西部12省份进出口总额为165.84亿美元,出口额为99.82亿美元,进口额为66.02亿美元;2013年,西部12省份进出口总额为2781.57亿美元,出口为1782.28亿美元,进口额为999.30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近16倍、17倍和15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2000年,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04%,2013年达到了13.66%。近十年来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不仅在快速增长,其商品进出口结构也已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0-2013年,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逐渐上升,初级产品逐渐下降,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有效引导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随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西部的就业人数总量也在逐渐增加。从2000年的18754.38万人增长为2013年的20980.40万人,净增2226.02万人,除2005年比2004年减少外,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城乡的劳动力非有效配置与其素质存在悬殊差距,导致西部地区仍有较突出的就业问题,西部地区城乡劳动力转移进程严重受阻,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度增加,这是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大难题。与之对应的则是不同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在贸易结构(初级产品贸易和加工产品贸易)之间的巨大不同。截至2013年底,西部12个省份共有3.66亿人口,就业人口约2.1亿人。第一产业就业近1亿人,第二产业0.41亿人,第三产业0.6亿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能否借助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使得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不断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值得研究。
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1999年年底,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2000年该战略开始实施,我国西部地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西部地区的12个省份的土地总面积达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约3.66亿,占全国的 26.9%②。西部地区也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能源和旅游等资源。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历史及客观因素的存在,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都相对缓慢。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克服了众多不利条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体状况
1.总量及增速
从对外贸易总量来看,西部地区2000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65.84亿美元,出口额为99.82亿美元,进口额为66.02亿美元,而2013年则分别达到了2781.57亿美元、1782.28亿美元和999.30亿美元,约是2000年的20倍、22倍和17倍。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部地区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他年份贸易额递增。这十几年内西部地区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贸易始终处于顺差阶段,差距逐渐增大。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00-201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
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3.5%、4.01%和2.93%上升到2013年的6.69%、8.07%和5.12%,分别增加了3.19%、4.06%和2.19%,基本呈递增态势。东部③和中部④地区贸易占全国比重在逐年下降,但是,东部地区贸易占比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且比重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之和。具体数据见图1、图2和图3。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2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 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3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
虽然2000-2013年间西部省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在全国三大地区(东、中、西)中处于第二位置(东部为第一,西部第二,中部第三),但由于西部统计数据为12省份数据,东部为13省份数据,中部为6省份数据,因此,我们仍需要考察各地区省份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发现,西部地区贸易总体比重虽在逐年上升,但西部地区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平均数据仍均处在最低位置(东部第一,中部第二,西部第三)。具体数据见图4、图5和图6。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4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 进出口平均值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5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 出口平均值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6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 进口平均值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7 2000-2013年全国及西部贸易增速比较
从对外贸易增速来看,2000-2013年间西部地区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76%、26.19%和23.01%,分别大于全国的19.92%、19.79%和20.13%的增速,大于东部的14.47%、19.16%和19.87%的增速,贸易总额、出口额大于中部的24.72%、25.22%的增速,只有进口额平均增速小于中部的24.49%的增速。具体数据见图2-7。
2.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个经济分析指标,它所反映的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外贸易活动的影响与依赖程度。该指标从经济增长为需求所拉动的角度来讲,还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公式如下:
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西部地区除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比2000年降低外,其余均高于2000年。这说明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并且出口开放力度要大于进口开放力度。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3年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
在2000-2013年间,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缓慢提高,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差距仍较明显。2000年,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为8.04%,比全国的39.58%低31.54个百分点,比东部的60.28%低52.24个百分点,比中部6.17%的高1.87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为4.84%,比全国的20.80%低15.96个百分点,比东部的31.28%低26.44个百分点,比中部的4.05%高0.79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为3.20%,比全国的18.78%低15.58个百分点,比东部的29.00%低25.8个百分点,比中部的2.12%高1.08个百分点。2013年,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为13.66%,比全国的45.26%低31.6个百分点,比东部的60.17%低46.51个百分点,比中部的10.68%的高2.98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为8.76%,比全国的24.04%低15.28个百分点,比东部的31.11%低22.35个百分点,比中部的6.71%高2.05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为4.91%,比全国的21.22%低16.31个百分点,比东部的29.07%低24.16个百分点,比中部的3.96%高0.95个百分点。具体见图8、图9和图10。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8 2000-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外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9 2000-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出口依存度
