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2016-01-10高映熙
高映熙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患者脑底的小动脉会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的病变,其病变血管管壁的强度减弱。当此病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时,其病变血管会出现破裂,进而使其发生脑出血[1]。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的6~24 h内,对其进行血肿清除治疗的效果最佳。目前,临床上常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的方法及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2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小骨窗组、钻孔引流组及侧脑室穿刺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这些患者的家属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制定的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均符合进行脑血肿清除术的指征。本次研究排除存在脑部肿瘤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0例。他们的年龄在3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8±6.2)岁。
1.2 治疗方法
我院对这些患者均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以清除其脑血肿。为小骨窗组患者使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为钻孔引流组患者使用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进行治疗,为侧脑室穿刺组患者使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进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方法是:在距离患者脑血肿最近的头皮处做一个5 cm的切口, 对此处的颅骨进行钻孔,将其骨窗扩大至3 cm×3 cm 。呈“十”字型切开患者的硬脑膜,用吸引器及双极电凝切开此处少许的脑皮层, 用脑压板将其脑皮层牵开后,为其清除血肿。血清清除干净后,在患者的出血部位放置引流管。进行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的方法是:在距离患者血肿中心区域最近的头皮处做一个4 cm的切口,在此处进行钻孔(孔径为1cm)。然后,呈“十”字型切开患者的硬脑膜,用穿刺针对其血肿进行穿刺。沿着穿刺针放入引流管后,用注射器缓慢地抽吸血肿腔内的血块。血肿清除完毕后,为患者放置引流管,每日经引流管为其注入5万单位的尿激酶。每次为患者注射尿激酶后,封闭其引流管,4~6 h后再为其重新开放引流管。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的方法是:找到患者发生出血的脑室,在对侧脑室寻找合适的穿刺点,并做好标记。将穿刺点作为中点划出头皮切口线(切口的长度为3cm)。呈“十”字型切开此处的硬脑膜,将穿刺针刺入患者患侧的脑室,进针的深度为4~6 cm。拔出针芯,将穿刺针的外端与封闭式引流袋相连。术后,每日经引流管为患者注入5万单位的尿激酶。每次为患者注射尿激酶后,封闭其引流管,4~6 h后再为其开放引流管。在进行手术前后,对三组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测量其脑血肿的清除情况。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的第1天及第7天,分别计算三组患者血肿的清除率,并观察其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住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术后的第1天及第7天,小骨窗组患者血肿的平均清除率均高于钻孔引流组及侧脑室穿刺组患者;钻孔引流组患者血肿的平均清除率高于侧脑室穿刺组患者;小骨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侧脑室穿刺组及钻孔引流组患者;小骨窗组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均长于侧脑室穿刺组及钻孔引流组患者;小骨窗组患者ADL的平均评分均低于钻孔引流组及侧脑室穿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s)
组别 n 术后第1天血肿的清除率(%)术后第7天血肿的清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死亡率(%)住院的时间(日)ADL的评分小骨窗组钻孔引流组侧脑室穿刺组35 35 35 83.70±4.30 77.00±4.70 72.30±5.30 91.00±4.10 90.40±5.30 87.00±5.20 71.43%42.86%40%15.88±0.37 17.79±0.51 17.82±0.44 27.14%24.86%25.71%19±5 17±6.5 14±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在此病发生的6 h左右,在患者的出血部位会有血肿形成。临床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其脑血肿[2]。研究发现,对此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可有效地解除血肿对其脑神经的压迫[3],降低其发生继发性脑水肿的几率,进而确保其生命安全。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尿激酶溶解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用术式。研究发现,对于皮质下或壳核外侧的浅表部位出现血肿的患者,应使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其进行治疗;对于早期丘脑深部出血或壳核内侧出血的患者,应为其使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小的优点。但是,用该手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血肿清除治疗的引流效果不理想,需要为其注入尿激酶,以对其血肿进行溶解,进而达到顺利清除血肿的效果[4]。对于早期丘脑基底节出血进入脑室的患者,应为其使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5]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清除脑血肿的效果均显著。这三种微创手术各具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此病患者脑出血的具体部位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行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1]李胜林.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46-46.
[2]励勇[1],王新东[1].中医结合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5):1268-1270.
[3 ]王伟.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71-72.
[4]林山.70例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观察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7):1187-1188.
[5]吴晓翔.不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广西医学,2013,35(12):167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