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塬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2016-01-12唐伊娟
【历史文化研究】
马家塬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唐伊娟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古遗址是构成我国大遗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保护这一类型的大遗址,以马家塬遗址为例,运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在对马家塬遗址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资源特性和马家塬遗址实际情况,对马家塬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马家塬遗址和中国大遗址保护有所助益。
关键词:古遗址;保护;马家塬遗址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唐伊娟(1990—),女,陕西永寿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3-0046-05
文献标志码:A
大遗址是根据我国考古遗址的特点提出的具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的概念,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殿、陵寝墓葬等遗址及遗址群。[1-2]根据我国文物法的分类,大遗址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可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三大类。[3]40-41至今已经公布的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291处当中,属于古遗址的有1 021处。①截至2014年,我国已经公布的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291处中属于古遗址的数量共计1 021处,其批次以及相应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古遗址的数量具体为:第一批:180处、26处,第二批:62处、10处,第三批:258处、49处,第四批:250处、56处,第五批:518处、144处,第六批:1 080处、220处,第七批:1 943处、516处。
目前学界对大遗址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有对大遗址保护以及利用方式的探讨、[4-9]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专项规划分析的探讨[10-12]和对大遗址管理及运营问题的研究。[13-15]马家塬遗址作为古遗址之一,现有关于马家塬遗址的研究主要限于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而针对马家塬遗址的保护和今后的利用研究却很少提及。有鉴于此,为进一步丰富我国大遗址的保护研究,本文在对马家塬遗址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对马家塬遗址的保护对策进行探讨,以期推进马家塬遗址的保护工作。
一、马家塬遗址现状
1.概况
马家塬遗址[16]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上,距县城17公里,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围约3万平方米。遗址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缓,避风向阳,南至瓦一头村。遗址地面随处可见属于常山、齐家文化类型的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有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据考古调查,遗址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
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有装饰奢华的车乘、国内首次发现的青铜茧壶、地中海文明特色的连珠纹玻璃杯等,对研究古代秦戎关系、秦及西戎文化、我国北方及西亚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代科技史(冶金技术等)具有重要作用,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突出。[17]马家塬遗址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马家塬遗址保存现状
(1)遗址本体保存现状
马家塬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始于2006年,截至目前,仅对马家塬战国墓葬群进行过多次的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大部分遗存基本处于未动状态。
就马家塬战国墓地群而言,其集中分布于自然冲沟的东西两侧,目前共探明墓葬62座,发掘大、中、小型墓葬34座。冲沟西侧的27座墓葬以及沟东的M27只勘探未发掘,现今地表为浅根系的农田覆盖或闲置,对墓葬本身的安全影响较小、保存较好;冲沟东侧已发掘的34座总体保存一般。就现场调研结果来看,马家塬遗址发掘的墓葬及祭祀坑,经抢救性清理之后,多数采取回填保护的方式,M1、M3由于规模大,保存完整,没有回填,在其上修建了保护厅进行保护。由于马家塬地区海拔高,且夏季降雨多,为了保证已发掘墓葬和出土陪葬车乘的安全,对发掘后未经回填的7座墓葬修建了保护大棚,使处于露天环境的遗址有了遮风挡雨的保护设施。对于其余的8座墓葬则是采取了覆膜保护的方式。但遗址本体保护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归纳起来有自然和人为破坏两个方面:
其一,就自然破坏而言,马家塬遗址所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土遗址自身的脆弱性,遗址的酥粉、坍塌、裂隙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其二,就人文破坏而言,主要包括文物盗掘、村庄建设以及历史上平整土地所产生的破坏等。例如,盗掘活动对遗址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遗址的盗掘不仅造成艺术价值极高的随葬文物的流失,更重要的是文物所负载的历史信息的缺失,对于历史和考古学术研究的损失不可估量。除了可移动文物的盗取,非科学性的发掘还造成墓道、墓室坍塌。此外,暴露于地表、夯土遗址上的盗洞、盗坑,对遗址整体的景观环境也造成负面影响。村庄建设方面,马家塬遗址保护范围内涉及瓦一头村和桃园村,两村历史悠久,修盖前未开展考古工作,从现已发掘的墓葬位置判断,古代墓葬和遗址的分布范围或与后期村庄范围交叠,如此则有可能存在部分遗址被民居建筑占压的可能,造成地下文物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为增加耕种土地面积,当时平整土地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近年来村庄扩张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压力。
(2)遗址环境保存现状
马家塬遗址区内现状环境比较单纯,主要为农林用地,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良好,但是区内台地存在水土流失的隐患,而且周边聚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其一,马家塬遗址区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其北、东、西三侧为地势较高的山梁,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属于环抱地形;遗址区内为台地,种植农业,遗址周边无高大的现代建筑,遗址的环境风貌整体保存较好。
其二,在马家塬遗址保护范围内有桃园村、瓦一头村两个自然村,村内建筑以土木、砖木、砖混结构为主。尽管目前现有村落对遗址本体和环境影响不大,但遗址区聚落规模、建筑体量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遗址本体和遗址区景观环境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马家塬遗址的保护问题诊断
1.考古工作不足