由上述图表可以发现,在外贸依存度方面,西部地区与全国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说明西部地区正在逐渐利用国际分工的长处,外贸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渐渐得到发挥,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提高,这显然与国家整体形势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相符合。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0 2000-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进口依存度
不过我们仍该意识到,虽然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在逐渐上升,与全国或东部地区差距在缩小,但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水平依然较低,所以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仍然要继续,而且要坚定不移的实施,在保持取得成果的同时更上一层楼。
(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对外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增长速度不但远远甩开了我国GDP的增速,也令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难以望其项背。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额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居世界第1位。伴随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自主研发的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稳固提升,初级产品的比重平缓下降。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也在西部地区稳步推行。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
表3 近年来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商品
表3(续)
地区出口主要商品云南农产品、烟草、矿产品、木制品、服装、电线电缆西藏农产品、药材陕西用作存储器的集成电路、农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及附件、运输设备甘肃炉用碳电极、塑料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青海硅铁、坯绸、服装及衣着附件、地毯、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宁夏铁合金、工矿产品、轻纺产品新疆服装、鞋类、纺织制品、农产品、家具、箱包、塑料制品、汽车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年鉴》.
西部地区各省份主要出口商品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归结起来主要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比如图1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年鉴》 图11 2000-2013年西部及全国出口商品结构图
2000-2013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18.82%,比全国高8.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81.18%,比全国低8.6%。2013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仅为3.06%,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达96.94%,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2000-2013年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了15.76个百分点,约是全国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下降幅度的3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了15.76个百分点,约是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上升幅度的3倍。
从图11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正在慢慢趋于合理,但从表3所列西部出口商品来看,主要出口的仍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2.进口商品结构
表4 近年来西部地区主要进口商品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年鉴》
西部地区各省份主要进口商品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归结起来主要进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比如图1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年鉴》. 图12 2000-2013年西部及全国进口商品结构图
2000-2013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增减交替变化,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远高于初级产品。2000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口额占到进口总额的28.85%,比全国高8.09%,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到进口总额的71.15%,比全国低8.09%。2013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为24.56%,比全国低9.1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75.44%,比全国高9.19个百分点。2000-2013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下降了4.29%,约是全国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下降幅度的1/3,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了4.29%,约是全国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上升幅度的1/3。综合来看,西部地区进口产品基本是工业制成品且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品。
(三)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西部省份进出口平均值较低。2000-2013年间,虽然西部地区总进出口居于全国第二位(东部第一、中部第三),但由于西部地区统计的为12个省份(东部13个,中部6个),总数虽大,但平均到各省份数据却位列倒数第一,所以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仍需要继续发展。
第二,外贸依存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外贸依存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说明现阶段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仍不够。
第三,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来看,贸易结构逐渐合理。但从要素丰裕度来看,出口仍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品。
三、西部地区就业现状
(一)西部地区就业总体状况
1.就业总数及增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扶持,我国西部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如表5所示,由2000年的18754.38万人增长为2013年的20980.40万人,净增2226.02万人,除2005年比2004年减少外,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从增长速度来看,从2000-2013年,基本维持在年平均1%水平上。
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西部总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52.63%上升到2013年的57.27%,逐年小幅增长,偶有下降(2003、2005、2012年,但均高于2000年)。西部就业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从2000年的26.02%上升到2013年的27.26%。这主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扶持,有效推动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具体数据见图13、图14。
