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的脱钩分析

2016-01-12赵菲菲

财经理论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的脱钩分析

赵菲菲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1200)

[摘要]“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放缓,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本文利用全国及省际数据测算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结合国家最新推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战略的空间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能源碳排放

[收稿日期]2015-05-06

[作者简介]赵菲菲(1990-),女,山东泰安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资源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提出“新常态”,“新常态”是对我国国情的全新阐述。

“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放缓,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雾霾、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2015年召开的两会上,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更成为参会专家、议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2014年表决通过,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能否真正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或在制度上对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给予极大限制,短时间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答案。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艰难挑战。

我国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起步明显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研究文献也主要集中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定量分析则集中于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以及“脱钩”理论的国家、省域范围内的实证研究。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脱钩”理论,并用来解释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了相对脱钩、绝对脱钩。国外学者Velmas(2003)丰富了“脱钩”种类,提出了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复钩、弱复钩以及扩张性复钩等概念。[1]赵一平、孙启宏(2006)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相应关系应用“脱钩”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出现能源“弱”脱钩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层次讨论。彭佳雯、黄贤金(2011)对在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进行了脱钩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地区差异不明显的结论。马军、陈雪梅(2013)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进行脱钩分析,并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脱钩政策建议。张小平、郭灵巧(2013)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进行了脱钩分析,指出甘肃目前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发展低碳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等角度提出了未来甘肃实现碳减排的路径。李斌、曹万林(2014)将脱钩弹性分解为规模、技术与结构脱钩弹性,并利用我国1991-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整体来讲,目前对脱钩理论的研究较少,仍处于理论阶段。

二、 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呈现新常态特征

1.GDP增速情况

图1 2000-2013年我国GDP增速变动情况

由图1可看出,十四年来,我国的GDP增速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2007年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峰值,GDP增速为14.2%,这与该时期内我国对内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对外推进国际合作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流有关。但2007年之后,我国的GDP增速呈现下降趋势,2012与2013年持平,达到十四年来的最低值7.7%。2008、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GDP增速放缓,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大力推动下2010年我国的GDP增速出现回升,达到10.4%,但之后2011、2012、2013年三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GDP的增速情况说明了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时期,出现新常态特征,这也是经济新常态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2.产业结构状况

由图2、3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10.10%,第一产业对GDP的拉动维持在1%之下一直较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相对平稳,十四年来一直在44.5%-48%之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44.0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拉动的趋势类似,都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2013年两者的拉动率几乎持平。通过上述分析,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产业主体,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这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又一体现。

图2 2000-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 比重的变动情况

图3 2000-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对GDP的 拉动率的变动情况

(二) 我国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1.雾霾等恶性天气情况频繁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评价,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峻,重污染天气在多区域频繁发生的状况还未能获得改善。2012年占我国国土面积约四分之一约6亿人口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2013年,我国约一半的国土面积受雾霾天气影响,包括安徽、湖南、湖北等13个地区创雾霾天数记录,全国的平均雾霾天气创52年之最;2014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74个重点监测城市平均达标天数仅为66.0%。①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全国环境最差的十个城市,京津冀地区占据八个。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治理投资不断上升

图4 2000-2013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及占GDP的比重(%)

工业“三废”排放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废气严重污染大气,会引起雾霾等恶性天气;废水的排放对我国各流域的水质情况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生活用水、农作物灌溉用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面积,在我国环境土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严重挤压了农业用地,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掩埋也对我国的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断增加。

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解读

(一)正确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背景及含义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从我国角度来讲,在国外层面上,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2]依靠强大外需再次创造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外部条件逐步丧失;在国内层面上,人口红利、环境资源红利等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也日益衰退。能源、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大关,高达59.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2.2%,能源安全问题也引起国内相关人员的关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常态在某种意义上与经济学中的均衡具有相似性。经济新常态也就是在不同要素、产业、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竞争与博弈推动形成一个不同以往的一种均衡状态,这意味着要在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或模式上出现新的变化。[3]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新常态”并不是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而是我国目前正向着该状态迈进,它是一个由现阶段的状态向更高水平状态迈进的动态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建设也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生态恶化、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②第二,我国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入手制定并完善了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并结合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有效机制,探索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新道路,正在成为新常态;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有效结合,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发展,正成为新常态。

