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远期随访观察
2016-01-11兰宇斌
兰宇斌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9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疼痛程度, 随访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及术后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2.35±1.61)分、活动能力得分(1.50±0.21)分及随访6个月后VAS评分(1.12±0.53)分、活动能力评分(1.20±0.20)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80.17±10.76)%、随访6个月后(79.12±9.83)%显著高于观察组(73.15±8.61)%、(74.01±9.6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畸形不严重、无明显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好, 能缓解患者疼痛, 远期随访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度高, 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中远期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37
椎体压缩性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引起, 常见于胸腰段椎体, 患者伴有严重的背部疼痛、脊柱畸形、肌肉萎缩、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死亡率较高[1]。该病保守治疗效果缓慢, 且长期卧床使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 甚至引发了其他并发症, 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本院对9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8例, 其中男47例, 女51例, 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66.4±3.8)岁;骨折部位在胸椎31例, 腰椎67例。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 活动受限。将9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两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X线和MRI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②VAS评分>5分;③查体发现椎体局部压痛;④T5~L5椎体骨折;⑤椎体密度降低;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疾病者;②全身或局部脊柱感染;③肝、肾功能不全者;④神经根综合征;⑤不耐受麻醉及手术者。
1. 3 方法 观察组行PVP治疗, 取侧卧体位, 进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 患者全身麻醉, 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 体表投影并做标记, 消毒铺巾, X线引导下由正位椎弓根的外上方与矢状面成15~20°夹角进行经皮穿刺, 穿刺针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 置于骨折椎体前1/3处, 确认位置后拔出针芯, 调制PMMA骨水泥至粘稠状, 在正、侧位X线透视下用注射器接穿刺针注入伤椎, X线透视见骨水泥沿骨小梁间隙浸润整个椎体, 而无椎体外渗漏(若遇较大阻力或骨水泥外漏时立即停止注射), 骨水泥完全硬化后, 拔出穿刺针局部包扎。
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 体位、麻醉、穿刺方法同观察组, 穿刺后更换工作套管, 用骨钻沿工作套管插入椎体至椎体前壁2~3 mm, 取出骨钻、用导针探查工作通道, 取出导针, 沿工作路径置入球囊, X线监测下注入显影剂扩张球囊, 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停止加压, 退出球囊, 将调好的PMMA骨水泥推入伤椎, 直至浸润至椎体边缘, 骨水泥完全硬化后拔出穿刺者进行包扎。术后两组患者均平卧6 h,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1 d可在腰托保护下逐步恢复活动, 术后进行功能锻炼。
1. 4 观察指标[3] 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及6个月后复查时观察下述指标:参照VAS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总分10分, 0分疼痛程度最轻, 10分疼痛程度最重;拍片测量椎体前柱高度并进行活动能力评分(行动自如:1分, 行走困难:2分, 需使用轮椅或只能坐立:3分, 卧床:4分), 患者椎体高度恢复以所占正常椎体百分比表示。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优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VP是在透视下经皮穿刺向压缩骨折椎体内直接注入骨水泥提高脊柱稳定性的一项新型微创外科技术, 能迅速缓解疼痛, 增加椎体强度, 改善脊柱功能。PKP是在PV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使伤椎高度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 矫正后凸畸形, 止痛疗效明显[4]。
根据长期临床经验及诸多学者研究显示[5],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保守治疗各有优劣。在临床操作中,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案治疗, 同时对该病的治疗必须把骨折局部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治疗结合起来, 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骨折不愈合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本文研究了PVP及PKP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PVP组和PKP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后期随访显示PKP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更好。
综上所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适用于骨折畸形不严重, 无明显脊髓、神经受压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在临床中应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治疗。
参考文献
[1] 陆玉和, 王凯, 王自立,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128例.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3):285-287.
[2] 李大刚, 苏培基, 陈敢峰, 等.保守疗法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系统评价.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4):306-310.
[3] 石通和, 梁蓉, 潘铭辉,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功能的改善效果.广东医学, 2015, 36(5): 731-734.
[4] 肖海祥.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24):2490-2494.
[5] 薛祥云, 左小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进展.医学综述, 2014, 20(22):4094-4096.
[收稿日期:201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