表5 2000-2013年西部地区及全国就业情况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 图13 2000-2013年西部地区 就业人数占西部总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4 2000-2013年西部地区 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从2000年的118.2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181.35万人,增长了约53%;中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从2000年的128.5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06.94,增长了约61%;中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从2000年的273.5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65.07万人,增长了约33%。虽然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总数比东、中部地区都低,但增长速度却快于东部、慢于中部地区。具体数据见图15。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5 2000-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单位:万人
2000年和2001年,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2002年基本和全国持平,从2003年开始,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全国水平。2000-2013年间,西部城镇登记失业率先上升后下降,说明西部地区较好的控制了失业率。具体数据见图16。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6 西部地区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单位:%
(二)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11326.21万人逐年下降,2013年为9978.8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2815.63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4051.8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4567.56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6467.67万人。具体数据见表6。
表6 2000-2013年西部地区三产业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0.6降低到2013年的0.48,但所占比重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下降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就业大军仍为第一产业从业。具体数据见图17。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7 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占就业比重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0.15上升到2013年的0.13,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数据见图18。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8 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第二产业占就业比重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0.24上升到2013年的0.31,虽然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第一、二产业比较,其与全国平均水平最接近。具体数据见图19。
数据来源:西部12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19 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第三产业占就业比重
(三)西部地区就业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西部地区已经逐渐抓准了自身就业结构上的症结,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稳步推进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旗鼓相当,增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并在保持不放缓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平缓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西部地区正在用一种即加强自身工业实力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兼容并济的方式推进自身经济的大力发展。虽然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已在调整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比重仍然较小。2013年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西部总人口比重接近60%,从2000-2013年基本逐年增加,但占全国就业比重仍较小且增幅很小(2000年为26.02%,2013年为27.26%)。
第二,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年年递增的趋势。西部地区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却在年年增加。说明西部地区相对失业在减少,绝对失业在增加。
第三,西部地区就业结构仍须调整优化。从西部地区的就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总体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方程时,本文采用Wright和Hine(1998)的办法,在包含技术进步的索罗生产函数中,作为技术进步变量,引入对外贸易,在开放条件下,建立劳动力需求函数模型。
lnL=c+αlnY+β1lnEX+β2lnIM+ε
其中L为就业量,Y为实际产出,EX为出口额,IM为进口额,ε为随机误差项。
本节采用西部地区12省份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进行估计。之所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是因为该模型分析方法是最近几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计量统计方法,用以解决之前模型在分析时间序列时受多重共线性影响的问题,使我们的估计更准确,控制不可观测的区域特征对就业的影响,使研究对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估计更准确。
使用Eviews 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本节选取2000-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和自治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变量:
就业量 L——各省份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解释变量:
实际产出Y——各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出口额EX——各地区的出口商品总值(单位:亿元)
进口额IM——各地区的进口商品总值(单位:亿元)
其中,按照2000-2013年各年度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各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总值已进行调整为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亿元)。Y、EX、IM均用CPI剔除物价因素影响。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西部各省、市和自治区统计年鉴。
2.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三种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假设下,对西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混合回归模型假设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都是同质的,回归系数α和β对不同个体和截面来说是一样的,因此应用此模型,内生性问题未能很好解决,面板优势未充分体现出来。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则把地区之间的差异考虑进去,不同的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假设可以用一系列的常数去衡量这种固定不变的差异,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则假设通过随机变量来衡量这种服从某一随机分布的差异。要进行实证分析,必须对应用哪个模型进行判断。
表7 西部地区回归结果
注:常数项未添加在表格中。*、**、***代表变量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图20 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
图21 Hausman检验
Eviews6.0软件提供了确定模型形式的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功能,我们可直接在View项下的Fixed/Random Effects Testing选择选项来进行判断适用模型。
