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2016-01-11印永龙佘晓玉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农产品制度

印永龙+佘晓玉

摘 要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制度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利用世界30个国家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方法,考察了制度要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影响显著,制度质量的提升会促进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世界30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密集型产品,与制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发达国家的数据表明农产品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较高制度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持续弱化从制度层面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 制度 比较优势 制度密集型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源自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他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赫克歇尔与俄林创立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则将比较优势归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并成功解释了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Nunn和Trefler在总结近年来对比较优势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可以将制度看作一种要素禀赋,制度也是构成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制度比较优势通过影响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发生作用,至少与传统要素比较优势同等重要。当前这一理论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不同类别的产品,存在制度密集程度的差异。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农产品因其生产交易过程更易受到自然要素禀赋等的影响,与制度关联性不大。Nunn、Levchenko在研究制度与比较优势关系时,均认为农产品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普遍存在人口众多、对农产品依赖性较高、制度较不完善的特点。研究制度要素对农产品的影响,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正视制度质量的不足,对推动农业发展、调整农产品贸易格局及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具有积极作用。从中国农产品贸易实际出发,中国存在土地优势、气候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却不占优势,如活动物类、谷物类产品,近5年来贸易份额持续下降,逆差额持续拉大,比较优势不断弱化,这可能与制度约束的缺失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有关。从制度角度对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对中国这样制度不够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根据当前农产品的贸易现状,明确制度缺失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利用世界30个国家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方法,考察制度要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从制度方面分析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

一、 文献回顾

有关制度是如何构成比较优势的研究,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易成本说认为,生产投入的资产专用性、合约实施的环境、履约及事后的监督等都会影响比较优势的发挥。Nunn集中研究了合约实施环境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他认为具有较好合约实施环境的国家,对需要资产专用性投资产品的生产是最重要的,合约实施比物质资本与熟练劳动力的结合更能解释贸易模式的形成。具有较好合约实施环境的国家,能够降低较高资产专用性投资行业生产、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从而说明了合约实施环境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Nathan Nunn, “Relationship-Specicity,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22, No.2, 2007, pp.569-600.。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杨青龙认为成本优势不能只侧重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还要考虑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及代际成本这个“全成本”的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中包含使用制度要素产生的成本,如果一国使用制度要素产生的交易成本较低,在其他三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具有“全成本”比较优势

杨青龙:《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载《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2期,第21-27页。。

分工与专业化说认为,在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有效的产权界定或产权界定制度可以推动专业化与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Costinot研究了复杂行业贸易品比较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越高,实现分工团队的规模会越大。在自由贸易下,分工团队规模越大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更加复杂的产品,同时,团队大小随着制度“好”、“坏”和产品复杂性增加,更好的制度是复杂行业比较优势的补充来源

Arnaud Costinot, “On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7 .No.2, 2009, pp.255–264.。赵雪梅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对农民劳动成果归属的清晰界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创新》,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302-308页。。受成果归属的激励,部分农业区域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了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促进了当地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

交易成本说与分工专业化说分析了制度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更有学者明确提出制度本身就是比较优势的来源。Levchenko认为制度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两个重要的角色:一是不完善的合约制度会导致要素市场的扭曲,不完善的制度意味着跨部门的流动性不足,行业间的要素获得不同;二是制度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好的制度能够帮助国家选择更加理想的行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Andrei A. Levchenko,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2004, IMF Working Paper 04/231.。Nunn和Trefler对众多学者关于制度与比较优势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制度影响了创新、商业规则、技术的选择与变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长期来说,制度比要素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更为基本

Nathan Nunn, Daniel Trefler, Domestic Institutions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orking paper 18851,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ebruary 2013.。

关于制度投入对农产品生产、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否具有影响的观点不一。Nunn认为制度可以作为要素构成比较优势,但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构成作用微乎其微。农产品因其产品特性,与制度相关性不大,因而将其划分为低制度密集型产品。Levchenko在他的文章中同样表明了这一观点。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情却得出了相反结论,他们认为农产品与制度相关性较大,主要受贸易制度的影响。张海军从法律制度、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和市场规范程度五个分制度变量角度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认为制度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贸易政策的影响最大。万金认为制度会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产生影响,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卢毓、李谷成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后,一致认为农产品贸易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贸易政策和制度因素上

卢毓、李谷成:《我国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进展》,载《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2期,第105-109页。。如果农产品究竟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还是高制度密集型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已有文献分析表明,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情况,认为农产品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情况,认为农产品是受贸易制度影响的制度密集型产品,本文结合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情况,分析研究在发展中国家除贸易制度外,农产品是否仍是制度密集型产品,并力求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二、 制度构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

(一) 制度构成比较优势的来源

比较优势归根结底要体现到产品的成本中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源于要素丰裕的价格低廉;规模经济通过内在与外在两个渠道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外在规模经济一旦形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沉淀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技术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变迁是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形态,它源于生产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度作为比较优势,一般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源于产权的界定和最佳规模经济的形成