(三)经济新常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中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融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进行探讨,并作出明确规划与部署,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对“深刻理解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为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生贤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的特征,要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严格遵循新《环境保护法》中“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③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也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4]这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1.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重要投入要素

无论是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在哈罗德-多马等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的创新增长理论等新兴起的经济理论中,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重点,资源环境投入被严重忽视。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根本。

在以往发展中,资源环境价值被扭曲,人们以牺牲环境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将“资源、环境红利”发挥到极致。但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资源、环境红利”的消失,如何将资源环境问题真正纳入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微观主体中,是该问题获得解决的重要手段。外部性理论将“资源环境软约束”转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经济新常态下,将资源环境纳入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中,作为经济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成为“硬约束”条件,将会有利推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2.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新常态的本质仍然是推进经济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从维护要素投入的收益和经济安全角度来考虑的。简言之,经济新常态中发展经济仍是核心目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绝不会凌驾于发展经济之上。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放置于过高的位置会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

3.经济增长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经验上,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程度是紧密联系的。在理论上,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了解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到达某一临界点时生态环境最终会逐步改善。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在要素市场上,生态环境要素成为稀缺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稀缺资源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与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的利益相连,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实质性阶段,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一)脱钩理论及应用说明

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但随着技术创新与进步以及工业体系的不断进步,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出现背离现象。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年提出了“脱钩理论”用来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利用该理论对德国、美国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是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手段。我国是重要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安全,同时雾霾等恶劣的气候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造成的。用能源碳排放来代替环境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Christian(2002)、赵一平(2006)、刘年康等国内外学者也利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实证分析来说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状况。本文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模型

图5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模型 ⑤

目前脱钩分析模型有三种,分别为脱钩指数模型、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以及脱钩分析的差分回归系数法。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以时间期为尺度分析了增长弹性的变化,将总量和相对量的变化相综合,相对其他两种分析模型来说提高了脱钩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基于上述因素,本文利用能源碳排放来代替环境污染状况,用GDP代替经济增长情况对脱钩状态与程度进行分析。

E(TCE,GDP)=%ΔTCE/%ΔGDP

(1)

E(C,TCE)=%ΔC/%ΔTCE

(2)

E(C,GDP)=%ΔC/%ΔGDP

(3)

公式中GDP是国内生产总值,TCE是能源消费总量,E(TCE,GDP)是能源消费的GDP弹性,E(C,TCE)为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E(C,GDP)为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能源碳排放量的测度方法采用的是徐国良、刘则渊、姜兆华等人提出的碳排放分解模型中的算法:

(4)

公式中Si代表i类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F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表1 权威机构各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表2 1980-2012年中国GDP、能源消耗总量及

(三)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中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脱钩分析。在全国角度,采用了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省际角度,采用了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5年⑥各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能源消费总量及全国和各省区(除西藏、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的能源消费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GDP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层面的GDP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各年不变价GDP,省际层面则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不变价GDP。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全国层面结果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1980、1985、1995到2012年全国的碳排放测算结果,通过表3可以看到我国近年来的GDP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状态,除2000-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间期内我国的GDP增长与能源的碳排放之间呈现的是弱脱钩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能源碳排放也不断增加,但是能源碳排放的增加幅度要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2011-2012年的脱钩最明显,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为0.14,该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GDP的增长率为8%,但是能源的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增速也呈现放缓趋势,增长率仅为3%和1%,速度还是低于GDP的增长率,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不断加强。

表3 国家层面各时期的GDP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状态情况

图6 国家层面各时期的三种弹性值变动情况

1985-1990、1990-1995、1995-2000这三个时间期内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00-2005年能源碳排放GDP弹性突然增高,达到1.03,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众多的国外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一系列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成,造成了GDP增长与能源碳排放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随后,由于国际及国内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的加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又重回弱脱钩的状态。

由图6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的GDP弹性与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两条线几乎重合,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会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明显高于其余的两弹性,在2000-2005年,该弹性达到1,这说明,我国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还较低,2010-2011、2011-2012两个时间期内该弹性呈现速度下降的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大致呈现弱脱钩的状态,且其状态受我国的环境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还不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我国的能源效率有待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强脱钩我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2.“一带一路”规划中十八省市的GDP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图7 “一带一路”规划中十八省市的地理分布情况