参看图20和图21,按照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结果,统计量F的值为1391.990408,对应P=0,拒绝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再分析Hausman 检验结果,统计量值为65.404465,对应P=0,因此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自变量与地区固定特征c存在相关性,因而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可决系数R2值为0.996691,表示该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从回归显著性来看,三个解释变量Y、EM和IM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1%水平,说明这三个变量对就业影响都显著。Y每增加1%,就业量将平均增加0.098944%,说明经济增长显著促进就业。其中,出口对就业影响为正向且显著,而进口则显著为负。出口额每增加1%,就业量将平均增加0.047768%;而进口额每增长1%,就业量将平均降低0.068332%。
(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节与上节相似,仍然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回归方程如下:
lnL=c+αlnY+β1lnEX+β2lnIM+ε
其中L为就业量,Y为实际产出,EX为出口量,IM为进口量,ε为随机误差项。
由于部分省区(广西、云南、西藏和宁夏)细分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值数据缺失,所以本节选取了2000-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8个省、市和自治区(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变量:
就业量 L——各省份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初级产品对应就业为第一产业就业,工业制成品对应就业为第二产业就业。
解释变量:
实际产出Y——各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初级产品对应产出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工业制成品对应产出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出口额EX——各地区的出口商品总值(单位:亿元),初级产品对应出口值为第一产业出口值,工业制成品对应出口值为第二产业出口值。
进口额IM——各地区的进口商品总值(单位:亿元),初级产品对应进口值为第一产业进口值,工业制成品对应进口值为第二产业进口值。
其中,按照2000-2013年各年度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各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总值已进行调整为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亿元)。Y、EX、IM均用CPI剔除物价因素影响。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及西部各省、市和自治区统计年鉴。
2.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8 回归结果(初级产品)
注:常数项未添加在表格中.*、**、***代表变量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首先需要判断模型的类型。
参看图22和图23,按照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判断结果,统计量值F为573.422845,对应P= 0,拒绝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再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统计量值为12.081264,对应P=0.0071,因此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自变量与地区固定特征c存在相关性,因而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图22 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
图23 Hausman检验
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可决系数R2的值为0.989597,表示该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Y每增加1%,就业量将平均减少0.044542%,表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是抑制作用。出口与进口的就业效应均为负。具体而言,初级产品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就业量将平均减少0.020756%;而初级产品进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就业量将平均降低0.022660%。
表9 回归结果(工业制成品)
注:常数项未添加在表格中.*、**、***代表变量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首先同样需要判断模型的类型。
图24 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
图25 Hausman检验
参看图24和25,根据Redundant Fixed Effects检验判断结果,统计量F值为235.272521,对应P=0,拒绝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再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统计量值为11.511837,对应P=0.0093,因此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自变量与地区固定特征c存在相关性,因而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可决系数R2的值为0.975141,表示该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Y每增加1%,就业量将平均增加0.202647%,表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就业是促进作用。其中,出口对就业影响为正向且显著,而进口则显著为负。具体而言,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加1%,第二产业就业量将平均增加0.052821%;而工业制成品进口每增加1%,第二产业就业量将平均降低0.096596%。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进口抑制了第二产业就业。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及文献,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总结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拉动就业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显示,出口贸易可以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出口创汇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长期坚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外贸开放度,对拉动就业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就业具有消极影响。
研究显示,西部地区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和就业是具有负相关性的。由于工业化发展在西部地区尚不成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国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缺失国际定价权,如此必然会导致其价格被强势的发达国家压低,利润减少,又会对国内生产和就业产生冲击。进口则会使区域内产品和行业遭受国外高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导致利润降低,从而减少生产,产生失业问题。
第三,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就业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显示,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就业具有正相关性。一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能够增加西部地区相关产业或部门的生产规模,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二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相较于初级产品带动的收入的增加要高得多,更多的劳动力会受高收入的吸引而从事出口贸易相关产业。三是从就业弹性来看,在其上中下游经营的相关行业生产等可以被充分利用并带动,从而拉动更多的劳动力去就业。
结合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就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针对上述结论,为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能够帮助解决区域内就业问题及优化就业结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发展出口贸易。
现阶段的西部地区相当于之前落后阶段的中国,为了扩大就业,坚持出口增长导向的发展战略是适合西部地区的。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均会促进就业,不仅是能促进本行业或部门就业,而且还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以出口增长为导向,促进西部地区就业。