产权清晰界定能够促使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形成。产权清晰明确了产权主体经济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对活动结果有了稳定的预期。为了获取稳定甚至超额的预期收益,分工是产权主体采取的有效方式。产权主体通过分工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最终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制度通过产权清晰界定带来的生产积极性,以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方式,促进了比较优势的形成。同时产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制度的运转情况,从宏观层面影响比较优势的形成。

2. 源于产业组织制度的选择与交易成本的节约

交易成本作为“全成本”的一部分,它的高低直观的影响着比较优势。在现实中,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很多,其中产品的交易类型与现存的组织结构是否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易成本。交易类型受资产专用性、信息不对称及投机主义行为的影响。下图是Williamson根据交易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总结的四种组织结构。市场组织体制与较低的资产专用性决定的交易类型相匹配。三方组织结构、双方组织结构则是介于市场组织体制与一体化组织体制之间。当投资涉及较高的资产专用性时,一体化的组织结构能够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因为涉及高度专用性生产的资产,外包的交易成本很高,通过进行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能够避免进行外包需要签订合约等大量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成本优势的形成。四种组织结构的优势在于,当交易类型与组织结构相匹配时,交易成本将会降低,直接促进了成本优势的形成。

图1 交易与组织结构的匹配

3. 其他

制度能够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影响着产品生产与交易的方方面面。在生产层面,制度表现为明晰的产权界定,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在交易层面,制度表现为组织结构与交易类型的匹配,以降低交易成本。除此之外,有关产品的贸易制度的设计也会影响比较优势。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设定会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大小。高效的制度安排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降低流通环节中的成本。尤其是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简化的业务办理程序等能够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 制度构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来源

制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可从产权和交易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产权清晰明确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激励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如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继“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次农业制度的创新,虽然土地仍为集体所有,但是农民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主要由农民自己拥有并自行支配。对劳动成果归属权的清晰确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估计,1979-1984年间农作物产值增长中,有19.8个百分点是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增长,直接贡献率达到了46.89%

Arnaud Costinot, “On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7, No.2, 2009,pp.255–264.。产权确定成果归属的激励效应,是激发农民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事实证明,这不仅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推动着农民步入小康的实现。得益于对成果的稳定预期,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带来了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大幅提高。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革新,部分地区采取专业化生产等,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促进了早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

“全成本”从构成上决定了交易成本能在直观的量上对成本优势产生影响。影响农产品交易成本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交易过程的监督费用及加工的复杂程度上。与工业制成品不同,农产品是最基础的产品。简单的农产品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经过一道或几道简易加工程序出现在流通市场。相较于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普遍较低。但是尽管如此,农产品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性。如谷物类产品,加工程序简单、监督环节较少,涉及的交易成本较低。但是如饮料、酒及醋一类的农产品,其生产过程相对谷物来说稍微复杂些。这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加深、监督费用增加,涉及到的交易成本也较高。对于农产品而言,生产、交易过程存在着低、中、高交易成本之分,且交易成本的大小受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恒定。对于交易成本较低的农产品来说,因其生产成本固定,构成“全成本”较低,从而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形成。

从生产与交易的制度来看,一种产品是否是制度密集型产品,取决于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交易的组织制度、契约的履行与监督、环境保护与质量监管的要求等,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甚至相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会存在差异。在美国,农产品会被认为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因为:(1) 美国农业是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这种家庭农场尤其是大型农场的好处在于,产品的产权归属明确,农场主的行为易于监督,因而也存在较高的自律,生产高质量产品对制度的依赖就弱;(2) “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经营,使得生产与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交易主体减少,前向与后向交易简单,农产品的契约密集度亦减弱。因此在美国可以根据市场的厚度与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多少来判断产品的制度密集性,农产品相对于机械、电子、飞机、汽车等产品而言,生产与交易过程中投入品少,签订的契约少,因而无疑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应当被看成制度密集型产品。因为,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行为不易监督,也缺少自律,而从田间要经过一定加工程序才能到达餐桌,在生产与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类别的肥料、激素、食品保鲜剂、色素、香料等,从而降低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使产品成为有害产品。尽管农产品的前向与后向的交易过程不多,投入相对简单,但要监督却非常难,需要较高的制度运作成本,农产品尤其是用来吃的产品其成分及质量要求更高,更需要加强质量监管。正是由于生产与交易过程中投入品是否恰当难于监督,所以把农产品看作是制度密集型产品,当制度缺失时,就会出现前文所列举的问题,如农产品质量低劣、有害成分提高等。