2006年起至今对马家塬遗址进行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收获颇丰,为马家塬遗址的文化认定提供了明确资料。每年根据考古工作发表的《马家塬遗址考古工作简报》为全面开展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马家塬遗址考古工作虽早起步于2006年,但现有考古工作仅局限在马家塬遗址战国墓葬群,关于马家塬遗址遗存的分布范围及居住区的相对位置尚未确定,这使得遗址的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就保护规划而言,考古基础资料缺失导致遗迹评估、保护区划、土地利用、聚落搬迁等各专项规划工作均遭遇巨大阻力。就保护管理而言,面对遗址内屡禁不止的文物盗掘、劫掠活动,保护管理工作者因对重点文物点位坐标与具体范围的认知模糊,而无法依凭确凿的考古资料对这一兼具规模性、团伙性、隐蔽性的文物犯罪活动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进而加剧了文物犯罪的发生及其严重性”。[18]
2.土遗址稳定性脆弱
遗址所处区域多为台地地形,加之雨热同季,全年降水的60%都集中在7~9月份,因而造成该地区夏季洪灾比较频繁。作为土遗址,降水是其遭到破坏的最主要因素。雨水对土遗址尤其表面无植被覆盖的土遗址冲蚀较大,当雨水汇集成径流冲刷阶地表面形成冲沟,破坏了阶地的原有地貌并且雨水渗入土体裂隙,降低了土的力学性能,引起阶地边缘多处土体失稳坍塌。而温湿度变化则进一步破坏了阶地土体结构的稳定性,加重了土体裂隙、地表水土流失、坍塌等问题,加剧了遗存的损毁和倾塌。另外,一些灌木覆盖在夯土遗迹表面,这种深根系植物的生长也对地下夯土遗迹的保存造成破坏。
3.非文物保护用地的土地性质导致遗址管理难度大
马家塬遗址区内的土地均为农村集体土地,而遗址区内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其土地性质主要为农业用地。目前墓葬集中分布区内的土地是以租赁方式获得使用权(见表1),文物保护用地明显不足,农业生产与遗址保护存在冲突。
另外在聚落用地方面,尽管目前桃园村位于遗址南部,村镇规模相对稳定,对遗址本体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根据区域地理条件和人口发展,桃园村的建筑用地规模、建筑体量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潜在因素可能会对遗址区本体和景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表1 马家塬遗址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表
资料来源: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制的《马家塬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3—2030)》
4.遗址展示不利
随着遗址保护理念的转变与开发思路的拓展,近年来大遗址已被许多城市作为资源平台而逐渐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不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地处西部封闭村落的区位环境使得遗址区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开发意识淡薄,遗址展示理念落后。[18]目前仅将马家塬战国墓葬群出土的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在张家川县博物馆展出,遗址却未正式向公众开放。马家塬遗址做过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所发掘的遗迹多数已回填,但未进行标识,部分墓葬建设保护大棚和保护厅,展示方式为单一的场馆展示、覆棚展示。马家塬遗址周边还有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朝拜中心——宣化岗拱北(拱北内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等四位宗教先辈的陵墓,是当地乃至西北五省穆斯林群众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正是由于遗址展示不利,当地居民并没有为此而心中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遗址一直在百姓心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18]
三、马家塬遗址保护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对马家塬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依据马家塬遗址所处区域环境资源的特性与马家塬遗址的实际状况,*马家塬遗址保护现状方面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作者参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为编制《马家塬遗址保护规划》在马家塬遗址调查期间所收集、整理的数据。并结合参与《马家塬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工作心得,对马家塬遗址的保护提出以下对策:
1.深入考古勘探、发掘及研究,增进对遗址价值内涵的认知
深入全面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是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基础。针对马家塬遗址现有考古工作仅局限于马家塬遗址战国墓葬群,而有关遗存分布范围及居住区相对位置尚未确定等考古工作的不足,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古工作计划,对于后续的考古勘探、重点区域的钻探应加快速度。
首先,应全面了解马家塬遗址的遗迹分布状况,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目前考古勘探的手段以人工钻探为主,但也应积极尝试使用现代科技探测技术。对于重点区域,也应当实施必要的钻探,以了解遗迹的埋藏、堆积和保存状况,确认遗址的相对年代,为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提供资料和依据。
其次,根据马家塬遗址保护、展示和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新发现的一些价值较高的遗迹进行整体或部分发掘,以了解遗址的整体布局形制和特点,为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对马家塬遗址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再则,必须尽快建立整体考古测绘坐标系统,在各遗址区和遗迹点设置考古测绘基桩,测绘确定各遗址区、各遗迹点的准确位置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健全文物档案,为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开展提供详实的专业依据,进而完成并出版《马家塬遗址考古调查报告》《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图录》等,让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家塬遗址的内涵。
2.从遗址本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保护遗址本体
首先,鉴于遗址本体保护中存在的土体裂隙、地表水土流失、坍塌等问题,依据现有的土遗址保护技术和材料,对已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比如,围栏保护、生物保护、覆罩保护,并对潜在问题实施预防性保护措施。
其次,针对遗址本体保护存在的保护技术措施无法解决的问题,应配套实施相应的文物保护工程。比如针对病害严重的遗迹,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工程,但在实施保护措施之前,必须对病害的类型和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另外,水患是土遗址的最大克星,同时鉴于马家塬遗址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必须在遗址区域地表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另外,对墓葬顶面的冲沟和汇水面应进行一定的填补,疏导遗址区内地表水流向,减少地表水对遗址的破坏,将水患可能对马家塬遗址的破坏降到最小。
3.转换遗址区土地属性,并将其纳入区域发展体系
首先,遵照“土地利用必须服从遗址保护、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规划衔接以及土地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调控规划原则,应该对马家塬遗址规划范围内的现有土地用途进行逐步调整,征用马家塬墓葬集中分布区内土地,并将土地性质调整为文物古迹用地,逐步整治遗址区影响遗址保护的村落、建(构)筑物,确保遗址安全(见表2)。
