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根艺创作的“三象”

2016-01-11肖晓阳,王善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根艺根雕抽象

论根艺创作的“三象”

肖晓阳1王善钰2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2.福建省霞浦善鈺根艺有限公司,福建霞浦355100)

摘要:观赏类根艺作品大体可分具象、意象、抽象三类。具象根艺在追求天趣的前提下,“像”胜于“不像”。创作上有“仿天然法”和“木雕法”两种雕刻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天趣。形神兼备是“像”的最高境界,但意象作品不能直接感觉“像”,需通过“意”的联想而“像”,其形式美和天趣美较强,“像”则有所宽容。最忌意象的材料走具象的创作套路,这样的雕琢之“像”是舍本求末。抽象作品创作更难,它不通俗,难理解,但必有典型的形式美感。要提高抽象根艺创作水平,应多体悟抽象作品的形式美,多读美学类文章,多向行家求教。“三象”根艺的创作都应注意简练造型、天趣至上、博览而通、慎思而精。

关键词:根艺;根雕;具象;意象;抽象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肖晓阳(1959-),男,福建周宁人,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中学特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按“像不像”划分,根艺作品大体可分为具象、意象、抽象三类。具象是指作品与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很相像;意象是指作品似像非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抽象是指作品并不像具体的物象,但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一、具象作品的创作

根艺作品是否以“像”为好?有人曾以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论为据,认为“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应在“似与不似之间”。笔者认为此论适于绘画却不适于根艺。因为绘画属于“人工”范畴,具有漫长的发展史,将事物画“像”已非难事,也非最高追求(写实画另议)。“似与不似之间”是比“太似”更高的追求。而根艺以“天然”为主要属性,“天趣”是其主要特征,也是最高追求。由于树材自然生长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太似”的作品是很难得的,因难得而稀罕,因稀罕而珍贵。可见“像”胜于“不像”。

具象根艺作品的创作就是通过“减法造型”和“组合造型”的手法,使“不像”之材变为“形象”之作品。这种对“形象”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天趣”最大限度的保护之上,否则,根艺就失去其特质。木雕与根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重于“像”而少天趣,后者是在重“天趣”的基础上求“像”。(见图1《荷塘清趣》)

图1 荷塘情趣

既要保留天趣,又要求其“像”,于是就产生雕与不雕、雕多与雕少、如何雕和怎样保留天趣的问题。从广义上说“减法造型”就是雕,不用锯凿而天然成型的作品是极少的,所以雕是必然的。至于怎样雕,当有两种表现手法,其一是“仿天然法”,即雕刻时模仿根材天然形成的肌理,使雕处与未雕处浑然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根艺作品的天趣。其二是“木雕法”,即在作品的关键部位(如人的脸、动物的头、鸟的啄等),用木雕的表现手法进行雕刻(就木雕的表现手法而言,又有“简约”和“细致”之分,此当另论),要求作者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熟悉表现对象的结构造型。木雕法虽很“像”,但它是以(部分地)牺牲根材天趣为代价,应以少雕为宜。雕多雕少不以剔去部分的多少为凭,而应以成型作品中雕刻部分占天然部分的多少为凭。木雕与根雕没有绝对的界限,雕刻多了便质变为木雕了。例如一段天然木桩雕一弥勒,头、手、胸、腹为木雕,袈裟则利用木桩的天然肌理,这样的作品属于根艺还是木雕?笔者认为应属于后者。

根艺既重天趣,就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根材肌理的原貌。这一原则要贯彻在打磨和上漆上,要求打磨有度,不破坏原根材的凹凸肌理。上漆则尽量保留原色(原材料颜色不一,需上色、拼色者除外),用透明亚光漆或直接上蜡。

二、意象作品的创作

意象作品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间有二者的特点。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富于天然情趣。另一方面它在形象特征上又与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共性,能让人联想到相关的主题形象。《攀》(见图2)就是一件这样的意象作品。其形态由一段树干和树干上中下三处瘿瘤组成,结构简单而形式感强,瘿瘤略似熊猫之类的动物攀爬于树干之上,故取名为《攀》。但仔细观察瘿瘤,又说不上像哪种动物,于是就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品的意趣便由此而生。

