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广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6-01-11吴寿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吴寿平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广西数据的实证检验

吴寿平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摘要:基于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广西数据实证测算与解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变动特征。结果表明,1978-2011年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级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且融合程度较低,虽然已经表现出融合趋势,但是还无法实现持续有效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吴寿平,硕士,中级经济师,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包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理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71263010),立项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垂直专业化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90025),立项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1-0072-5

中图分类号:F424: F299.2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paper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with the dada from Guangxi, the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fusion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1978-2011 the fusion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Guangxi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lthough it has been showed the fusion trend, but it is unabl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引言

工业化、城市化是每一个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1]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3]

“十二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越来越紧密,城镇化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化的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4]但是,在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30多年后遗留下来种种弊端,并且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内外部环境也越发复杂,再加上全球化红利和上一轮改革红利消耗殆尽,而新一轮改革又遭遇诸多困境,经济转型任重道远。因此,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研究也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二者的融合发展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引擎。

二文献综述

现代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两个特征,而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驱动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5]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的方向,[6]是工业化的生命力所在,[7]是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正因为这样,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在国外,恩格斯(1847)[8]很早就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而刘易斯(1989)[9]提出的“二元经济论”,将工业与农业两个部门的均衡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联系起来。另外,巴顿(1986)[10]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的经济学成因。钱纳里和赛尔昆(1989)[11]概括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并着重研究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托达罗(1999)[12]提出人口流动模型,解释了过度城市化模式。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一些学者侧重研究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13-15]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且认为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城市化的过程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16]另一些学者则侧重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阶段性研究,[17]并根据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提出城镇化发展模式。[18]

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协调关系、互动机制和发展阶段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即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发展阶段上的协调一致,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并且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鲜有对二者内在融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

三模型构建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19]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1)

F=k·I(x)+g·U(y)

(2)

(3)

其中,C为协调系数,其数值越大,就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越高,I(x)为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U(y)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①;k为调整系数(k32);F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k、γ为待定权重②;D为协调发展度,D[0,1],其数值越大,说明协调发展情况越好。协调发展度的分级标准如表1。

表1 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及其标准

注:I(x)为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U(x)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

四指标体系与数据说明

1.指标体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涉及工业化和城镇化两个系统,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在这两个系统的评价基础上进行,使所选取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尚未能够全面地体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质量、结构等方面,指标覆盖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参考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科技创新、经济效益和结构变化5个衡量类型17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工业化水平,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结构变化7个衡量类型20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城镇化水平。

2.数据说明。

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为了避免各指标度量单位不一致而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我们将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方法为:

rij=(fij-fmin)/(fmax-fmin)

(4)

式中:rij表示第i种指标,第j年或地区的归一化指标值;fij表示第j年或地区的实际;fmax、fmin分别指第i种指标的最大指和最小值。

五实证分析

1.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判断。

根据构建的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广西1978-2011年工业化水平指数与城镇化水平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调度发展模型测算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见图1。

图1 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指数及融合发展水平

(1)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1978-2011年广西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256增长到2011年的0.796,33年间增长了0.54,年平均增长率为3.5%,特别是近15年以来增长快速,这也说明广西工业近些年来发展快速,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也于2011年达到了41.39%。从广西工业化水平指数变化趋势看可以将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5年),工业化水平不稳定期,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第二阶段(1996-2011年),工业化水平快速上升期。

1978-2011年广西城镇化水平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18增长到2011年的0.829,增长了0.649,年平均增长率为4.743%。从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广西城镇化率同样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10.58%,增长到2011年的41.8%,增长了31.22%。

总体上看,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并根据二者的趋势可以将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时期广西城镇化率低于15%,说明城镇建设比较落后,这与广西地处中国西南经济欠发达有密切的联系;第二阶段(1989-2011年),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阶段,城镇化水平出现了较快速的发展,并于1989年出现了逆转,城镇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水平。

(2)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

从图1可以看出,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从1978年的0.4385,增加到2011年的0.901,增加了0.463。为了进一步对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做出总体判断,参照区域协调度等级划分表,对广西1978-2011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等级评价(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过程经历了7个协调等级。1980-1981年协调发展度处于0.3-0.39之间,属于中度失调类;1978-1979年、1982-1985年、1990-1991年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4-0.49区间,属于轻度失调类;1986-1989年、1992年、1996-1997年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5-0.59区间,属于勉强协调类;1993-1995年、1998-2003年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6-0.69区间,属于初级协调类;2004-2008年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7-0.79区间,属于中级协调类;2009-2010年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8-0.89区间,属于良好协调类;2011年的协调发展度为0.901,属于优质协调范围。总体来看,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由中度失调到优质协调的转变, 1978-1996年期间出现了些许波动,这期间也正是广西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期,1997-2011年广西进入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时期。

表3 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等级判断(1978-2011年)

2.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两个复杂的系统,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受到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进而影响各区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导致工业化与城镇的相互融合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16]广西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历史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也必然存在差异(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广西14市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最高的为梧州市(0.585),其次是桂林市(0.506)、柳州市(0.478),评价较低的为钦州市(0.231);城镇化水平评价最高的是南宁市(0.697),其次是北海市(0.658)、柳州市(0.629),评价较低的为崇左市(0.329),这与城镇化率的判断一致。对比工业化水平指数与城镇化水平指数,发现除了防城港市和崇左市,其他12市均为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

表4 2011年广西市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指数及融合发展水平

注:数据由作者计算整理得出。

参照区域协调度等级划分表,将广西2011年市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划分(见表5、图2)。可以看出,只有钦州市为轻度失调类,协调发展度为0.431;北海市、贵港市、贺州市和崇左市为勉强协调类,其协调发展度分别为0.525、0.580、0.559和0.594;南宁市、防城港市、玉林市、百色市、河池市和来宾市为初级协调类,其协调发展度分别为0.653、0.640、0.652、0.697、0.626和0.603;柳州市、桂林市和梧州市为中级协调类,其协调发展度分别为0.717、0.735、0.773。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分析,广西市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表5 广西2011年市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等级判断

图2 广西市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

六结语

本文在建立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了广西1978-2011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融合发展的演进特点和区域差异,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总体上看,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融合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1989年前,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之后,城镇化水平出现了较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阶段。另外,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过程经历了7个协调等级,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由中度失调到优质协调的转变。2011年后,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广西14个地级市不仅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而且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广西各地级市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并且普遍存在工业化滞后城镇化的现象,工业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同时,广西各地级市基本都处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虽然已经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趋势,但是还无法实现持续有效的融合发展。

本文以协调度模型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深入探讨,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并且工业化与城镇化这两个系统较为复杂,二者间的融合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因此今后还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② 待定权重依据相关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相互耦合,可以考虑将权重均取值为0.5。

参考文献

[1]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3):34-39.

[2]郝华勇.中省六部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52-64.

[3]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研究(第四辑)——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专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李玉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切入点——北流市推进产业新城建设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2-11-06.

[5]朱红根,刘小春,赵刚.和谐社会背景下江西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定量测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

[6]刘吉超.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是中国县域经济的新引擎[J].未来与发展,2012(10).

[7]童有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方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9-08-17.

[8]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M].人民出版社,1955.

[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巴顿KJ.城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 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2]托达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15(3).

[14]景普秋,张复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型初探[J].经济学动态,2004(8).

[15]张永梅.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分析[J].理论建设,2004(4).

[16]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12).

[17]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4(9).

[19]吴跃明,等.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

Fusion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Gunagxi

Wu Shouping

(Nan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fusion development

Class No.:F424: F299.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