表4 2000-2008年纳入“一带一路”7各省份的GDP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状态

2000-2005年时间期内西北6省、西南3省(缺少西藏数据)中除甘肃属于弱脱钩状态外,其他省市都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这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较强关系。同时上述9省都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部5省市和内陆1市中福建、浙江和海南都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上海、广东和重庆出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最强的是上海,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为0.47,脱钩程度最低的是宁夏,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为3.56。弹性值在0.4-3.6之间波动,其中多数处于1-2之间。

2005-2006年时间期内,除浙江和云南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外,其余省市都处弱脱钩状态,且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最低的省份仍然是上海,最高省份是云南。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值在0.3-1.6之间波动,且多数省市值处在0.3-1之间。

2006-2007年时间期,有三个省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分别为广西、福建和海南,其余省市都呈现弱脱钩状态。

2007-2008年,除甘肃处于强负脱钩状态外,其他省份都处于弱脱钩状态。

整体来看,上述十八省市中的大部分省份E(TCE,GDP)、T(C,TCE)以及T(C,GDP)三项弹性值都呈现出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后期的脱钩程度较为显著。从能源消费的GDP弹性来讲,西北6省以及东北3省都相对较高,而东部省市则较低,这与省市的能源丰裕程度有关。西北和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当地产业也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资源型城市发展较为迅速。

3.“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一省市的GDP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图8 “长江经济带”规划中十一省市的 地理分布情况

表5 2000-2008年纳入“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GDP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状态

地区2006-20072007-2008E(TCE,GDP)E(C,TCE)E(C,GDP)脱钩状态E(TCE,GDP)E(C,TCE)E(C,GDP)脱钩状态江苏0.670.840.56弱脱钩0.450.230.11弱脱钩浙江0.671.250.85弱脱钩0.400.310.13弱脱钩安徽0.650.990.64弱脱钩0.600.910.55弱脱钩江西0.641.250.80弱脱钩0.480.530.26弱脱钩湖北0.671.110.75弱脱钩0.47-0.38-0.18强脱钩湖南0.620.960.59弱脱钩0.371.050.39弱脱钩四川0.631.070.67弱脱钩0.580.820.48弱脱钩云南0.660.800.53弱脱钩0.530.620.33弱脱钩贵州0.620.840.53弱脱钩0.311.210.37弱脱钩上海0.590.670.39弱脱钩0.581.180.68弱脱钩重庆0.811.020.83弱脱钩0.450.950.43弱脱钩

长江经济带纳入的十一省市大都处于我国的中部和西南地区,该部分中的上海和重庆两市以及浙江一省与“一带一路”中的省市重合。2000-2005期间,十一省市中有6省市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5省市处于弱脱钩状态,上海的能源碳排放GDP弹性最低为0.47,云南最高为1.48。2005-2006期间,仍是上海的能源碳排放GDP弹性最低为0.35,相比2000-2005年降低了0.12,能源碳排放GDP弹性多处于0.3-1之间,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的有3省市。2006-2007期间,上海仍是能源碳排放GDP弹性最低的地区,该期间11省市的能源碳排放GDP弹性都处于0.3-0.9之间。2007-2008期间,湖北省呈现出强脱钩的状态。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也出现随时间推进不断下降的趋势。

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市一省GDP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四个时间期中,北京和天津一直处于弱脱钩状态,2000-2005年,河北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北京的能源碳排放GDP弹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7-2008年,北京的能源碳排放GDP弹性值达到0.07,明显低于其他省市,这与北京地区作为国家的行政中心,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有重要关系。

图9 “京津冀”规划中一省两市的地理分布情况

表6 2000-2008年纳入“京津冀”一省两市的GDP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状态

5.剩余省份的GDP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表7 2000-2008年山东、河南及山西的GDP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状态

2000-2005年期间,山东和河南都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2005-2006、2006-2007、2007-2008三时期内,三省份都处于弱脱钩状态。

6.整体分析

从空间格局上来看,2000-2005期间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脱钩程度最大是华北地区的北京(0.39),其次为上海(0.47)、天津(0.5)、安徽(0.5)、山西(0.6)、湖北(0.77)、四川(0.95),脱钩程度最低的地区是宁夏(3.56)。2005-2006、2006-2007以及2007-2008期间,脱钩状态呈现空间集聚态势,区域差异也明显缩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格局和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格局具有相似性。