根艺之“像”有“形似”和“神似”之别。“形似”即外形相似,“神似”即神态气质相似,是因作品与表现对象特有的特征形态相契合,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像”。根艺作品因“形似”而像,因“神似”而生动,所以形神兼备是“像”的最高境界。然而,“神形兼备”不能作为意象作品的衡量标准,具象之“像”与意象之“像”是不同的。处在“似与不似间”的作品,往往不能直接给人“像”的感觉,而是通过“意”的联想间接地感受到“像”。意象作品一般都有较好的形式美和天趣美,因此在“像”的追求上有所宽容。意象作品的创作最忌走具象作品的创造套路,即通过斧凿相加,伤筋动骨使根材变“像”,这样求“像”洵属舍本求末,画蛇添足,因为它破坏了根艺最宝贵的东西——天趣美,有此举者,大凡对意象作品的认识不足或低估了观众的鉴赏水平。

图2 攀

三、抽象作品的创作

抽象作品并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物象,而是表现某类相似特征物象所抽象出来的共性美感。由于抽象作品超然物象之外,不如具象作品直观通俗,相对来说不易被观众所理解。因此,支持它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典型的形式美,并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联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抽象作品的创作比具象、意象的更难。纵观历次根艺展及根艺作品集,好的抽象作品总是占少数。抽象根艺作品难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缺少能入法眼的材料;其二,具象作品创作方法的惯性作用;其三,缺乏对抽象作品的鉴赏水平,以至“大材作薪”。如何提高抽象作品的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多斟酌他人成功的抽象作品(包括根艺和非根艺作品),体会作品在构成形式、抽象特征及联想等方面的妙处,培养对抽象美的感受能力。2.多读有关美学的文章,尤其是对构图和抽象美的论述文章,理解构图元素点线面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所具有的独特形式美。理解构图中的虚实、疏密、长短、粗细、曲直等要素的对立统一所产生的韵律美。(如图3《舞》)3.向行家(尤其是擅美术设计的专家)求教。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必能提高抽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发现抽象美的敏感度。

图3 舞

《旋律》是笔者感到满意的抽象作品之一,其材料是从一段木材的末端截下的一片段,因虫蛀和天然腐蚀形成许多凹点和冰凌状凹凸肌理,卧立(圆柱轴竖立)略似群山,但山峰大小高低差距不大,缺少主次,难成佳构,于是暂时搁置。一日再审此材竟发现此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线条(外廓线及内部的年轮线)上呈旋涡状,具有极强的动感;面积上具有实虚(木材实体和内部空间)的对比;形体上具有大小凹凸变化;凹点密布,富有装饰感;点线面体组合成富于雕塑感的造型。其最大特征是旋动感,这一抽象特征能让读者联想到许多具象内容:旋涡、台风、卷浪、转轮、凤尾……因此内涵是丰富的,取其“旋动”而富于“韵律”感,命名为《旋律》,树立展示,配上造型简单的方形底座以衬托主题。(见图4)

根艺作品虽有“三象”之分,各具特质,各有不同的创作追求,但创作上却有许多共性要求,现就笔者悟及,择要而叙。

图4 旋律

1.简练造型

根艺应力求造型简洁,尽量剔除与主题造型无关的部分,避免多余成分的干扰(有些作者或因其材料富有天趣,舍不得剔除,反成赘疣),这样才能使主题更突出,视觉上更流畅。(见图5《笔秉清风》)

图5 笔秉清风

要使造型简洁,首先要让作品的外廓线流畅,力求贴近主题的造型要求。其次是让作品表面的凹凸肌理与主题要求的造型相吻合,避免视觉上的阻碍和不畅感。

2.天趣至上

根艺的最大特质是天趣,具体体现在天然的形态和肌理上。为了实现主题的表达,必须要对天然材料施以“雕琢”。根艺作者就是要在“事雕琢”与“求天然”的矛盾中求得合理的平衡,这一平衡的原则是既能突出主题的表现,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包括人造天然)。(见图6《补天》)

图6 补天

3.博览而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根艺是一门发现的艺术,要求作者有一双慧眼,而这双慧眼是依赖博览而形成的。这里所指的博览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多看他人的优秀根艺作品,对于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大有裨益,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二是多读书,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识广才能思宽。例如创作根艺人物,常有“肢体不全”之憾,如果能从“刑天断头”“王佐断臂”“卞和断足”的角度去创作,或许能使废材变好材。

4.慎思而精

审材是根艺创作的关键步骤,它决定材料的去留和创作的表现手法,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当一件好材料暂时看不出它的创作前景时,不妨暂时搁置,留待以后细审,或约请行家一同审材,这样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余卫平.王善钰根雕艺术[M].福州: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11.

[2]黄榕国.黄榕国根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

[3]郑剑夫.中国古沉木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根艺根雕抽象
唐山市奇石根艺协会召开年会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天趣无双的海派根艺
根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