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的心智,才能拥抱无限的天空?
2016-01-10
清晨靠窗瞭望,远山层叠初阳温暖,树叶因风微动,内心涌起“站在美好之物旁边赞叹”的诗情画意:
见蜘蛛临窗织网
久违之心如阳光在叶尖跳舞
冥冥中的声音说
回来吧,造物的恩宠
一般而言,“造物的恩宠”总是指向“万物的灵长”——人类。记得三年前业余搞起“周末儿童读书会”,某邻家小男生曾在书里读到这个说法,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是人”,我根据哲学家的共识回答了他:因为人具备高水平的思维力和创造性。
事实上,全球教育界也有相同的共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之为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的创造性合乎自然与社会总规律。
但真实的教育实践在这个问题上却并不乐观:课堂只有知识流量没有思维流量,学习只有教材蓝本没有现实维度,考试只论分数为王不论真实素养……我们因此培养了一大批缺乏高阶思维力的人,然后以浪漫的毕业致辞将他们送入世界:同学们,从此你们将拥抱无限的天空。
事实上,我并不看好他们能立即“拥抱天空”,因为很多人还未曾“深耕大地”。一棵树没有牢牢扎根,如何能迎风生长呢?假如每个美好的人生都有“一片无限的天空”,它应该是由各种能力与价值观撑起的“空间高度”;而每个人的能力与价值观水平,又是由“每份心智土壤里思维根系的密度”所决定。
百度“思维”二字,含义为“对新获得的信息结合大脑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存,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众所周知,“复杂的心智”意味着“精深的思考”,绝非仅指与生俱来的能力,还一定需要长期的后天思维训练。
但放眼望去,今天的孩子们大量训练的是“寻找标准答案”,追求的是“让知识成为终点”,而不是以知识为起点展开全新的思维与创造。这样的教育,总是让“造物的恩宠”高比例地沦为“命运的弃儿”;也总是让人类被异化与驯化,高比例地成为金钱物质、各种主义甚至技术机器的奴隶,而非主人。
所以本期专辑,我们倡导“以满足学生心智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思维流量代替知识流量成为学习重心的教育”。我们相信,这是面向未来人类福祉的根本。
在这个愿景下,我们借此向您提供更多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比如:如何运用可视化工具,让知识联通,并成就学生思维流淌的习惯;如何帮助师生通过独立的审辩思考,来接受或者拒绝别人的看法;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让知识成为课堂的起点而不是学习的终点……
最终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提升学习中人的思维层次、深度和效率,帮助每个孩子真正生长出拥抱无限天空、追求和谐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