图10 四时期各省市E(C,GDP)变动情况

无论全国还是省市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情况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等推进了产业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

总之,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还是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政策环境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状况。

五、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着落,对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的关注点实现由经济发展速度向经济发展质量的转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高度重视国家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四大板块”加“三大支撑带”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我国向区域协调、协同发展迈出的新步伐,有利于开拓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形成实现我国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布局。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者相结合,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保持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本文结合国家最新推进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战略,针对整体以及不同发展区域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提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国家角度相关建议

1.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途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将资源、环境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利途径。此外,应当加强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改变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对传统资源、能源的依赖,紧抓经济新常态的有利条件与机遇,实现向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转变。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法规法律,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014年国家印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此外,2014年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法律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未来我国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建立环保诚信体制,发挥市场对企业污染行为的约束,创新传统管理方式,推进管理方式的战略转型。

(二)区域角度相关建议

1.“一带一路”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实现绿色转型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中之重。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以及东南四个方位。其中西北六省、东北三省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储量十分丰富,其中,新疆、陕西以及黑龙江资源优势最为突出。西南三省中,广西、云南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云南与西藏含有丰富水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等资源。因此,该区域总体来说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使得部分省区的经济发展对资源形成强依赖,部分城市依资源而生,资源开采业成为区域基础性产业,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这是导致区域经济与环境问题矛盾突出的重要因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成为该区域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新突破口。一方面,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建立完整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等手段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绿色赶超。此外,上述区域本身具有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因此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东南五省中,除福建和海南之外,上海、浙江以及广东三省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转出地,现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对该地区来讲如何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该区域应当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使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活动中,同时加强绿色监管,彻底杜绝环保数据造假的现象,对企业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进行追责。同时,建立生态预警体系。[5]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将环境污染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中。

2.“长江经济带”加强环境监管,严守生态红线,培育特色经济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升级版,试图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纳入“长江经济带”的省市如湖北、湖南等省份大多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包括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区域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较强之外,该区域的其他省市具有经济与生态环境低水平同步型的特点。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蕴藏地,水资源丰富但同时面临不断突出的干旱缺水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推动了涉及的11省市大量新增项目的出台,无疑会对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实现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利用地方特色产业推进地区经济优势发挥,该区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航运要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是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此外,该区域也具有丰富的地区特色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同时,该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如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特色文化十分丰富,旅游业也是推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部门,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来支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6]。

3.“京津冀”加强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合作,加强科技创新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被誉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14年我国六大城市群排名中,京津冀排名第三。在该区域雄厚的经济实力的背后,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日趋严重。2015年国家环保部发布了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比例高达17%,PM2.5的平均浓度有12个城市超标。除大气污染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为此,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2014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保障规划(2015-2020)》通过专家论证,上述规划的出台使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加快重污染产业的迁出,加强科技创新和环保科技投入,同时加强京津冀三省市的合作,创新和优化合作机制,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环境利益共同体。

[注释]

①中国环境保护部官网,http://www.zhb.gov.cn/.

②主动适应新常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EB/OL].环境保护部网站,2014-12-03.

③周生贤2015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讲话.

④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⑤彭佳雯,黄贤金.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4):626-632.

⑥《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对各省份区域的能源消费构成数据只截止到2008年,其他统计资料无该方面的数据,所以对各地区的分析只能截至2008年.

⑦GDP以1980年为不变价计算.

⑧区域发展“新棋局”:“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N].经济日报,2015-4-11.

[参考文献]

[1]李斌,曹万林.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7):48-56.

[2]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域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3]李志青.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要义[J].绿叶,2014,(1):64-71.

[4]李庆瑞.新常态下环境法规政策的思考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5,(1):12-15.

[5]刘年康,汪云桥.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开发研究,2012,(5):60-63.

[6]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

[责任编辑:高平亮]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A Decoupl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

ZHAO Fei-fei

(Economic School,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1200,China)

Abstract:The “China's New Normal”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ite a long time in China, it means that the demand for economic growth is slowing, the focu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ved to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mentum. How to achieve coordinated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severe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ata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country’s new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ree major strategic relationship are analyzed in the view of space,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normal; economic growth;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新常态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