三、 模型设定与指标数据的选取

(一) 模型比较优势变量解释指数的选择

1. TC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TC),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其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Xij-Mij为i国净出口,Xij+Mij为i国j产品的进出口总额。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数值越接近1,表明产品的出口额远高于进口额,表现出贸易顺差,国际竞争力越强;数值越接近-1,则说明进口额远高于出口额,产品表现为贸易逆差,国际竞争力越弱;当TC指数值为0时,说明产品竞争力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图2 1998-201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观察图2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呈波形变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1998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2~0.4之间,农产品贸易顺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到了2003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到0附近,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力持平。但是2004年贸易逆差扭转了这一局面,尤其是2011年开始,竞争力指数跌破-0.2,进入到-0.2~-0.4区间,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跌入谷底。总体看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已不具有,农产品将持续保持较弱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2. 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该指标是由经济学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其测算的是一国或地区目标产品的出口水平与其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该方法能够有效剔除国家及世界出口的绝对额变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农产品的相对优势充分反映出来。数学形式表示如下:

RCAij=EXij∑mj=1EXij∑ni=1EXij∑ni=1∑mj=1EXij

上式中,RCAij 指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Xij和∑mj=1EXij分别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及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ni=1EXij 和∑ni=1∑mj=1EXij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及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当RCAij >1时,表示i国农产品贸易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该国农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具有比较优势。

一般而言,RCAij >2.5时,说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ij介于1.25~2.5之间时,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ij介于0.8~1.25之间时,则认为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ij<0.8时,则说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图3 2000-2012年中国农产品RCA指数

数据来源:世贸组织网站,http://www.wto.org

观察图3,我国农产品的RCA指数在0.35-0.77之间,均小于1,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尽管直到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才表现出逆差,尤其是2000—2012各年的RCA值均小于0.8,说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3. 选择

上述对我国农产品近10年来TC指数和RCA指数的分析均表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国际竞争优势已不在。这两个指数在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时均可采用,但是每个指数都有自己的缺陷。TC指数一般用来衡量具体某一行业层面上一国的竞争优势,不能反映出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RCA指数从宏观层面做出定量分析,反映的是某一产业比如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但不能反映产业的内部结构特征。本文模型选择在比较优势的相关经验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二) 模型设定

为实证检验制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并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禀赋、劳动力禀赋、城市化水平以及农业贡献率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面板数据的特点,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Ln(RCAit ) = β0+ β1Ln(IEFit ) + β2 Ln(LAPit ) + β3Ln(PAPit )+ β4 Ln(URLit)

+ β5 Ln(AVGit ) +εit

模型中RCA、IEF、LAP、PAP、URL、AVG各指标分别表示比较优势、制度质量、土地资源、劳动力、城市化水平及农业贡献率等,其中RCA为被解释变量,IEF为解释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βi为待估计参数。为了便于模型操作,本文对所有数据采取自然对数处理,其中每一变量的下标i表示国家,t表示时间。

(三)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衡量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见前文。选取比较优势作为被解释变量,能够较为直观地看出各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现状。

2. 解释变量:制度质量。当前国际上关于衡量制度质量的指标,比较常用的有三种:分别为基于经济视角的经济自由度指数(IEF)、基于政治视角的全球政府治理指数和荷兰学者Hofstede提出的基于文化视角的国家文化指数等。各个评价指标都能从某个层面反映制度质量的“好”与“坏”,本文选取经济自由度指数(IEF)作为衡量制度质量的指标,用它来体现农产品交易制度的质量。该指标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公布,涵盖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权威的经济自由度评价指标之一。一国经济自由度越高,可以认为制度有较高的交易效率,由于我们分析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投入品主要在于难监督,当交易制度对比较优势有影响,即β1大于0时,可以认为监督较难,好的制度就对比较优势有促进作用,农产品就显示为制度密集型产品,反之,就显示为低制度密集型产品。

3. 其他控制变量

土地资源禀赋(LAP)对早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的配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土地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土地资源禀赋构成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这里用农业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来表示。

劳动力禀赋(PAP)与土地资源禀赋一样,在早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力资源越丰富,有效劳动率越高,越利于农产品的生产。但是现代农业更加注重资本投资,使得劳动力资源的正向影响有所减弱。这里用农村人口绝对数量来反映一国劳动力的丰裕水平。

城市化水平(URL)与农业贡献率(AVG)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越高,表明该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本投入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这里用城市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农业贡献率用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比值越大,说明农业较其他行业对经济的贡献越高,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四)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了2000—2010年间世界30个国家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并且对面板模型的数据处理都在计量软件Stata12.0中完成。比较优势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WTO官网,分别为各国及世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及出口产品总额,运用RCA指数进行比值换算(RCA值均大于0)。衡量制度变量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来源于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IEF值处在0~100之间),其他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 STAT)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Bank Databank)等。

