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4种应用
2016-01-10文/综合
文 / 综 合
语文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即理解所呈现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内容,并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的能力。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阅读和习作,教学、自学和互学,一般和特殊等能力的和谐发展。而思维导图是一个直观、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空间感,利于思考、探究和联想,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能力的学习基本遵循着“字-词-句-篇”这一学习规律。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理顺这一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一、思维导图现音形,多管齐下学生字
汉字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生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但汉字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者数量繁多,采用传统的对比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运用文字和图片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形式,能够在辅助汉字学习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把静止、繁琐的汉字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鲜感受,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语文一年级上册中《口耳目》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分类学习象形字的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图片直观感受到汉字发展的脉络,理解汉字从古至今发展的来龙去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二、思维导图促组词,拓展思维扩词量
传统的词语教学只是让学生围绕着单个生字进行组词,不够形象直观,很难让学生保持兴趣。而思维导图强调学生思想发展过程的多向性、综合性和跳跃性,在绘制思维导图组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任意驰骋,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不仅丰富了学习方式,充分刺激大脑,更提高了学生对词语学习的兴趣。在以“打”为关键字,指导学生进行组词、接龙的过程中,教师还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总结性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使之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词语学习的能力。
三、思维导图辅造句,创造思维得发展
造句是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的技能。作为意义建构的主动学习者,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已经接受了很多知识,要使学生将多种信息和所学目标有机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句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思维导图以其图文并茂、简洁美观的特性,能够利用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到有意义的语境中,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强烈愿望,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句,从而成功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技能运用,从学习生字、丰富词语的阶段飞跃到创造语句的阶段。
四、思维导图解篇章,脉络清晰助读文
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讲授课文,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篇章的兴趣,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而在指导学生整理思路开启灵感的同时,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则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流畅、科学、有效。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