第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根据实证结果,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会促进第二产业就业。根据就业现状,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占就业总数比重是最小的。所以西部地区可以加大产业转移引导力度,从我国东部或中部地区引进生产经营工业制成品贸易企业,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吸纳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三,推动外贸升级转型。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转型,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到服务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由于大量的传统的出口商品缺乏技术附加值,对于引进后的先进技术缺乏良好吸收创新能力,而高科技型自主产权的出口商品在西部地区外贸中所占比重较小,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显得较为原始,带动就业力度较小。所以,西部地区需要增加对研发技术的投入比例,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发生产自主品牌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尝试生产并销售。同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不可再生的生产性资源产品,优化贸易和就业结构。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电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将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所以,西部地区要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并调整优化就业结构。
第四,正确看待进口作用。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能促进就业增长,而进口却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大多能被这所解释,但进口对于拉动经济或促进就业的贡献也不能被忽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市场开放度提高,国内任何企业都没有完全垄断某一行业的能力,进口是不可避免的。进出口贸易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影响到就业。由于大量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带来的技术溢出与扩散效应能够不断增加西部地区在高科技制造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还能刺激企业自主创新,拉动投资与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对于中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就业量,也提升了就业质量,从而达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发展对外贸易应当在西部地区获得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是,西部地区乃至国家仍应该在本地的民族产业上加大扶持力度,尽量抑制该类产品进口,削减因进口而带来的劳动力替代,同时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其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产业间合作。因为民族产业虽然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边缘,却仍能吸纳巨大的人口就业,在西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五,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指一个在中国和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范围与古丝绸之路大致相同,所经地区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本文西部地区包括的内蒙古、广西虽未在里面,但地理位置靠近,也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就业并优化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必将使中国通过西部地区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西部地区人民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注释]
① 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统计.
②数据根据西部十二省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来,截至2013年底.
③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港澳台).
④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
[参考文献]
[1]Messerlin.Should Antidumping Rules be Replaced by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Rules[J].18 World Competition,1995,(3).
[2]Robert C.Hine,Peter Wright.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 The Economic Journal, September 1998,(450):1500-1510.
[3]Cuyvers,L.et al.Wage and employment effects in the EU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the emerging economics[D].University of Antwerp, Ghent University,2003.
[4]Robert C.Feenstra.China’s Exports and Employ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2007.
[5]杨晶,张建华. 国际贸易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研究[J]. 经济经纬,2008,(1):47-50.
[6]高文书.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6):30.
[7]蓝文娟.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
[8]朱启荣,孟凡艳.中国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 商业研究,2007,(10):86-87.
[9]童永霞.我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2):136-137.
[10]俞会新,薛敬孝. 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J]. 世界经济,2002,(10):12-13.
[11]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7,(8):91-93.
[12]侯奔.中国制造业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2010.
[13]梁平,梁彭勇,黄金.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8,(1):51-52.
[14]萨茹拉.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6):44-46.
[15]曲洋,支大林,李季.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 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3,(2):30-34.
[16]王云飞.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 国际商务研究,2013,(1):29-33.
[责任编辑:张晓娟]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n Employ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LI Jin-ling, SONG Shi-lin
(Business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Abstract:Using the western foreign trade and employment data from 2000 to 2013,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n employ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export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employment levels, while import and employ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e western region’s export of primary products exists within the squeeze effect, and its development can reduce employment; western region’s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exports can promote employment, while imports inhibit employ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promot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western region; foreign trade; 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