其次,通过环境整治、植被绿化以及聚落调控等规划措施,将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结合,实现马家塬遗址保护区内文物保存环境、历史景观风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为先秦历史的彰显弘扬营造良好的氛围空间。比如通过冻结保护的方式,对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桃园村、瓦一头村采取冻结保护,严禁现有村庄范围内的新建活动,限制村落的发展规模,引导村落在保护范围外发展;对遗址区的村庄进行立面风貌整饬,并且建筑风格应采取当地传统特色民居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也应与遗址区整体风貌相和谐。
表2 马家塬遗址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平衡表
资料来源: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制的《马家塬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3—2030)》
4.创新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实现遗址的活用
针对土遗址展示工作难度大以及观赏性差的特点,马家塬遗址的展示措施应立足于“标识展示、原状展示、场馆展示、考古工作现场展示、虚拟和模拟展示”,并结合区域的环境特征,创新展示内容和方式,实现遗址的活用。
首先,对遗址区内发掘后回填保护的墓葬、祭祀坑等,可采用标识展示,具体可通过在覆盖保护的遗迹上种植浅根系植被或用卵石等材料,标识展示遗迹的平面布局和分布范围,并以图片、文字说明的方式做简要介绍。为确保遗址安全和信息的准确性,对考古勘探发现未经考古发掘的遗迹暂不做标识展示,实行原状展示,待条件成熟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对马家塬遗址已发掘的可视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物进行场馆展示。
其次,由于马家塬遗址目前已勘探的大片区域尚待进行深入的考古工作,因此随着马家塬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可以选择部分合适的考古工作现场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遗址的观赏性,提高马家塬遗址的知名度,更能够激发民众对遗址保护的支持和参与。此外,为方便考古工作现场展示并有效保护考古工作现场的遗迹和遗物,设计制作可拆卸、可移动、结构坚固的考古工作现场保护大棚,对考古工作的现场进行保护,也可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展示空间。经考古工作的遗迹,如若意义重大,还可保留展示大棚或设计陈列展厅,以遗址保护厅的形式对外开放。
再次,利用保护厅三维立体空间,展示“技艺精良的车乘”“西戎时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形态”“西戎时代的金银器”等专题;利用激光三维技术或者立体画方式,虚拟展现西戎社会的复原场景,让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体验感受先秦文明。
四、结语
本文在对马家塬遗址保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遗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结合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理念,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实现保护遗址的价值以及对其价值的社会共享,以期对马家塬遗址以及国内相关大遗址保护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2-12.
[2]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Z].文物办发(2006)43 号,2006-11-29.
[3]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0-46.
[4]余洁.遗产保护区的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以西安大遗址群的制度创新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权东计,霍小平.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5-69.
[6]杨海娟,周德翼. 西安汉城遗址保护区内发展都市农业的设想[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05-109.
[7]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 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6,(7):63-67.
[8]樊海强,权东计.大遗址特性与保护利用模式探讨——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2-146.
[9]郑育林,张立.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构想和建设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57.
[10]张祖群,等.大遗址保护中的破坏因素——汉长安城案例与思考[J].建筑知识,2005,(2):5-8.
[11]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5-10-14(07).
[12]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1):6-15.
[13]陈稳亮,励娜.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区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62-66.
[14]余洁,唐龙.城郊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0):128-134.
[15]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C]//徐嵩龄,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6-203.
[16]惠文辉.文物国内罕有的马家塬战国古墓遗址及墓群[EBOL].http://www.zjc.gov.cn/html/fjms/2010-3/14/16_30_31_116.html.
[17]臧健军.高度重视马家塬遗址保护工作——栗震亚在省文物局督办重点提案[N].民主协商报,2013-11-15(03).
[18]陈稳亮.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雍城遗址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119-125.
[责任编辑朱小琴]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 Plateau Site
TANG Yi-juan
(InstituteofCultureandHeritageStudies,Northwestern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Ancient ruin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reat site system.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work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of Ma Plateau site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perti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a plateau sites, this study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ite, which aims to be helpful i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great site system.
Key words:ancient ruins; protection; Ma plateau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