四、 计量分析

为了从实证角度检验制度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软件Stata120分别从单位根检验、模型形式的选择及模型的估计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实质是包含截面信息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和一般的时间序列数据一样存在着平稳性问题。为避免出现时间序列由于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现象,本文分别选用相同根情形下的LLC检验及不同根情形下的Fisher-ADF检验,认为只要两者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原序列就是平稳序列。

观察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本文选取的6个变量均不含单位根,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满足构造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要求。

2. 模型形式的选择

为了选取合适的模型和估计形式,本文运用软件Stata12.0分别进行了F统计量检验、LM统计量检验以及Hausman统计量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3. 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

表3列出了混合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对比发现,只有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无论是常数项还是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合表2的检验结论,说明了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及结论的正确性。

观察表3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无论是常数项还是Ln(IEFit )、Ln(LAPit )、Ln(PAPit )、Ln(URLit )、Ln(AVGit )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Ln(IEFit )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5%。制度要素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制度质量的提高将会提升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说明了制度要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世界30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密集型产品,与制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好”的制度将会促进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

表3中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现实差异不大。Ln(LAPit )系数符号为正,说明土地资源禀赋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促进作用,一国土地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及比较优势的发挥。Ln(PAPit )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这是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资本、技术等投入比例与劳动投入相适应,仅靠劳动力的单独投入不能满足农产品的生产需求。Ln(URLit )的系数为负,说明一国在过度追求城市化水平过程中,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劳动力的外流、农业耕地的丧失等,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掠夺,阻碍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Ln(AVGit )系数符号为正,说明农业贡献率的提高,将会激励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

4. 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模型估计结果

前文的分析表明从世界30个国家的总体数据来看,农产品是较高制度密集型产品,这与Nunn及Levchenko的研究结论截然相反。两种相反结论的根源在于考察对象的不同。Nunn及Levchenko是以美国这一发达国家作为对象展开研究的,本文则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总体进行考察。为了探究农产品的制度密集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世界30个国家的数据分为两个样本,分别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8个)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22个)。表4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模型估计结果。

发达国家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较高,且F检验P值为0.0008,说明模型的估计效果较好。但是Ln(IEFit )前系数为负,且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不能解释制度要素与农产品比较优势间的关系。结合Nunn及Levchenko的农产品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的观点,说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低制度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模型的整体估计效果较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Ln(IEFit )前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制度要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制度要素的提高,将会促进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从而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表现为较高制度密集型产品。

五、 结论与研究启示

本文以2000—2010年世界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控制了土地资源禀赋、劳动力禀赋、城市化水平及农业贡献率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了制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制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制度质量的提高将会提升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从世界多个国家的层面说明了农产品表现为制度密集型产品。同时,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样本的角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得出了农产品在发达国家表现为低制度密集型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较高制度密集型产品的结论。这为本文提出的农产品是否是低制度密集型产品的疑问,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方面作了回答。

结合世界30个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产品表现出较高制度密集度。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约束缺失现象。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制度投入不足,流通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都会导致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丧失。面对当前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持续恶化,国家应从制度层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首先,改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模式,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与欧美国家的农场经营模式相比,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显现很大弊端,农产品到达最终消费阶段时,产品品质的责任主体已无法明确,从而导致监管缺失,生产者与加工者也缺乏自律。

其次,加大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农产品经过生产与加工到达餐桌时,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可能进行了降低产品品质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对消费者而言只有在消费后才能感觉到(甚至还感觉不到),因而想依靠自发的市场主体的监督根本不能解决监管的缺失与乏力。在国际贸易中,检验机制的不健全,则导致某些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的农产品难以出口,更使得后期农产品因为质量、口碑等问题在国际市场屡屡遭拒。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过程的监督,杜绝投机主义行为的发生,只有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督,以质量促发展,才能确保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更多青睐。

总结而言,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键既在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发挥,也在于制度质量的改善,要实现传统要素与制度创新的统一发展。作为对劳动和土地要素需求集中的农产品来说,劳动和土地对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发挥重要影响。我国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确保农业用地保持一定比例。同时,推进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及技能,实现劳动力高效利用。而目前深受学者重视的制度要素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正在上升,农业经营的产权制度与生产流通的监管制度对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应将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与制度要素统一起来,利用制度创新促进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比较优势,从根本上推动农产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Nathan Nunn, Daniel Trefler. Domestic Institutions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orking paper 18851,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ebruary 2013.

[2] Nunn, Nathan. “Relationship-Specicity,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2).

[3] 杨青龙.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一个新的理论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1(2).

[4] Costinot, Arnaud. On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pril 2009(2).

[5] 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6] Levchenko, Andrei A.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2004, IMF Working Paper 04/231.

[7] 万金.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8] 张海军.制度因素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11.

[9] 卢 毓,李谷成.我国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3(2).

[10] 茹玉骢.合约实施效率与中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

(责任编辑:赵英杰)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农产品制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农产品争奇斗艳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